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986242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阶梯状的直流叠加特性的内置线圈的电子元器件。层叠体(12a)由多个磁性体层(16a~161)层叠而成。线圈(L)由线圈电极(18a~18f)在层叠体(12a)内连接而成。非磁性体层(22a~22d)在沿线圈(L)的线圈轴方向俯视时、以与线圈(L)隔开间隙的状态设置于层叠体(12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元器件,更特定而言,涉及在层叠体内内置有线圈的电子元器件。
技术介绍
作为内置有线圈的现有电子元器件,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层叠型电 感元件。该层叠型电感元件包括由内部导体构成的螺旋状的线圈;第一非磁性体层,该第 一非磁性体层以与该线圈的线圈轴正交的方式设置;以及第二非磁性体层,该第二非磁性 体层设置在内部导体之间。根据上述层叠型电感元件,由于以横切线圈的方式设置第一非磁性体层,因此使 线圈构成开放磁路构造。其结果是,即使层叠型电感元件的电流增大,也不易发生因磁饱和 而导致的电感值的急剧降低。即,层叠电感元件的直流叠加特性提高。然而,内置有线圈的电子元器件有时用于便携式电话等电子设备内的DC-DC变换 器。在便携式电话等电子设备中,存在进行正常动作的正常状态以及停止大多数功能的待 机状态。在正常状态下,较大电流流过构成DC-DC变换器的电子元器件的线圈(下面称为高 输出电流区域),在待机状态下,微弱电流流过构成DC-DC变换器的电子元器件的线圈(下 面称为低输出电流区域)。在上述电子元器件中,对于低输出电流区域,要求可得到足够大的电感值的直流 叠加特性。另一方面,在该电子元器件中,对于高输出电流区域,要求即使流过线圈的直流 电流值变化、电感值也不会大幅变化的稳定的直流叠加特性。下面,将这种在低输出电流区 域可得到足够大的电感值、且在高输出电流区域可得到稳定的电感值的直流叠加特性称为 阶梯状的直流叠加特性。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层叠型电感元件中,无法得到阶梯状的直流叠加特 性。更具体而言,在该层叠型电感元件中,由于不会发生因磁饱和而导致的电感值的急剧降 低,因此,层叠型电感元件具有电感值随着直流电流的增加而单调地慢慢减少的直流叠加 特性。因而,层叠型电感元件具有难以适用于DC-DC变换器的问题。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2007-21442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阶梯状的直流叠加特性的内置线圈的电子 元器件。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特征在于,包括将多个第一绝缘 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设置在所述层叠体内的线圈;以及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是在 沿所述线圈的线圈轴方向俯视时、以与该线圈隔开间隙的状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绝缘 层,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绝缘层要低的磁导率。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得到具有阶梯状的直流叠加特性的电子元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电子元器件的A-A的剖视结构图。图4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图。图5是表示解析结果的曲线图。图6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 图。图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图。图8是表示解析结果的曲线图。图9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电子元器件的层叠体的分 解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透视图。图11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层叠体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图10的电子元器件的B-B的剖视结构图。图13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 图。图14是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电子元器件的剖视结构 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实施方式1)(电子元器件的结构)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10a。图1是实施方 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IOa的透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电子元器件IOa的层 叠体12a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的电子元器件IOa的A-A的剖视结构图。下面,将电 子元器件IOa的层叠方向定义为ζ轴方向,将沿电子元器件IOa的长边的方向定义为χ轴 方向,将沿电子元器件IOa的短边的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χ轴、y轴以及ζ轴相互正交。如图1所示,电子元器件IOa具有层叠体12a以及外部电极14a、14b。层叠体1 具有长方体形状,内置有线圈L。外部电极14a、14b分别与线圈L电连接,且形成为覆盖位 于χ轴方向的两端的侧面。如图2所示,层叠体12a由多个长方形的磁性体层16a 161 (绝缘层)沿ζ轴方 向从上方起依次层叠而构成。磁性体层16a 161利用铁磁性铁氧体(例如M-Zn-Cu铁氧 体或者Ni-Si铁氧体等)来制作。另外,虽然在图2中,磁性体层16a 161由12层的磁性 体层构成,但磁性体层16a 161的总数并不限于此。下面,当指出单独的磁性体层16a 161时,在参考标号的后面添加字母,当对这些磁性体层统称时,省略参考标号后面的字母。如图2所示,线圈L是盘旋地沿ζ轴方向行进的螺旋状线圈。即,线圈L的线圈轴 X像图3所示的那样,与ζ轴方向平行。如图2所示,线圈L包含线圈电极18a 18f、引出部20a、20b、以及过孔导体bl b5。如图2所示,线圈电极18a 18f分别形成于磁性体层16d 16i的主面上,与磁 性体层16 —起层叠。各线圈电极18a 18f由包括Ag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具有7/8匝的 长度,且配置成在ζ轴方向相互重叠。由此,在沿ζ轴方向俯视时,由线圈电极18a 18f 构成的线圈L形成长方形的环。另外,线圈电极18a 18f的长度并不限于7/8匝。下面, 当指出单独的线圈电极18a 18f时,在参考标号的后面添加字母,当对这些线圈电极统称 时,省略参考标号后面的字母。此外,在线圈电极18a、18f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引出部20a、20b。引出部20a、20b分 别与外部电极14a、14b相连接。由此,线圈L与外部电极14a、14b相连接。如图2所示,过孔导体bl 沾分别形成为沿ζ轴方向贯通磁性体层16d 16h。 当将磁性体层16a 161进行层叠时,过孔导体bl 沾起到作为连接相邻线圈电极18彼 此的连接部的功能。更详细而言,过孔导体bl将线圈电极18a的端部中未设置引出部20a 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电极18b的端部相连接。过孔导体b2将线圈电极18b的端部中未与过 孔导体bl相连接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电极18c的端部相连接。过孔导体b3将线圈电极18c 的端部中未与过孔导体相连接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电极18d的端部相连接。过孔导体b4 将线圈电极18d的端部中未与过孔导体b3相连接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电极18e的端部相连 接。过孔导体沾将线圈电极18e的端部中未与过孔导体b4相连接的一个端部、与线圈电 极18f的端部中未设置引出部20b的一个端部相连接。此外,在磁性体层16e 1 上分别设置有非磁性体层2 22d。如图2和图3 所示,在沿线圈L的线圈轴X方向(本实施方式中为ζ轴方向)俯视时,非磁性体层2 22d是以与线圈L隔开间隙S的状态设置在层叠体1 中的绝缘层。间隙S优选具有10 μ m 以上150 μ m以下的宽度W。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非磁性体层2 22d在磁性体 层16e 16h的主面上分别设置在线圈电极18b 18e的外侧,以围绕在该线圈电极18b 18e的周围。但是,非磁性体层2 22d不一定需要形成为围绕线圈电极18b 18e的环 状,也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子元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多个第一绝缘层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设置在所述层叠体内的线圈;以及  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是在沿所述线圈的线圈轴方向俯视时、以与该线圈隔开间隙的状态设置于所述层叠体的绝缘层,且具有比所述第一绝缘层要低的磁导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辻阳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