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亚军专利>正文

一种立式双端面磨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39570 阅读:2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立式贯穿磨削弹簧双端面磨床。现有技术中弹簧双端面磨床采用干式磨削,只能采用批次进料、缓慢磨削的进给式磨削,而无法实现连续进料、快速磨削的贯穿式磨削;同时干式磨削还存在砂轮损耗严重、磨削速度低、工件温升高、产品易烧伤变色以及热处理状态恶化等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有冷却泵、冷却液箱和冷却液输送装置,在上砂轮、下砂轮与工件之间喷入磨削液,将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带走;借助弹簧本身具有的可压缩性,以及磨削液的冷却、润滑等作用,因而可以采取较大进给量的磨削,使弹簧在立式双端面磨床上实现了贯穿式磨削。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仍具备进给式磨削的功能,可实现一机多用,能适应不同工况下的磨削要求。(*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双端面磨床,特别是一种立式双端面磨床,它属于机械行业 中的磨削设备,主要适用于圆柱类的弹簧、轴承内外圈等需要同时磨削双侧平面的工件加工。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弹簧双端面磨床结构如图1、图2所示。它主要由床身1’、上下电机2 ’、 10’、上下主轴3’、9’、上下砂轮4’、8’和上下进料盘5’、7’组成。上砂轮4’的工作面在下 侧端面;下砂轮8’的工作面在上侧端面;上下进料盘5’、7’位于上砂轮4’与下砂轮8’之 间,并与砂轮投影面局部重合。上下进料盘5’、7’上开有圆柱形孔,孔内可放置待加工的工 件6’,通过上下进料盘5’、7’的旋转运动将工件6’送入上砂轮4’与下砂轮8,之间进行磨 削加工。由于现有结构的磨床采用干式磨削,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主要靠空气进行 冷却,因而只能采用批次进料、缓慢磨削的进给式磨削,而无法实现连续进料、快速磨削的 贯穿式磨削。同时干式磨削还存在砂轮损耗大、磨削速度低、工件温升高、产品易烧伤变色、 热处理状态恶化以及环境粉尘多等缺陷,导致产品产量降低、产品质量低下、生产成本增加 等一系列不良后果,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 种能快速带走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降低工件与砂轮温度的立式双端面磨床,使之 能实现连续进料、连续出料的贯穿式磨削生产;并在提高砂轮寿命与产品质量的同时,还可 大幅度提高产品产量,从根本上解决弹簧磨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立式双端面磨床包括床身,上、 下电机,上、下主轴,上、下砂轮和上、下进料盘,其中的上、下电机,上、下主轴,上、下砂轮和 上、下进料盘呈上下对称分布,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冷却泵、冷却液箱和冷却液输送装置, 所述的冷却泵与冷却液箱匹配;冷却液输送装置与所述的磨床和冷却泵相连接。由此便可 在上砂轮、下砂轮的工作面之间喷入磨削液,将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带走。作为优选,本技术所述的上、下主轴分别为两端相通的中空主轴,所述的冷却 液输送装置包括过渡接头和冷却液管,冷却液管通过过渡接头与中空主轴相连通。作为优选,本技术还设置有冷却液回流管和集液盘,该冷却液回流管的一端 与所述的冷却液箱相匹配,另一端与集液盘相连,而集液盘则与床身固定。作为优选,所述的过渡接头有两个,它们的一端分别与上、下中空主轴相连通,另 一端分别与冷却液管相连通。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本技术所述的冷却液输送装置为喷嘴,该喷嘴固定在 床身的侧面,并与所述的冷却泵相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合理,产品的产量和 质量高,生产成本低;磨削液对磨削过程的良好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冷却作用磨削液的冷却作用是通过它和因切削而发热的砂轮、切屑和工件间 的对流和汽化作用把切削热从砂轮和工件处带走,从而有效地降低切削区域的温度,减少 工件和砂轮的热变形,防止工件磨削烧伤变色,保持砂轮的形状,提高加工精度和砂轮使用 寿命。磨削液的冷却性能和其导热系数、比热、汽化热以及粘度或流动性有关。水的导热系 数和比热均高于油,因此水基切削液的冷却性能要优于油。