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854839 阅读:4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装置,至少包括废酸池、废碱池、中和池和洗气盒,废酸池和废碱池通过中和通气管相连对称位于中和池和洗气盒两侧,废酸池和废碱池分别通过排酸管、排碱管、废酸池溢流管和废碱池溢流管与中和池相连;中和池通过中和池排气管连接位于洗气盒下方,洗气盒通过过滤装置的排气管与大气相连。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装置,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产生的废碱液处理废酸,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处理成本,确保了设备出水的pH值稳定,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大气的污染。在反应池底部设排泥管,可便于固体沉淀物的回用处理和合理处置。真正实现了固、液、气的无害化原位处理,保护了大气、土壤和水资源环境。(*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实验室产生的废碱处理实验室废酸的装置,特别适用于 需要对实验室产生的废酸或其他实验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 实验室类建筑。
技术介绍
随着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进行的科研实验越来越广泛深入,从实验室中排放的废 酸也相对增多。实验室废酸具有成分复杂、排放周期不定、排放水量无规律、不便于集中处 理等特点。含酸废水不仅会污染实验室的环境,不经处理排入排水管道,还会腐蚀管道和水 处理构筑物、影响水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破坏受水体及土壤的酸碱平衡、影响生态环境, 对供水的安全性构成潜在威胁。目前,对于实验室废酸无序排放的危害性,国内外社会各界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 识,对实现实验室废水无害化处理、构建绿色实验室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很多文献也从化学 反应机理的角度对实验室废酸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目前市场上虽有 废酸处理装置,但主要是适于处理大规模的工业废酸,造价高,不适宜应用于实验室废酸的 处理。许多科研实验室对产生的废酸依然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处理,甚至不作任何处理就排 放进入下水道;此外,实验室常用的酸、碱洗涤液的贮存方法也为环境和人身安全构成了潜 在的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验室废 酸原位处理装置,将实验室产生的废酸、废碱单独收集,利用废碱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处理废 酸,使其达到废水排放标准后排入室内排水管道,同时对反应中产生的废气和固体废物分 别处理,彻底实现实验室废酸的无害化原位处理。为了实现上述技术任务,本技术采取如下技术解决方案一种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装置,至少包括废酸池、废碱池、中和池和洗气盒,所述 的废酸池和废碱池通过中和通气管相连位于中和池和洗气盒两侧,废酸池和废碱池分别通 过排酸管、排碱管、废酸池溢流管和废碱池溢流管与中和池相连。所述的中和池通过中和池 排气管连接位于洗气盒下方,洗气盒通过过滤装置的排气管与大气相连。本技术的其他技术特点如下所述的废酸池上部与中和通气管起始端相连, 废酸池上部还设有废酸入流管,废酸池中部两侧分别设有PH计、取酸水龙头和废酸池溢流 管,废酸池底部为锥形或封闭弧形,废酸池底部与排酸管起始端相连,排酸管上设有排酸阀 门,排酸管末端与中和池中部一侧相连,废酸池溢流管与中和池上部一侧相连。所述的废碱 池上部与中和通气管末端相连,废碱池上部还设有废碱入流管,废碱池中部两侧分别设有 PH计、取碱水龙头和废碱池溢流管,废碱池底部为锥形或封闭弧形,废碱池底部与排碱管起 始端相连,排碱管上设有排碱阀门,排碱管末端与中和池中部另一侧相连,废碱池溢流管与3中和池上部另一侧相连。所述的中和池上部设有至少一个加药孔,中和池上部还与中和池 排气管起端相连,中和池内部设有机械搅拌器,机械搅拌器的转动轴伸出中和池上方,中和 池两侧分别设有PH计和中和池溢流管、中和池排水阀门,中和池溢流管、中和池排水阀门 同时与建筑内排水管相连,中和池底部为锥形或封闭弧形,中和池底部设置有中和池排泥 管,中和池排泥管上设有中和池排泥阀门。