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用减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56969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用减压阀,该气体用减压阀在中央部开设有与低压通道和低压室连通的阀孔,并且所述阀机构具有能够落座于阀座上的阀芯,该阀座面对与高压通道连通的阀室,所述阀机构的所述阀芯与压动部件连接并且所述阀机构被收纳在主体内,所述压动部件在所述低压通道以及所述低压室的压力下动作,主体(16)由多个强度不同的主体部件(18、19)接合而构成,高压通道(30、64)全部形成于多个主体部件(18、19)中的高强度的主体部件(18)内,低压通道(85、86、94、119)和低压室(83、84、11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多个主体部件(18、19)中的低强度的主体部件(19)内。由此,能够降低气体用减压阀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用减压阀,该气体用减压阀的阀机构在中央部 开设有与低压通道和低压室连通的阀孔,并且该阀机构具有能够落座于 阀座上的阀芯,所述阀座面向与高压通道连通的阀室,所述阀机构的所 述阀芯与压动部件连接并且所述阀机构被收纳在主体内,所述压动部件 在所述低压通道以及所述低压室的压力下动作。
技术介绍
所述气体用减压阀,例如在专利文献l中己被公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0907号公报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气体用减压阀中,主体是由单一 部件构成的,需要用具有供减压前的高压气体流通的部位所需的强度的 材料来形成整个主体,因此在减压后压力较低的气体所流通的部位,主 体具有不必要的强度,仍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性。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 低成本的气体用减压阀。此外,为了使主体的温度不随着减压作用而过度下降,在上述专利 文献1所公开的气体用减压阀中,利用在主体侧面设置的凹部和以堵塞 该凹部的方式安装在主体上的盖板形成热水通道,并将发动机冷却水引 导至热水通道,然而,为了确保通道容积会导致主体大型化,而且由于 需要盖板因此部件个数也增多了 。此外,本专利技术也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能够避免主体大型化和部件个数增多并且能够防止主体的温度降低的 气体用减压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成上述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气体用减压阀的阈机构在中央 部开设有与低压通道和低压室连通的阀孔,并且所述阀机构具有能够落 座于阀座上的阀芯,所述阀座面对与高压通道连通的阀室,所述阀机构 的所述阀芯与压动部件连接并且所述阀机构被收纳在主体内,所述压动 部件在所述低压通道以及所述低压室的压力下动作,该气体用减压阀的 第一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由多个强度不同的主体部件接合而构成,所述 高压通道全部形成于所述多个主体部件中的高强度的主体部件内,所述 低压通道和所述低压室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多个主体部件中的低强 度的主体部件内。此外,在所述第一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在于,高强度 的第一主体部件中形成有同轴地收纳所述阀机构的插入孔,所述高强度 的第一主体部件和低强度的第二主体部件以在彼此之间形成有作为所述 低压室的减压室并且沿所述阀芯的轴线方向重叠的方式接合起来而构成 所述主体,横截面为圆形的嵌合凸部与所述插入孔同轴且一体地突出设 置于第一主体部件上,并且该嵌合凸部与第二主体部件气密地嵌合。此外,在所述第一或者第二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在于, 在构成所述主体并相互接合起来的所述多个主体部件的接合面的至少一 侧设有槽,该槽用于在处于相互接合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部件之间形成供 加热介质流通的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加热单元的收纳室。为了达成上述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气体用减压阀的阀机构在中央 部开设有与低压通道和低压室连通的阀孔,并且所述阀机构具有能够落 座于阀座上的阔芯,所述阀座面对与高压通道连通的阀室,所述阀机构 的所述阀芯与压动部件连接并且所述阀机构被收纳在主体内,所述压动 部件在所述低压通道以及所述低压室的压力下动作,该气体用减压阀的 第四特征在于,在构成所述主体的多个主体部件中,所述主体部件分别 形成所述高压通道、所述低压通道和所述低压室的至少一部分且相互接 合起来,在所述主体部件的接合面的至少一侧设有槽,该槽用于在处于 相互接合状态下的所述主体部件之间形成供加热介质流通的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加热单元的收纳室。此外,在所述第四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在于,横截面 为圆形的嵌合凸部与所述阀芯同轴且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件 上,该嵌合凸部与第二主体部件气密地嵌合,所述第二主体部件与所述 第一主体部件相互接合,并且在所述第二主体部件与所述第一主体部件 之间形成所述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所述收纳室。此外,在所述第三 第五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在于, 沿所述阀芯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所述收纳室形成为 围绕所述阀芯和所述阀座的圆弧状。此外,在所述第三 第六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所述收纳室在沿着所述阀芯的轴线的方向上配置 于与所述阀座大致相同的位置。