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立和跪撑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435198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座椅组件包括座椅靠背和坐垫。前杆在坐垫和基座之间枢转地延伸。控制支架具有一对枢转杆,所述一对枢转杆与基座形成了四杆联接。控制杆在坐垫和控制支架之间枢转地延伸。操作性地联接至控制支架的座椅靠背具有斜躺机构,以使座椅靠背在向前折叠位置和多个斜躺位置之间选择性地枢转。导向杆在座椅靠背和控制杆之间枢转地延伸。坐垫的向前旋转运动促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坐垫旋转,从而使座椅组件运动至直立位置。座椅靠背枢转至向前折叠位置促使坐垫相对于基座向前和向下运动,从而使座椅组件运动至跪撑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用座椅组件。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能 够在乘坐位置、直立位置和跪撑位置之间运动的座椅组件。
技术介绍
在一些小型货车和运动型多功能车中,通常设置第三排座椅。典 型地,车辆包括一对邻近前排座椅的前门和一对邻近第二排座椅定位 的后门。第三排座椅基本上位于最远的车辆后部而且不会位于门开口 处。所以,乘客无法直接进入到第三排座椅。众所周知,为了能够进入到第三排座椅或后部储物区域,第二排 座椅可以具有可释放的座椅靠背锁定机构,该座椅靠背锁定机构能够 手动致动以使座椅靠背向前枢转至通行位置。可选地,第二排座椅能 够运动至邻近前排座椅的翻倒位置,比如在授予Liu等人的美国专利 No. 6,135,555中所公开的那样。在Liu的专利中,首先将座椅靠背向 前折叠而平靠在坐垫上,然后使座椅靠背和坐垫两者绕着坐垫下部前 沿处的枢轴点枢转大约卯度,直到座椅靠背和坐垫大体直立为止。 在该位置,第二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置于笫二排座椅的坐垫与第一排座 椅之间。然后乘客能够通过其中的一个后门进入车辆,经过翻倒的第 二排座椅,从而进入到第三排座椅或后部储物区域。然而,第二排座 椅以这样的方式运动可能是困难且烦瑣的,而且用于其它乘客进出的 通道通常狭小不堪。为了能够更好地进入到第三排座椅,已建议将第二排座椅运动至直立位置,比如授予Freijy等人的美国专利No. 6,676,216中所公开 的那样。在Freijy的专利中,坐垫绕着下部前沿处的枢轴点从支承就 坐乘员的大致水平位置向前枢转至大致竖直位置.同时,座椅靠背从 支承就坐乘员的第一竖直位置运动至第二竖直位置,所述笫二竖直位 置位于所述第一竖直位置的前上方。座椅靠背和坐垫因位于座椅靠背 和坐垫之间的连杆装置而相关运动。然而,Freijy的专利公开的这种 实施方式的第二排座椅不能运动至平靠着底板的跪撑位置从而增加 车辆后部储物区域的可用载货空间。在可收起的座椅组件中,座椅靠背在设置于座椅靠背的下端和坐 垫的后端之间的座椅靠背枢轴处枢转地联接至坐垫。座椅靠背枢轴允 许座椅靠背在大致直立位置和叠置于坐垫上的向前折叠位置之间枢 转。坐垫常常包括在坐垫与车辆底板之间延伸的四杆连杆装置或前腿 和后腿以在底板上方隔开的升高位置与沿底板躺置的降低位置之间 移动坐垫。在收起位置时,坐垫处于降低位置,座椅靠背处于向前折 叠位置。所以,当座椅组件处于收起位置时,座椅靠背的背侧大致水 平并平行于底板,且限定了承栽板面。因而,希望提供一种座椅组件,该座椅组件能够在乘坐位置和直立 位置之间运动以更好地进入座椅组件后面的区域。还希望该座椅组件能 够在乘坐位置和跪撑位置之间运动以增加车辆中的栽货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机动车辆底板上方支承 乘员的座椅组件。所述座椅组件包括座椅靠背和坐垫。基座构造成安装 于车辆的底板上。前杆在坐垫和基座之间枢转地延伸。控制支架具有一 对枢转杆,所述一对枢转杆与基座形成了四杆联接。控制杆在坐垫和控 制支架之间枢转地延伸。座椅靠背操作性地联接至控制支架。座椅靠背 具有斜躺机构,以使座椅靠背在向前折叠位置和多个斜躺位置之间选择 性地枢转。导向杆在座椅靠背和控制杆之间枢转地延伸。坐垫的向前旋 转运动促使座椅靠背相对于坐垫旋转,并能使座椅组件运动至直立位 置。