2)润滑作用磨削液在切削过程中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砂轮与切屑、砂轮与已 加工表面间的摩擦,形成局部润滑膜,从而减小切削力、摩擦力和功率消耗,降低砂轮与工 件坯料摩擦部位的表面温度和砂轮磨损,改善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在磨削过程中,加 入磨削液后,磨削液渗入砂轮磨粒一工件及磨粒一磨屑之间形成润滑膜,使界面间的摩擦 力大大减小,防止磨粒切削刃磨损和粘附切屑,从而减小磨削力和摩擦热,提高砂轮耐用度 以及工件表面质量。3)清洗作用在磨削过程中,要求磨削液有良好的清洗作用。除去生成的切屑、磨 屑以及铁粉、油污和砂粒,防止磨床和工件、砂轮的沾污,使砂轮磨粒的切削刃口保持锋利, 不致影响切削效果。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基磨削液,清洗效果较好,因为它能在表面上形成 吸附膜,阻止粒子和油泥等粘附在工件与砂轮上,同时它能渗入到粒子和油泥粘附的界面 上,把它从界面上分离,随磨削液带走,保持磨削液清洁。4)防锈作用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工件要与环境介质及磨削液组分分解或氧化变 质而产生的油泥等腐蚀性介质接触而腐蚀,与磨削液接触的机床部件表面也会因此而腐 蚀。此外,在工件加工后或工序之间流转过程中暂时存放时,也要求磨削液有一定的防锈能 力,防止环境介质及残存磨削液中的油泥等腐蚀性物质对金属产生侵蚀。特别是在我国南 方地区潮湿多雨季节,更应注意工序间防锈措施。5)除尘作用可以避免如干式磨削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包括切削产生的金属 微粉、砂粒粉尘等,极大地改善生产劳动环境,保障操作工人的劳动保护安全,并可降低粉 尘治理的设备投资。借助弹簧本身具有的可压缩性,以及磨削液的冷却、润滑等作用,因而可以采取较 大进给量的磨削,使弹簧在立式双端面磨床上实现了贯穿式磨削。同时本技术仍具备 进给式磨削的功能,可实现一机多用,适应不同工况下的磨削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立式双端面磨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立式双端面磨床中砂轮和进料盘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砂轮和进料盘的位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3和图4,本实施例以立式贯穿磨削弹簧双端面磨床为例。它主要由床身 1、上电机2、下电机10、上中空主轴11、下中空主轴12、上砂轮4、下砂轮8、上进料盘5、下进料盘7、过渡接头13、冷却液管14、集液盘15、冷却液回流管16、冷却泵17和冷却液箱18 组成。其中的过渡接头13和冷却液管18组成冷却液输送装置,过渡接头13有两个。本技术上、下中空主轴11、12的两端分别相通,冷却液管18通过过渡接头13 与上、下中空主轴11、12分别相连通,冷却泵17与冷却液箱18匹配。并设置有冷却液回流 管16和集液盘15,该冷却液回流管16的一端与所述的冷却液箱18相匹配,另一端与集液 盘15相连,而集液盘15则与床身1固定。本技术上砂轮4的工作面在下侧端面;下砂轮4的工作面在上侧端面;进料 盘5位于上砂轮4与下砂轮8之间,并与砂轮投影面局部重合。进料盘5上开有圆柱形孔, 孔内可放置待加工的工件6,通过进料盘5的旋转运动将工件6送入上砂轮4与下砂轮8之 间进行磨削加工。冷却液管18通过过渡接头13与上、下中空主轴11、12相接,可将冷却液 送入高速旋转的上、下中空主轴11、12中,经上、下中空主轴11、12送到上、下砂轮4、8与工 件6的磨削加工面中。磨削液通过冷却液回流管16回收到冷却液箱18,经净化后通过冷却 泵17进行循环利用。本实施例中的工件6为圆柱弹簧。磨削液的另一种添加方式是将喷嘴安装固定在床身1的侧面,并与冷却泵17相连 接;通过喷嘴直接将磨削液喷入上砂轮4、下砂轮8与工件6之间,但冷却清洗的效果比前 述的方式要差些。采用连续生产的贯穿式磨削加工时,首先启动上、下电机2、10,上、下电机2、10带 动上、下中空主轴11、12与上、下砂轮4、8高速旋转。再开启上、下进料盘5、7与冷却泵17。 调整上砂轮4与下砂轮8的二个工作面之间的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式双端面磨床,包括床身,上、下电机,上、下主轴,上、下砂轮和上、下进料盘;其中的上、下电机,上、下主轴,上、下砂轮和上、下进料盘呈上下对称分布,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冷却泵、冷却液箱和冷却液输送装置,所述的冷却泵与冷却液箱匹配;冷却液输送装置与所述的磨床和冷却泵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亚军
申请(专利权)人:蔡亚军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