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制动盘(1)与轮毂(2)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其中在两侧具有摩擦环(3)的制动盘在它的内周上具有由多个支承元件(7)形成的内齿圈,该内齿圈嵌入轮毂的由多个携动件(6)形成的外齿圈中以防止转动,其中制动盘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8)和/或卡紧环和/或轮毂的凸缘部分(12)轴向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制动盘,其具有两侧的摩擦环并在内周上具有由多个支承元件形成的内齿圈,其中制动盘(1)由最低抗拉强度为180N/mm2的灰铸铁构成并且所述制动盘是镜像对称的,使得能够与方向无关地安装。由此可以用很少的结构上的和制造技术上的费用提高制动盘的使用寿命以及简化制动盘的安装和拆卸。(*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连接制动盘与轮毂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以及一种 制动盘。
技术介绍
为了将制动盘连接在轮毂上以及为了将制动时产生的制动力矩传递到轮毂上并 从而传递到连接的车轮上,已知相互嵌接的齿形的形锁合装置,该形锁合装置包括设置在 制动盘的内周上的、形成内齿圈的多个支承元件和与之在防止转动意义上对应的、设置在 轮毂的外周上的、形成外齿圈的多个携动件。为了将制动盘轴向固定在轮毂上,至今使用刚性的连接装置,通过该连接装置在 夹紧的意义上固定制动盘。但由于制造公差并不确保制动盘的牢固的固定,从而在行驶运 行中导致制动盘的嘎嘎作响,因为制动盘在所述公差范围内可以轴向移动。在制动时产生的热负载也经常是成问题的,并且在连接区域内除了制动盘的径向 膨胀外还导致其轴向膨胀。制动时产生的摩擦热对参与的构件、特别是对由此倾向于形成裂纹的制动盘的影 响在制动盘的运行中构成一个基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一种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和一种制动盘, 使得可以用很少的结构上的和制造技术上的费用提高制动盘的使用寿命以及简化制动盘 的安装和拆卸。所述目的通过一种用于连接制动盘与轮毂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实现,其中在 两侧具有摩擦环的制动盘在它的内周上具有由多个支承元件形成的内齿圈,该内齿圈嵌入 轮毂的由多个携动件形成的外齿圈中以防止转动,并且制动盘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和/ 或卡紧环和/或轮毂的凸缘部分轴向固定。或者,所述目的通过一种制动盘来实现,该制动 盘具有两侧的摩擦环并在该制动盘内周上具有由多个支承元件形成的内齿圈,其中制动盘 由最低抗拉强度为180N/mm2的灰铸铁构成并且该制动盘是镜像对称的,使得能够与方向无 关地安装。按照一种有利的实施方案,所述至少一个弹簧元件和/或卡紧环设置在制动盘的 与凸缘部分相对的一侧上。特别是通过弹簧元件将制动盘以确定的力压靠到轮毂的一凸缘部分上,由此一方 面实现轴向的固定,另一方面如由热负荷引起的轴向膨胀一样,在与轮毂的贴靠区域内同 样补偿关于制动盘的厚度的公差。为了连接制动盘与轮毂,可以设置用于将转矩和力从轮毂的携动件传递到制动盘 的支承元件上的中间元件,其中这些中间元件分别嵌入到在携动件与支承元件之间形成的 间隙中,从而在两个旋转方向上确保将转矩从制动盘传递到轮毂上。这些中间元件使得可以拆卸制动盘,例如为了更换它,为此推出各中间元件,从而可取下制动盘。通过使用中间元件得到的制动盘与轮毂的材料的分离有利于减少在制动盘中的 裂纹形成。各中间元件可以构成为U形的或基本上条带形的、I形的、L形的或T形的,并且通 过卡紧环和/或轮毂的凸缘部分和/或通过各弹簧元件轴向固定。条带形构成的中间元件由于它们的简单的几何可特别简单地制造,例如由板材制 成为冲压件。特别是在借助嵌入轮毂的凹槽中的卡紧环轴向固定时,得到毫无困难的安装, 其中卡紧环确保各中间元件以及制动盘在轮毂上的轴向固定。中间元件的折叠提供进一步的温度阻隔,从而该折叠以决定性的方式有利于使轮 毂与制动盘之间的热传导最小。通过L形或T形元件的横向延伸的板条以简单的方式分别实现各中间元件的确定 的轴向位置。此外,各中间元件的折叠的部分可以是弹性预紧的,由此通过折叠原理与各中间 元件的弹性相结合地在制动盘与轮毂之间、即在内齿圈与外齿圈之间得到传热阻隔和尺寸 公差的更好的补偿。按照另一实施形式,轮毂的携动件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径向向外突出的凸缘部分, 该凸缘部分将安装在轮毂上的制动盘朝向一侧轴向固定。凸缘部分与制动盘的一突出部协 同作用,该突出部通过在内周上的台阶形成。因此,即使在高负荷下在较长时间的运行之后 也仍容易地可以从轮毂上拆卸制动盘。各中间元件可以通过弹簧元件轴向固定,其中每个弹簧元件具有一个固定在携动 件上的法兰和在两侧延伸的弹簧翼片,该弹簧翼片支承在配属的中间元件上。通过本技术将在制动时热负荷高的摩擦面与被制动力强烈地机械加载的支 承元件分离。这还这样地得到支持,即各支承元件设有用于冷却空气的、到空气通道中的输 入管道,该空气通道通过各间隔形成,这些间隔由两摩擦环的隔开的布置与连接板条协同 作用地产生,其中各输入管道基本上通过径向于制动盘延伸的孔形成。按照本技术的另一构想规定,制动盘由最低抗拉强度为180N/mm2的灰铸铁构 成。