座椅靠背枢转至向前折叠位置的枢转促使坐垫相对于基座向前和向 下运动,并能使座椅组件运动至跪撑位置附图说明当结合附图考虑而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时,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同样会容易地被理解,所述附图中图l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处于乘坐位置的包括连杆系统 的座椅组件的侧视图2是处于中间直立位置的座椅组件的侧视图3是处于直立位置的座椅组件的侧视图4是处于中间跪撑位置的座椅组件的侧视图5是处于跪撑位置的座椅组件的侧视图6是座椅组件处于乘坐位置时连杆系统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侧视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处于乘坐位置的包括连杆系统的 座椅组件的侧视图;以及图8是图7中的座椅组件处于直立位置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机动车辆用座椅组件以10总体表示,图示的座椅组件 10处于乘坐位置并且包括用于在车辆底板14上方支撑就坐乘员的坐垫 12。坐垫12在前端16和后端18之间延伸。座椅组件10还包括座椅靠 背20,以用于支撑就坐乘员的背部。如图5中所示,座椅靠背20在下 端22和上端24之间延伸。尽管图中只显示了座椅组件10的一侧,并将对该侧进行详细描述, 但应当理解,座椅组件的内侧和外侧实质上是相同的。参照图1至8, 示出了座椅组件10的外侧。控制支架26设置在坐垫12的后端18处。 控制支架26在第一端28与第二端30之间延伸。 座椅靠背支架32在上端34和下端36之间延伸。座椅靠背支架32的上端34以任意已知方法牢固地紧固于座椅靠背20的下端22。座椅靠 背支架32的下端36在枢转轴A处枢转地联接于控制支架26的第二端 30。如现有技术中所公知的那样,盘式斜躺机构37操作性地将座椅靠 背支架32的下端36安装到控制支架26的第二端30上,美国临时专利 申请60/669,146就公开了这样一个例子。斜躺机构37能够在锁定状态 与解锁状态之间工作,从而允许座椅靠背20在多个斜躺位置之间选择 性枢转调整。另外,如图5中所示,斜躺机构37能够使座椅靠背20枢 转到叠置于坐垫12上的向前折叠位置。在替代方案中,任意合适的斜 躺或闩锁机构可用来联接座椅靠背支架32的下端36和控制支架26的 第二端30。座椅组件10还包括以38总体表示的连杆系统,以使座椅组件10 在如图1中所示的乘坐位置和如图3中所示的直立位置之间运动。在处 于乘坐位置时,坐垫12位于与地底板14隔开的升高的乘坐位置,座椅 靠背20处于第一竖立位置。在处于直立位置时,坐垫12位于向前竖向 位置,使得坐垫12的后端18位于坐垫12的前端16上方,并且座椅靠 背20处于相对于第一竖立位置在前上方的第二竖立位置。连杆系统38还在如图1中所示的乘坐位置和如图5中所示的跪撑 位置之间移动座椅组件IO。在处于跪撑位置时,坐垫12处于沿着底板 14平放的降低位置,并且座椅靠背20处于向前折叠位置,从而叠置于 坐垫12上。连杆系统38包括前杆40、导向杆42、下传动杆44、控制杆46、 上传动杆48和基座支架54。基座支架54构造成安装在底板14或座椅 轨道组件(未图示)上。前杆40在上端50和相对的下端52之间延伸。 前杆40的上端50在枢转轴B处枢转地联接于坐垫12的前端16。下端 52在枢转轴C处枢转地联接于基座支架54。如在图4中最佳所示的那样,上传动杆48在第一端56和相对的第 二端58之间延伸。上传动杆48的第一端56在枢转轴D处枢转地联接 到基座支架54上,枢转轴D位于枢转轴C的上方。第二端58在枢转 轴E处枢转地联接到控制支架26上,其中枢转轴E位于控制支架26 的第一端28和第二端30之间。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传动杆48呈 大致S形,包括第一部分60、第二部分62和第三部分64,其中第一部 分60从第一端56延伸至第二部分62,第三部分64从第二部分62延伸至第二端58。下传动杆44在第一端66和相对的第二端68之间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在机动车辆底板上方支撑乘员的座椅组件,所述座椅组件包括: 坐垫,其适于枢转地联接至底板; 座椅靠背,所述座椅靠背操作性地联接至所述坐垫以在第一竖直位置和第二竖直位置以及叠置于所述坐垫上的向前折叠位置之间运动;以及  连杆系统,其操作性地联接于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坐垫之间,其中所述连杆系统响应于所述坐垫在大致水平的乘坐位置和向前的大致竖直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而迫使所述座椅靠背相对于所述坐垫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和第二竖直位置之间旋转,并且所述连杆系统响应于所述座椅靠背在所述第一竖直位置和所述向前折叠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而迫使所述坐垫在所述乘坐位置和降低的大致水平位置之间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卡尔J霍尔达普夫
申请(专利权)人:英提尔汽车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A[加拿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