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及其车辆转向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183889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及其车辆转向管柱。转向管柱的安装托架无需独立的倾斜部件,即能倾斜并吸收车辆撞击时的碰撞能量。是以,能改善车辆遭逢碰撞时的安全性,同时减少零件数量与制造及组装的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及其车辆转向管柱,尤其涉及一种无需独立的 倾斜部件,即能倾斜并吸收车辆撞击时的碰撞能量,以改善车辆遭逢碰撞时的安全性,同时 减少零件数量与制造及组装的工序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及其车辆转向管柱。
技术介绍
如众所周知,车辆转向系统是车辆驾驶者操控车辆方向的装置。车辆转向系统能 协助驾驶者,改变车辆前轮的转向点,而自由地改变车辆前轮的转动点,以使驾驶者能随心 驾驭。于此转向系统中,驾驶者转动方型盘时所产生的转向力量是通过转向管柱的转向 轴传递至齿条及齿轮机构,终以能改变车辆左前轮与右前轮的方向。此外,此类转向系统会使转向管柱具备更进一步的功能,例如伸缩及/或倾斜的 功能,以为驾驶者驾驭的便利考量,其中倾斜装置是用以整方向盘固定角度,而伸缩装置则 是以嵌进的两中空管,使其于轴向伸展或缩进。同时,伸缩装置亦具备当车辆发生碰撞时, 转向轴及转向管柱遭受冲击,吸收碰撞能量的功能。依据其是否具扩充功能与否,转向装置可分类为一般无扩充功能转向管柱、伸缩 式转向管柱以及倾斜式转向管柱。有时,伸缩式转向装置亦可更须具备倾斜的功能。通过 前述扩充的功能,驾驶者能配合自己的高度或体型,调整方向盘的伸缩长度或倾斜角度,让 自己能舒适且流畅地驾驶方向盘。如附图1所示,绘示一般车辆转向系统的示意图。在一般的车辆转向系统中,转向 轴130的下端是连接至变速箱180。由于因车辆的结构环境,转向轴130是设计成在倾 斜一定角度的状态下,连接至变速箱180,为能满足签述的环境,转向轴130是通过万向联 轴,并利用具有圆管100与轴杆110的中间轴120而连接。中间轴120连接转向轴130的一端是连接至方向盘170,连接至变速箱180的 另一端则通过变速箱180,传送方向盘170所产生的转向力至车轮。转向管柱150包括柱管147,上安装托架160以及下安装托架165。柱管147可 包括外管145与内管140。外管145设置在方向盘170的一侧,内管140则设置在外管 145内,并且其直径小于外管145的直径,当冲击发生时,以使内管140能滑进外管145内。 外管145与内管140均为中空管,以使转向轴130能平滑地转动。防尘罩105固定于前围板115,并用以阻隔引擎室的噪音进入车厢内。然而,为能在现有一般的车辆转向系统中,增加倾斜功能,除前述的上安装托架以 及下安装托架,并需再进一步制造并组装用以旋转及支撑转向管柱的独立的倾斜部件。并且,为能吸收当车辆碰撞发生时的碰撞能并保护驾驶者,又必需另行制造并组 装一独立的碰撞吸能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碰撞吸能安装托 架及其车辆转向管柱,无需独立的倾斜部件,即能倾斜并吸收车辆撞击时的碰撞能量,以改 善车辆遭逢碰撞时的安全性,同时减少零件数量与制造及组装的工序。为能实现前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包括管柱托架,管柱托架, 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一管柱穿孔,转向管柱穿过所述管 柱穿孔,所述第二板是通过彎折所述第一板的一端所形成,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中间轴穿 孔,中间轴穿过所述中间轴穿孔,所述第二板具有补强板及连接板,所述补强板是通过彎折 所述第二板的一端所形成,所述连接板是通过彎折所述第二板的两端,使其所述两端互向 所形成;以及转轴托架,具有支撑板及彎折的固定板,所述支撑板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 板的侧边,所述固定板是用以固定所述支撑板至车体。为能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连接至方向盘; 前述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柱管,所述转向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柱管中,并且所述碰撞吸能 安装托架连接至所述柱管;以及上安装托架,连接至所述柱管,用以固定转向管柱至所述车体。为能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包括第一板,具有 形成于其中央的一管柱穿孔,转向管柱穿过所述管柱穿孔;第二板,通过彎折所述第一板的 一端所形成,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中间轴穿孔,中间轴穿过所述中间轴穿孔;以及转轴板, 具有连接件及支撑件,所述连接件是通过彎折所述第二板的一端所形成,所述支撑件是通 过彎折所述连接件,使其两端互向所形成。为能实现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辆的转向管柱包括转向轴,连接至 方向盘;前述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柱管,所述转向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柱管中,并且所 述碰撞吸能安装托架连接至所述柱管;以及上安装托架,连接至所述柱管,用以固定转向管 柱至所述车体。依据本专利技术,转向管柱的安装托架无需独立的倾斜部件,即能倾斜并吸收车辆撞 击时的碰撞能量,以改善车辆抗碰撞与抗撞撃的安全性,同时减少零件数量与制造及组装 的工序。