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038817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它包括太阳轮、行星架和内齿圈,所述太阳轮通过轴承支撑在行星架上,在该行星架上环绕太阳轮设有3个行星轮轴,在所述行星轮轴上通过调心滚子轴承套装有行星轮,在所述行星架外套装有与所述太阳轮同心的内齿圈,所述行星轮的齿面啮合在所述内齿圈和太阳轮之间,在所述太阳轮动能输入端的行星架外端设有花键实现动能的输出,在所述太阳轮动能输入端的内齿圈外端设有花键座实现动能的输出,在所述内齿圈外设有壳体。该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传动效率高、适用低速重载齿轮箱。(*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齿轮箱传动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采用行星轮传动功率的差速分流装置。技术背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低速重载的齿轮传动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很多低速重载的齿轮设备的重量和体积都受到系统空间和工作条件的严格限制,为适应 日渐严格的整机性能要求,抢占市场份额,形式多样的功率分流装置在低速重载齿轮箱中 得到广泛应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输入齿轮箱内部的功率分解成两条及其以上的路线传 送,以提高齿轮箱整机结构紧凑性从而起到降低齿轮箱重量、縮小齿轮箱体积的效果。常用 的功率分流形式主要是通过平行轴式传动,由一个齿轮带动两个以上的平行级齿轮传动以 达到功率分流的目的。这种分流形式虽然简单,但其整机结构紧凑性有一定的局限。传动 效率也较底。面对部分大型设备(如大型露天煤矿开采设备)对其主要运转机构所配齿轮 箱在传动效率、重量和体积上所进行的严格控制,传统形式的功率分流设备完全无法满足 其整机运转性能及其结构布置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齿轮箱用传动效率高、适用低速重载齿轮箱的差速 行星功率分流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 流装置,它包括太阳轮、行星架和内齿圈,所述太阳轮通过轴承支撑在行星架上,在所述太 阳轮动能输入端的行星架上设有花键,在该行星架上环绕太阳轮固定有第一行星轮轴、第 二行星轮轴和第三行星轮轴,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通过第一调心滚子轴承套装有第一行 星轮,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通过第二调心滚子轴承套装有第二行星轮,在第三行星轮轴 上通过第三调心滚子轴承套装有第三行星轮,在所述行星架外套装有与所述太阳轮同心的 内齿圈,其要点是所述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和第三行星轮安装在同一行星架,并且齿 面均与同一所述内齿圈和太阳轮啮合,在靠近所述太阳轮动能输入端的内齿圈上设有花键 座,该花键座输出口设有花键,在所述内齿圈外设有壳体。 本技术所述的太阳轮是动力输入元件,行星架和内齿圈为动力输出元件,当 动力由太阳轮输入时,太阳轮带动行星轮转动,使3个行星轮产生自传和以太阳轮轴线进 行的公转,行星轮公转就带动行星架和内齿圈转动,从而将动力分成两部分输出, 一部分由 行星架输出,另一部分由内齿圈输出,再以花键连接的方式将动力传向各自的路线,以达到 功率分流的目的,行星架和内齿圈在输出动力的同时由于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各自齿数 的不同,该行星架和内齿圈会产生一定的输出转速差;而壳体的作用是封闭整个分流装置, 并装载其相关润滑材料和管路零件;因此,根据以上结构,本技术实现动力传递的差速 和功率传输的分流。 本技术通过行星架和内齿圈与合流装置连接实现功率的合流。 上述第一行星轮轴、第二行星轮轴和第三行星轮轴在所述行星架上相互之间呈120°夹角分布,如此能够更好的保证传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技术的一种优化方式为所述太阳轮通过深沟球轴承支撑在行星架上,由 于深沟球轴承主要用于承受纯径向载荷,也可同时承受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当其仅承受 纯径向载荷时,接触角为零。当深沟球轴承具有较大的径向游隙时,具有角接触轴承的性 能,可承受较大的轴向载荷。深沟球轴承的摩擦系数很小,极限转速也很高,特别是在轴向 载荷很大的高速运转工况下,因此深沟球轴承比推力球轴承更有优越性。有益效果 1、本技术直接将内齿圈和行星架设计为功率输出装置,以达到功率分流的目 的; 2、行星架和内齿圈在输出动力的同时由于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各自齿数的不 同可实现的输出转速差; 3、本技术结构紧凑,在保证传递动力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同时,齿轮箱的重 量得到大大的减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太阳轮、行星轮、内齿圈的啮合关系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各编号的意义是1.