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5030856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包括固定段烟道(4)和尾部烟道(5),其关键在于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增加了转炉煤气余热的回收量,可以大大提高转炉炼钢平均吨钢产汽量,减少冷却喷水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汽化冷却烟道结构紧凑,可以布置在转炉炼钢塔楼内,适合转炉炼钢余热锅炉的新建或改造。(*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余热锅炉
,涉及转炉炼钢用汽化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转炉炼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高温的转炉煤气,针对转炉煤气的回收,通常采用 汽化冷却系统加转炉煤气除尘系统的方式。目前使用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中,一般将 转炉煤气冷却到95(TC左右,然后喷水降温除尘,由于汽化冷却烟道出口温度较高,导致转 炉煤气的余热得不到充分回收利用,同时也增加了除尘系统的喷水量,造成冷却喷淋水的 消耗和转炉煤气含湿度高。 同时,传统的汽化冷却烟道采用烟道式余热锅炉的形式,与转炉煤气的换热以辐 射换热为主,在汽化冷却烟道周围布置一圈膜式水冷壁,因此换热面积较小,如果需要增 加换热面积,则必须延长汽化冷却烟道,设备投资增加,且给转炉炼钢塔楼内的布置带来困 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强转炉煤气余热的回收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 道。 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包 括固定段烟道和尾部烟道,其特征是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 所述换热装置可以为对流换热管束,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或/和尾部烟道 内。对流换热管束的冷却水可单独组成循环系统,也可采用自然循环或者强制循环的方式, 此时主要由进水联箱、进水管、汽化冷却管束、出水/汽管和出口联箱等组成,出口联箱与 汽化冷却系统的汽包相连,作为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系统的一部分,回收余热产生蒸汽。 所述对流换热管束可以成圆圈状或列状排列布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或/和尾部 烟道内,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其他方式排列。对流换热管束有规律的布置可以方便 进水管道的布置,也有利于吹灰器的工作,提高清灰效率。 由于转炉煤气中的烟尘浓度较高,烟尘容易在对流换热管束上沉积,降低对流换 热管束的传热系数,导致传热效率下降,因此在汽化冷却烟道内设置吹灰装置,清除对流换 热管束上的积灰。吹灰装置可以采用蒸汽吹灰、超声波吹灰、燃气脉冲吹灰等,但为了安全, 燃气脉冲吹灰器只能在确保不会引起转炉煤气爆炸的情况下使用。 为增加对流换热管束的换热面积,所述对流换热管束采用普通钢管或翅片管。 为增加对流换热管束的强度,在所述对流换热管束上采用肋片连接成对流换热管 组,当然设置加强筋则可以进一步增加强度。 为便于对流换热管束的布置,特别是为了方便进水管和出水(汽)管的布置,汽化冷却烟道的横截面为矩形。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因此可充分回收煤气的余热,并减小除 尘系统的喷水量和煤气的最终湿度。 (2)由于所述换热装置为对流换热管束,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或/和尾部烟 道内,因此本技术结构简单,可充分利用现有烟道的结构,不需要延长烟道的长度而达 到较好的冷却效果,并且使转炉炼钢塔楼内的布置简单。 (3)所述对流换热管束可以成圆圈状或列状排列布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或/和尾 部烟道内,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其他方式排列。采用圆圈状排列和列状排列时,方便 进水管的布置,且方便吹灰。 (4)由于在汽化冷却烟道内设置吹灰装置,清除对流换热管束上的积灰,因此可避 免烟尘在对流换热管束上沉积,从而提高了对流换热管束的传热系数,进而使得对煤气的 冷却效果更好。 (5)由于所述对流换热管束采用普通钢管或翅片管,因此增加了对流换热管束的 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煤气的冷却效果。(6)由于在所述对流换热管束上采用肋片连接成对流换热管组,因此增加了对流 换热管束的强度,从而方便换热管的安装,并提高了冷却系统工作的可靠性。(7)由于汽化冷却烟道的横截面为矩形,因此便于对流换热管束的布置,特别是方 便进水管和出水/汽管的布置,提高了设备的安装效率。 总之,本技术增大了转炉煤气的有效换热面积,综合采用辐射换热和对流换 热两种换热方式,可以将汽化冷却烟道出口的转炉煤气温度由95(TC左右降低到60(TC或 者更低,增加了转炉煤气的余热回收量,可以大大提高转炉炼钢平均吨钢产汽量,计算表 明,当汽化冷却烟道出口转炉煤气的温度为60(TC时,平均吨钢产汽量可达120kg/t以上, 还可以减少冷却喷水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技术的汽化冷却烟道结构 紧凑,可以布置在转炉炼钢塔楼内,特别适合转炉炼钢余热锅炉的新建或改造。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和2的对流换热管束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本技术实施例1的A-A剖视图; 图4本技术实施例2的A-A剖视图; 图5本技术实施例1和2中利用肋片连接的对流换热管组结构示意图。 图中潜1为活动烟罩潜2为炉口段潜3为移动段潜4为固定段烟道潜5为 尾部烟道;件6为对流换热管束;件7为吹灰装置;件8为汽包。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将本技术限 定在以下具体方式之中。 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包括固定段 烟道4和尾部烟道5,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为对流换热管束6,其 设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4或/和尾部烟道5内;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成圆圈状排列布置在4所述固定段烟道4和尾部烟道5内;在汽化冷却烟道内设置吹灰装置,清除对流换热管束5上的积灰,所述吹灰装置为蒸汽吹灰;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采用普通钢管;在所述对流换热管束5上采用肋片连接成对流换热管组;汽化冷却烟道的横截面为圆形。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成列状排列布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4和尾部烟道5内;所述吹灰装置为超声波吹灰;所述对流换热管束5采用翅片管;汽化冷却烟道的横截面为矩形。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l相同。权利要求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包括固定段烟道(4)和尾部烟道(5),其特征是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所述换热装置为对流换热管束(6),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4)或/和尾部烟道(5)内。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成 圆圈状排列布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4)或/和尾部烟道(5)内。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成 列状排列布置在所述固定段烟道(4)或/和尾部烟道(5)内。5. 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在汽化冷却烟道内 设置吹灰装置(7)。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采 用普通钢管或翅片管。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在所述对流换热管束(6) 上采用肋片连接成对流换热管组。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其特征是汽化冷却烟道的横截面为 矩形。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包括固定段烟道(4)和尾部烟道(5),其关键在于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本技术增加了转炉煤气余热的回收量,可以大大提高转炉炼钢平均吨钢产汽量,减少冷却喷水量,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汽化冷却烟道结构紧凑,可以布置在转炉炼钢塔楼内,适合转炉炼钢余热锅炉的新建或改造。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炉煤气汽化冷却烟道,包括固定段烟道(4)和尾部烟道(5),其特征是:在该冷却烟道内设置有换热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祥松孙明庆董茂林姜小萍姜茂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