附图说明为能明确地阐释本专利技术前述目的、特征及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 施方式做详细说明附图1是表示一般车辆转向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透视图; 附图3与附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前视图与平面视图; 附图5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转向管柱的侧视图; 附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透视图; 附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转轴管与襯套的透视图; 附图8与附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前视图与平面视 图;以及附图10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转向管柱的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配合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后续说明中,相同元件既便 于不同附图中,仍会指定相同之标号。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后续说明中,将省略涉及的习知功能 与特征,以避免与本专利技术之标的混肴。此外,在本专利技术描述元件时,虽使用例如第一、第二、A、B、(a)、(b)或其他相似之 用语及标号。此些用语皆非用以定义对应元件的本质、次序或排列,而仅用于与其他元件区 别。请注意于通篇说明书中,描述一元件“结合”、“连接”、“接合”至另一元件,第一元件虽 可能直接“结合”、“连接”、“接合”至第二元件,然亦表示可能存在第三元件“结合”、“连接”、 “接合”于第一、第二元件之间。附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透视图。附图3与附图4是 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前视图与平面视图。附图5是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 实施例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的转向管柱的侧视图。如附图中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200包括管柱托架205,具 有第一板220及第二板210,第一板220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一管柱穿孔223,转向管柱穿 过管柱穿孔223,第二板210是通过彎折第一板220的一端所形成,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中 间轴穿孔215,中间轴穿过中间轴穿孔215,第二板210亦具有补强板219及连接板217,补 强板219是通过彎折第二板210的一端所形成,连接板217是通过彎折第二板210,使其两 端互向所形成;以及转轴托架230,具有支撑板233及彎折的固定板235,支撑板233是樞接 至连接板217的侧边,固定板235是用以固接定至车体。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200能对转向管柱,实以倾斜之操作,以使 一般的转向管柱能倾斜并吸收车辆的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柱托架,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一管柱穿孔,转向管柱穿过所述管柱穿孔,所述第二板是通过彎曲所述第一板的一端所形成,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中间轴穿孔,中间轴穿过所述中间轴穿孔,所述第二板具有补强板及连接板,所述补强板是通过彎曲所述第二板的一端所形成,所述连接板是通过彎曲所述第二板的两端,使其所述两端互向所形成;以及转轴托架,具有支撑板及彎折的固定板,所述支撑板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板的侧边,所述固定板是用以固定所述支撑板至车体。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9-10-29 10-2009-0103461;KR 2010-10-11 10-2011.一种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柱托架,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一管柱穿孔,转向管 柱穿过所述管柱穿孔,所述第二板是通过彎曲所述第一板的一端所形成,具有形成于其中 央的中间轴穿孔,中间轴穿过所述中间轴穿孔,所述第二板具有补强板及连接板,所述补强 板是通过彎曲所述第二板的一端所形成,所述连接板是通过彎曲所述第二板的两端,使其 所述两端互向所形成;以及转轴托架,具有支撑板及彎折的固定板,所述支撑板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板的侧 边,所述固定板是用以固定所述支撑板至车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托架包括强化肋, 连接所述支撑板于所述固定板的边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托架是通过连接 板一体成形,所述连接板连接其间具有固定距离的所述强化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更包括座板,当 所述转向管柱组装后,所述座板是安裝在所述车体的孔洞中并为所述孔洞所支撑。5.一种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轴,连接至方向盘;碰撞吸能安装托架,包括管柱托架,具有第一板及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具有形成于其中央的一管柱穿孔,转向管 柱穿过所述管柱穿孔,所述第二板是通过彎折所述第一板的一端所形成,具有形成于其中 央的中间轴穿孔,中间轴穿过所述中间轴穿孔,所述第二板具有补强板及连接板,所述补强 板是通过彎折所述第二板的一端所形成,所述连接板是通过彎折所述第二板的两端,使其 所述两端互向所形成;以及转轴托架,具有支撑板及彎折的固定板,所述支撑板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连接板的侧 边,所述固定板是用以固定所述支撑板至车体;柱管,所述转向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柱管中,并且所述碰撞吸能安装托架连接至所 述柱管;以及上安装托架,连接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成俊
申请(专利权)人:万都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