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356924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100),其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12,222)、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7)、遮蔽于绝缘本体外面的金属壳体(4)以及组装于金属壳体外面的绝缘外壳(5),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弹性按压部(514);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卡扣元件(3),该卡扣元件包括一对相互分开的扣臂(32)及与该扣臂相连接的连接部(31);扣臂收容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面的收容槽内,扣臂的前端形成有倒勾部,该倒勾部从金属壳体上面的开孔中穿出并暴露于外面;所述连接部位于绝缘外壳的弹性按压部的下方,该连接部(31)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弹片(30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线缆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配置有锁扣机构的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随着电气设备的小型化、多功能化的发展趋势,对线缆连接器的要求 与日俱增,其 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信号传输能力,而且要求彼此对接的一对连接器具有拆离(解锁)便 利性特点,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复杂使用场合。中国专利ZL200420022197.0公开了一种自上而下按压式解锁的线缆连接器。该 线缆连接器主要包括一绝缘本体、插设在该绝缘本体上的多个导电端子、一套设在该绝缘 本体外周的金属屏蔽壳体、套设在该绝缘本体后端的一金属内壳、一绝缘外壳、安装在绝缘 本体两侧和金属内壳内侧壁之间的两卡勾以及用于固定卡勾的压条。该卡勾具有一固定在 绝缘本体上的固定部及一可相对该固定部上下活动的弹性臂,该卡勾的弹性臂的前端向上 突设出一倒勾,该倒勾穿过该金属屏蔽壳体上表面的通孔向上突伸而出,以与另一对接的 连接器插座相勾接,从而保证两连接器之间结合稳固。该卡勾的弹性臂上还设有凸块,用以 与绝缘外壳上的按压部接触。在将这种线缆连接器与另一对接的连接器插座解锁时,需要 从该线缆连接器的上方按压该弹片,而驱动该倒勾向下移动。上述线缆连接器的卡勾分别安装在绝缘本体的两侧,需要横向尺寸较大的弹片与 两个卡勾同时接触,且需要施加较大的力量按压弹片。此外,上述线缆连接器的结构较为复 杂,不便于制造。因此,确有必要对线缆连接器予以改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方便使用的卡扣元件的线缆连接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遮蔽于绝缘本体外 面的金属壳体以及组装于金属壳体外面的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弹性按压部;所 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卡扣元件,该卡扣元件包括一对相互分开的扣臂 及与该扣臂相连接的连接部;扣臂收容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面的收容槽内,扣臂的前端形 成有倒勾部,该倒勾部从金属壳体上面的开孔中穿出并暴露于外面;所述连接部位于绝缘 外壳的弹性按压部的下方,该连接部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弹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两个卡勾连接在一起并安装固定在 绝缘本体上面,结构相对简单,便于组装制造,用于按压卡勾的弹片横向尺寸较小,施加较 小的力量于其上面即可驱动卡勾向下运动,便于实现线缆连接器与配对连接器解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的分解图。图2是图1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部分组合图。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线缆连接器的另一部分组合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7是图6所示的线缆线缆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7,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端子模块2,卡扣元件 3,金属壳体4,绝缘外壳5,箍件6以及线缆组件7。