轮毂可以由球墨铸块制造,它具有500N/mm2的最低抗拉强度同时至少9%的延伸 率,或者600N/mm2的最低抗拉强度和至少5%的延伸率。新的制动盘构成为,使得相应的支承元件的底部在到形成的齿槽的邻接的底面的 过渡区域内构成为侧凹,该侧凹具有凹形的轮廓并且不被加工以保留铸件表面。该相对于基材较硬的铸件表面特别能承受在制动时在表面上存在的高的拉应力。此外设定,制动盘在每个平面内镜像对称地构成,从而毫无问题地能够与方向无 关地安装。此外,相应支承元件的径向高度从相应摩擦面的内半径起为19_22mm、优选 20. 5mm。由此降低有效的单位面积压力,使得可以将支承元件的数目减至最小,由此自然得 到成本优点,特别是因为必须使用相应较少的中间元件以及弹簧元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以用很少的结构上的和制造技术上的费用提高制动盘的使用寿命以及简化制动盘的安装和拆卸。附图说明以下借助附图描述按照本技术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以及制动盘的实施例。其中图1示出一包括部分切开的制动盘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的透视图;图2示出按照本技术的制动盘的正视图;图3示出制动盘的横剖视图;图4示出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的一个零件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中示出一用于连接制动盘1与未示出的车轮的轮毂2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 置,其中制动盘1在两侧具有摩擦环3,这些摩擦环通过多个板条4相互连接以形成多个空 气通道15。如特别是图2很清楚地示出,制动盘1具有均勻地在内周上分布的支承元件7,这 些支承元件共同形成一个内齿圈。轮毂2在其外周上设有形成一个外齿圈的携动件6,制动盘1的各支承元件7嵌入 到这些携动件的形成的间隔中。在各支承元件7与各携动件6之间设置中间元件16,这些中间元件在本实施例中 构成为L形的(图4),并且在一侧支承在轮毂2的凸缘部分12上,而在另一侧由弹簧元件 8固定,从而在两侧得到中间元件16的轴向固定。弹簧元件8分别包括一法兰9,该法兰贴靠在配属的携动件6上并与该携动件借 助一螺钉11相连接;以及在该法兰9的两侧延伸的弹簧翼片10,所述弹簧翼片中的每个在 预紧作用下贴靠在配属的中间元件16的角接板18上。中间元件16作为零件示于图4中。在那里可清楚地看出,两个相反定向的条带17 相对于角接板18成角度地延伸,它们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弹性地相互运动,从而在将中间 元件16推入在相应的携动件6与配属的支承元件7之间形成的间隙中时补偿公差。在图3中示出摩擦环3的外表面到支承元件7的外表面的距离s,同时制动盘1的 厚度用bs表示。按照本技术,盘厚度bs与距离s之比为3至6。例如盘厚度可以是bs = 45mm,而距离s为10謹。亦即,在这里比例是45 10 = 4. 5。特别是在图2可很清楚地看出,在相应的支承元件7到形成的齿槽的底面14之间 的过渡构成为凹形的侧凹13,该侧凹在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连接制动盘(1)与轮毂(2)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其中在两侧具有摩擦环(3)的制动盘(1)在制动盘的内周上具有由多个支承元件(7)形成的内齿圈,该内齿圈嵌入轮毂(2)的由多个携动件(6)形成的外齿圈中以防止转动,其特征在于,制动盘(1)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8)和/或卡紧环和/或轮毂(2)的凸缘部分(12)轴向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DE 2009-7-6 202009009211.9用于连接制动盘(1)与轮毂(2)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其中在两侧具有摩擦环(3)的制动盘(1)在制动盘的内周上具有由多个支承元件(7)形成的内齿圈,该内齿圈嵌入轮毂(2)的由多个携动件(6)形成的外齿圈中以防止转动,其特征在于,制动盘(1)通过至少一个弹簧元件(8)和/或卡紧环和/或轮毂(2)的凸缘部分(12)轴向固定。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弹簧元件 (8)和/或卡紧环设置在制动盘(1)的与凸缘部分(12)相对的一侧上。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支承元件 (7)与各所述携动件(6)之间设有中间元件(16)。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动盘/轮毂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中间元件(16) 构成为U形的、条带形的、I形的、L形的或T形的。5.按照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帕勒,
申请(专利权)人:克诺尔商用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