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751972 阅读:2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包括负压风道及连接在负压风道下部与集聚管之间的负压管,所述负压风道的横向截面积在0.03m↑[2]~0.05m↑[2]之间,负压风道横向截面的高度中心与车面之间的距离A≥0.6m;所述的负压管包括过渡接头及连接在过渡接头上、下两端的上负压管和下负压管,上负压管和下负压管分别与负压风道和集聚管密封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满足集聚器负压技术指标不变的前提下,具有操作方便、节能、能降低使用成本的特点。(*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属于环锭细纱机技术 领域。
技术介绍
紧密纺纱机是在传统环锭细纱机的基础上,在牵伸区和纱线之间增加 了负压吸气的集聚纺纱机构,通过负压风道向集聚装置提供负压气流。当 纤维束通过集聚纺纱机构后,在负压气流的作用下,形成一束平行且紧密 集合在一起的纤维束,由于能减少纺纱三角区,故达到减少毛羽和增加纱 线的强力。而目前环锭细纱机上的负压风道由风道支架固定在纱架座上, 负压风道与一个离心风机相通以产生负压气流,负压管连接在负压风道和集聚管之间,向集聚管提供负压气流。而现有的负压风道截面积均大于0. 1 m2,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因负压风道距离车面位置较低,看不到对面 或邻车的纺纱情况,给纺纱质量带来了隐患,尤其会对大掀角的摇架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满足集聚器负压技术指标不变的前提 下,操作方便,节能、并能降低使用成本的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本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 机构,包括负压风道及连接在负压风道下部与集聚管之间的负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风道的横向截面积在0.03nf 0.05m2之间,负压风道横 向截面的高度中心与车面之间的距离AX). 6m;所述的负压管包括过渡接头及连接在过渡接头上、下两端的上负压管和下负压管,上负压管和下负压 管分别与负压风道和集聚管密封连接。本技术通过縮小了负压风管的横向截面积,在满足集聚器负压工 作气流的前提下,能进一步节约能源,而降低能耗及使用成本。本实用新 型提高了负压管道的安装位置,因此可使负压风道置于两列吊锭纱之间, 解决了阻碍视线、影响空气流通的问题,给车间管理带来了方便,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粗纱吊锭向外过度扩张引起的意外牵伸的隐患,同时也消除 了对大掀角的摇架的干涉。本技术通过过渡接头分别与上连接管和下 连接管连接,将连接管分为上下两段式结构,在由于安装误差或零件加工 误差所引起负压风道连接端口偏置异形管负压口时,可通过上连接管进行 调节,确保负压风道连接的可靠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安装在纱架座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负压管结构示意图。其中l一纱吊锭,2—负压风道,3—负压连接头,4一上负压管,5— 过渡接头,6—聚集管,7—车面,8—下负压管,9一风管连接件,10—立 柱。具体实施方式见图l、 2所示,本技术的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包括负压 风道2及连接负压风道2下部与集聚管6之间的负压管,本技术的负 压风道2的横向截面积在0. 03 m2 0. 05 nf之间,且负压风道2的横向截面 高度中心线与车面7之间的距离A》0. 6m,最好该负压风道2的横向截面高 度中心线与车面7之间的距离A在0. 6m 0. llm,使该负压风道2与纱吊锭 l基本持平。见图2所示,本技术的负压管由上负压管4、过渡接头5 和下负压管8构成,上负压管4和下负压管8分别连接在过渡接头5上、 下两端,上负压管4和下负压管8分别与负压风道2和集聚管6密封连接, 通过多段连接结构,将负压风道2与集聚区有效地密封连接。本技术 为减少风道的风阻,.该负压风道2下部的负压连接头3与上负压管4是竖 直连接,最大程度上使通风更通畅。见图l、 2所示,本技术过渡接头 5安装在风管连接件9上,风管连接件9安装在负压风道2下部的立柱10 上,并可沿立柱10上下移动,通过风管连接件9方便将过渡接头5安装在 立柱10上。权利要求1、一种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包括负压风道(2)及连接在负压风道(2)下部与集聚管(6)之间的负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风道(2)的横向截面积在0.03m2~0.05m2之间,负压风道(2)横向截面的高度中心与车面之间的距离A≥0.6m;所述的负压管包括过渡接头(5)及连接在过渡接头(5)上、下两端的上负压管(4)和下负压管(8),上负压管(4)和下负压管(8)分别与负压风道(2)和集聚管(6)密封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负压风道(2)横向截面高度中心线与车面之间的距离A在0.6m 0. llm。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负压风道(2)下部的负压连接头(3)与上负压管(4)竖直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过渡接头(5)与风管连接件(9)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包括负压风道及连接在负压风道下部与集聚管之间的负压管,所述负压风道的横向截面积在0.03m<sup>2</sup>~0.05m<sup>2</sup>之间,负压风道横向截面的高度中心与车面之间的距离A≥0.6m;所述的负压管包括过渡接头及连接在过渡接头上、下两端的上负压管和下负压管,上负压管和下负压管分别与负压风道和集聚管密封连接。本技术在满足集聚器负压技术指标不变的前提下,具有操作方便、节能、能降低使用成本的特点。文档编号D01H5/72GK201381405SQ20092004038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21日专利技术者崔桂生, 峰 廖, 帅 李 申请人: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紧密纺装置的负压管路机构,包括负压风道(2)及连接在负压风道(2)下部与集聚管(6)之间的负压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风道(2)的横向截面积在0.03m↑[2]~0.05m↑[2]之间,负压风道(2)横向截面的高度中心与车面之间的距离A≥0.6m;所述的负压管包括过渡接头(5)及连接在过渡接头(5)上、下两端的上负压管(4)和下负压管(8),上负压管(4)和下负压管(8)分别与负压风道(2)和集聚管(6)密封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桂生廖峰李帅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同和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