所述的中和通气管起端与废酸池顶部相连,中和通气管末端从废碱池顶部进入, 通入废碱池最低液面以下。所述的中和池排气管末端从洗气盒侧方进入,并通入洗气盒内液体底部,排气管 的起始端与洗气盒顶部相连,排气管的末端经过滤装置与大气相通。所述的废酸池、废碱池、中和池和洗气盒均为封闭池体或盒体。 所述的废酸池与废碱池结构相同。本技术的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装置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各层的酸、碱化 验池分别收集酸、碱废水,便于集中处理;(2)充分利用实验室产生的含碱废水对含酸废水 进行酸碱中和,可降低处理成本;(3)废酸池和废碱池分别设取酸、取碱水龙头,使得两池 兼做酸、碱洗涤液的贮存容器,即确保安全性,又可最大限度的提高废酸、废碱的利用率; (4)设备占地小、便于施工、可操作性强,适于处理实验室类小规模废酸处理;(5)经过改 造,此装置还适用于实验室其他类型废水的无害化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其中图1中的序号分别表示如下信息1.废酸入流管;2.废酸池;3. pH计;4.取酸水龙头;5.排酸阀门;6.排酸管; 7.中和通气管;8.废酸池溢流管;9.废碱入流管;10.废碱池;ll.pH计;12.取碱水龙头; 13.排碱阀门;14.排碱管;15.废碱池溢流管;16.中和池;17.机械搅拌器;18.加药孔; 19. pH计;20.中和池溢流管;21.中和池排水阀门;22.建筑内排水管;23.中和池排泥阀 门;24.中和池排泥管;25.中和池排气管;26.洗气盒;27.排气管;28.过滤装置。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解决问题思路为利用各层的酸、碱化验池分别收集各层产生的废 酸和废碱,分别进入最低一层的废酸池和废碱池储存,当废酸达到一定的体积时,打开废酸 池出水阀门,废酸进入中和池,同时打开废碱池阀门,废碱进入中和池,通过机械搅拌使其 充分反应,待液体PH达到排放标准时,处理后的废液进入室内排水管并排入市政排水管 道;产生的废气经洗气盒净化后排入大气;反应产生的固体废物在中和池底部收集,经底 部排泥管排出,还可根据其成分进行回收处理。本技术的设计原理为将产生废酸、废碱的楼层均分别设标注明显的废酸、 废碱化验池及相应的废酸、废碱排水立管。废酸立管、废碱立管在底层分别接废酸池、废碱 池。废酸池由沉淀区、酸液区和贮气区三部分组成,沉淀区位于废酸池下部,呈锥形或封闭弧形;酸液区设出流管、溢流管、PH计和取酸水龙头;池上部为贮气区,且在顶部设一个中 和通气管与废碱池相连。废碱池设计成底部锥形或封闭弧形的池体,底部设排碱管和控制 阀门控制碱液的排放,池体最高水位处设溢流管,池体最低水位上方设取碱水龙头,此外, 设碱度计和液位计。中和池分为沉淀区、反应区和贮气区三个区,沉淀区底部为锥形或封闭 弧形,设一透明密封的观察孔,底部设控制阀门控制底部沉淀物的排放;反应区设一套机械 搅拌设备和PH计,在最高水位处设溢流管;贮气区的排气管与上方的洗气盒相连,顶部设 置加药孔。洗气盒排出的气体经带过滤装置的排气管排至室外。本技术的运行流程工艺原理为(参见图2)含酸废水经各层的含酸化验池排 入排酸入流管并进入废酸池贮存,其释放的气体贮存在池上部,并通过中和通气管进入废 碱池中和。含碱废水经各层的含碱化验池排入排碱入流管并进入废碱池贮存。当废酸池 水位达到最高水位时,打开排酸控制阀门,酸液进入中和池,同时打开废碱池的控制阀门, 废碱也进入中和池,打开机械搅拌装置进行搅拌,待反应完全后,测定其PH值是否达到排 放标准,若不达标时,通过加药孔投加人工配制的碱液或试剂,继续搅拌,直至达标。然后打 开中和池排水控制阀门,将液体排入室内排水立管或经专用管道排入室外排水井。中和反 应产生的气体经反应池顶部的排气管进入上方的洗气盒,经洗气盒中的液体除去有害气体 后,经带过滤装置的排气管排出室外。中和池底部的固体沉淀经排泥管和控制阀门排出,并 可根据反应机理和成分分析确定回收处理和排放方案。参见图1,本技术的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实验室废酸原位处理装置,至少包括废酸池(2)、废碱池(10)、中和池(16)和洗气盒(2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废酸池(2)和废碱池(10)通过中和通气管(7)相连位于中和池(16)和洗气盒(26)两侧,废酸池(2)和废碱池(10)分别通过排酸管(6)、排碱管(14)、废酸池溢流管(8)和废碱池溢流管(15)与中和池(16)相连;所述的中和池(16)通过中和池排气管(25)连接位于洗气盒(26)下方,洗气盒(26)通过过滤装置(28)的排气管(27)与大气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旭冕王俊萍苏俊峰朱维晃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