此外,在所述第三 第七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八特征在于, 形成有所述槽的主体部件通过模具成形,所述槽在模具成形所述主体部 件时同时形成。此外,在所述第三 第八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九特征在于, 被引导到所述加热介质通道中的加热介质为发动机冷却水。此外,在所述第三 第九特征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第十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单元为电加热器。另外,实施例中的膜片115对应于本专利技术的压动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 第三特征,利用强度不同的多个主体部件构成 主体,使得低压通道和低压室的至少一部分由低强度的主体部件形成,因 此能够避免主体整体由超过必需强度的高强度材料形成,能够降低成本。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由于是将高强度的第一主体部件与低强度的第二主体部件接合起来而构成主体,因此将高强度材料构成的部分恰好配置在高压气体所作用的部分上,使低强度的第二主体部件在主体整体中所占比例增大,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而且,与同轴地收纳阀机构的插入孔同轴且一体地突出设置于第一主体部件上的嵌 合凸部与第二主体部件气密地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第一主体部件和第二主体部件的同心性。进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特征,在相互接合起来的主体部件的接合 面之间形成有供加热介质流通的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加热单元的收纳 室,因此能够避免由于形成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室而导致主体整体大 型化,并且无需使用其他部件来形成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室,不仅避 免了部件个数增加,还能够防止主体温度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由于在主体部件的接合面之间形成有供加 热介质流通的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加热单元的收纳室,因此能够避免 由于形成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室而导致主体整体大型化,并且无需使 用其他部件来形成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室,不仅避免了部件个数增加, 还能够防止主体温度降低。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由于与阀芯同轴且一体地突出设置 于第一主体部件上的嵌合凸部与第二主体部件气密地嵌合,因此能够容 易地获得第一主体部件和第二主体部件的同心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由于将加热介质通道或者收纳室围绕阀芯 和阀座进行配置,因此在伴随阀机构的动作进行减压作用时能够有效地 对温度容易降低的阀座和阀芯周围进行加热,而且由于加热介质通道或 者收纳室形成为圆弧状,因此能够大致均匀地对阀座和阀芯周围进行加 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特征,在伴随阀机构的动作进行减压作用时能够 更为有效地对温度容易降低的阀座和阀芯周围进行加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特征,无需用于形成槽的机械加工,能够实现成 本降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九特征,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冷却水加热主体。 进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十特征,能够通过电加热器任意地对主体进 行加热。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气体用减压阀的整体立体图。(第一实施例)图2是气体用减压阀的纵剖视图。(第一实施例)图3是在将第一主体部件、电磁切断阀的一部分、阀机构、按压部 件、背面螺旋弹簧以及调节部件分解开的状态下从与图2相同的方向观 察到的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用减压阀,该气体用减压阀的阀机构(20)在中央部开设有与低压通道(85、86、94、119)和低压室(83、84、116)连通的阀孔(68),并且所述阀机构(20)具有能够落座于阀座(58)上的阀芯(59),所述阀座(58)面对与高压通道(27、28、30、64)连通的阀室(66),所述阀机构(20)的所述阀芯(59)与压动部件(115)连接并且所述阀机构(20)被收纳在主体(16、16′)内,所述压动部件(115)在所述低压通道(85、86、94、119)以及所述低压室(83、84、116)的压力下动作, 该气体用减压阀的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16、16′)由多个强度不同的主体部件(18、19;18′、19′)接合而构成,所述高压通道(27、28、30、64)全部形成于所述多个主体部件(1 8、19;18′、19′)中的高强度的主体部件(18、18′)内,所述低压通道(85、86、94、119)和所述低压室(83、84、116)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多个主体部件(18、19;18′、19′)中的低强度的主体部件(19、19′)内。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博晓中岛要治斋藤芳夫千叶豊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京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