绝缘本体1包括主体部10及自主体部10后缘两侧向后延伸的一对安装臂部12。 自主体部10后缘的中部向前凹进形成一收容腔102。主体部10上表面的前部设有一凹陷 部104,该凹陷部104与收容腔102相连通。主体部10下面设有一凹槽104,,该凹槽104, 包括一水平状的底面1041,,以及一对倾斜的侧面1041,,1042,。该凹槽104,的截面大致成 等腰梯形状,当然,该凹槽104’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一对收容槽101分别自主体部10上表 面后部的两侧及安装臂部12的前部向下凹进。每一安装臂部12的后部设有一定位孔124, 而该安装臂部12的中部具有向上突出的凸块122。端子模块2包括第一端子模块21及第二端子模块22。第一端子模块21包括塑胶 块211以及与塑胶块21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212。导电端子212包括信号端子及 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部。导电端子212包括延伸出塑胶 块211前缘的对接部2120以及被塑胶块211后部支撑、且向两侧扇开的尾部2122。塑胶块 211的下表面上设有一对定位孔2110,而其上表面形成一对凸块2112。第二端子模块22包括塑胶块221以及与塑胶块221结合在一起的若干导电端子 222。导电端子222包括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其中接地端子的前端部超出信号端子的前端 部。导电端子222包括延伸出塑胶块221前缘的对接部2220以及被塑胶块221后部支撑、 且向两侧扇开的尾部2222。塑胶块211的下表面上设有一对定位柱2210。第一端子模块 21与第二端子模块22组装在一起,导电端子212、222的对接部2120、2220成一排,而尾部 2122、2222彼此分开成上下两排。定位柱2210收容于定位孔2110内,可使第一、二模块21、 22可靠地结合在一起。第一、二端子模块21、22组装到绝缘本体1上面,导电端子212、222 的对接部2120、2220延伸入绝缘本体1的凹陷部104内,塑胶块211、221的前部插入到绝 缘本体1的收容腔102内,塑胶块221后部置于安装臂部12上面。请特别参照图3并结合 图1、2,导电端子212、222沿从左到右方向按照如下的方式排列三组信号端子S1、S2,S3、 S4,S5、S6以及分别位于每组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Gl,G2,G3,G4,这三组信号端子S1、 S2,S3、S4,S5、S6是用于传输视频信号的差分信号端子对(differential pair);布置于最 右侧的一对信号端子S7、S8,以及该对信号端子S7、S8内侧的一个接地端子G5,该对信号端 子S7、S8用于传输音频信号或者其他信号。接地端子G1-G5的对接部较信号端子S1-S8对 接部更长些,能够与配对连接器(未图示)相应的接地端子先接触。上述信号端子S2,S3, S6,S8以及接地端子G1,G3,G5按照从左至右的顺序排成一排而构成第一端子模块21中的 导电端子212。上述信号端子S1,S4,S5,S7以及接地端子G2,G4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成5一排而构成第二端子模块22中的导电端子222。卡扣元件3包括连接部31及一对相互分开的扣臂32。该连接部31包括板状的主体部30及自主体部30两侧分别向外延伸的大致成L形的一对桥接部302,该对桥接部302 与扣臂32相连接。每一扣臂32的前端形成一倒勾部322,而该扣臂32的后端形成一向下 延伸的固定部324。一对弹片304自主体部30上面向下突伸出来。该对弹片304可抵触到 塑胶块211上面。金属壳体4包括第一金属壳体41及第二壳体42。第一金属壳体41包括用于遮蔽 绝缘本体1主体部10的框体部411以及与框体部411连接的延伸部412,该延伸部412大 致成U形,当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框体部411上表面411a的两侧上设有可供倒勾部322 穿出的开孔4110,主体部411上表面411a的后部设有固定孔4112,该固定孔4112可与塑 胶块211上面的凸块2112相卡合在一起。框体部411下表面411b的形状与绝缘本体1上 的凹槽104’相吻合。延伸部412上表面中间部分与其他部分断开而形成可沿上下方向运 动的抵压部4120。该延伸部412上表面的侧部上分别设有一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与导电端子连接的线缆、遮蔽于绝缘本体外面的金属壳体以及组装于金属壳体外面的绝缘外壳,所述绝缘外壳上设有弹性按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连接器还包括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卡扣元件,该卡扣元件包括一对相互分开的扣臂及与该扣臂相连接的连接部;扣臂收容于设置于绝缘本体上面的收容槽内,扣臂的前端形成有倒勾部,该倒勾部从金属壳体上面的开孔中穿出并暴露于外面;所述连接部位于绝缘外壳的弹性按压部的下方,该连接部上形成有向下突出的弹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