太阳轮,2.深沟球轴承,3a.第一行星轮,3b.第二 行星轮,3c.第三行星轮,4a.第一调心滚子轴承,4b.第二调心滚子轴承,4c.第三调心滚子 轴承,5a.第一行星轮轴,5b.第二行星轮轴,5c.第三行星轮轴,6.行星架,7.内齿圈,8.花 键座,9.壳体,IO.花键。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 :所示的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由太阳轮1、行星架 6、行星轮和内齿圈7组成,所述太阳轮1通过深沟球轴承2支撑在行星架6上,在所述太阳 轮1动能输入端的行星架6上设有花键IO,在该行星架6上环绕太阳轮1固定有第一行星 轮轴5a、第二行星轮轴5b和第三行星轮轴5c,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5a上通过第一调心滚 子轴承4a套装有第一行星轮3a,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5b上通过第二调心滚子轴承4b套装 有第二行星轮3b,在第三行星轮轴3a上通过第三调心滚子轴承3b套装有第三行星轮3c, 在所述行星架6外套装有与所述太阳轮1同心的内齿圈7,所述第一行星轮3a、第二行星轮 3b和第三行星轮3c安装在同一行星架6,并且齿面均与同一所述内齿圈7和太阳轮l啮合, 在靠近所述太阳轮1动能输入端的内齿圈7上设有花键座8,该花键座8输出口设有花键, 在所述内齿圈7外设有壳体9。 请参见图2 :所述第一行星轮轴5a、第二行星轮轴5b和第三行星轮轴5c在所述行 星架6上相互之间呈120°夹角分布。权利要求一种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包括太阳轮(1)、行星架(6)和内齿圈(7),所述太阳轮(1)通过轴承支撑在行星架(6)上,在所述太阳轮(1)动能输入端的行星架(6)上设有花键(10),在该行星架(6)上环绕太阳轮(1)固定有第一行星轮轴(5a)、第二行星轮轴(5b)和第三行星轮轴(5c),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5a)上通过第一调心滚子轴承(4a)套装有第一行星轮(3a),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5b)上通过第二调心滚子轴承(4b)套装有第二行星轮(3b),在第三行星轮轴(5c)上通过第三调心滚子轴承(4c)套装有第三行星轮(3c),在所述行星架(6)外套装有与所述太阳轮(1)同心的内齿圈(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5c)、第二行星轮(4c)和第三行星轮(3c)安装在同一行星架(6),并且齿面均与同一所述内齿圈(7)和太阳轮(1)啮合,在靠近所述太阳轮(1)动能输入端的内齿圈(7)上设有花键座(8),该花键座(8)输出口设有花键,在所述内齿圈(7)外设有壳体(9)。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 星轮轴(5a)、第二行星轮轴(5b)和第三行星轮轴(5c)在所述行星架(6)上相互之间呈 120°夹角分布。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 (1)通过深沟球轴承(2)支撑在行星架(6)上。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它包括太阳轮、行星架和内齿圈,所述太阳轮通过轴承支撑在行星架上,在该行星架上环绕太阳轮设有3个行星轮轴,在所述行星轮轴上通过调心滚子轴承套装有行星轮,在所述行星架外套装有与所述太阳轮同心的内齿圈,所述行星轮的齿面啮合在所述内齿圈和太阳轮之间,在所述太阳轮动能输入端的行星架外端设有花键实现动能的输出,在所述太阳轮动能输入端的内齿圈外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轮箱用差速行星功率分流装置,包括太阳轮(1)、行星架(6)和内齿圈(7),所述太阳轮(1)通过轴承支撑在行星架(6)上,在所述太阳轮(1)动能输入端的行星架(6)上设有花键(10),在该行星架(6)上环绕太阳轮(1)固定有第一行星轮轴(5a)、第二行星轮轴(5b)和第三行星轮轴(5c),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5a)上通过第一调心滚子轴承(4a)套装有第一行星轮(3a),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5b)上通过第二调心滚子轴承(4b)套装有第二行星轮(3b),在第三行星轮轴(5c)上通过第三调心滚子轴承(4c)套装有第三行星轮(3c),在所述行星架(6)外套装有与所述太阳轮(1)同心的内齿圈(7),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5c)、第二行星轮(4c)和第三行星轮(3c)安装在同一行星架(6),并且齿面均与同一所述内齿圈(7)和太阳轮(1)啮合,在靠近所述太阳轮(1)动能输入端的内齿圈(7)上设有花键座(8),该花键座(8)输出口设有花键,在所述内齿圈(7)外设有壳体(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云赵俊渝杜木信余明姚阙洪军聂勋铁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