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0904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3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收容空间及对接槽,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及下端子,所述上端子与所述下端子均包括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间隔设置的尾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主体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接触部后端延伸的第一平行部、自所述第一平行部的后端向远离方向偏离的偏折部、及自所述偏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平行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二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本技术电连接器具有较好的电性性能,从而有利于高速信号的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通信系统中的高频高速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0、
技术介绍

1、请参照2020年5月12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10651618号,其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及与所述上端子相对设置形成配合区的下端子,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之间仅经过一次相互背离地偏折,从而在上端子及下端子的后端部分的空间没有进一步拉大,从而,当电连接器的传输速度进一步提升时,上端子与下端子之间的串扰将会变得严重,导致速度提升的障碍,或者在该附近区域进一步增加了内上端子及内下端子以提升传输通道的密度时,将会与上端子与下端子之间的干扰或串扰变得严重,影响了增加通道后的连接器的高速传输性能,所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高速传输性能的电连接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收容空间及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对接槽,所述对接连接器可通过所述对接槽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与所述端子模组配合,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及与所述上端子相对设置的下端子,所述上端子与所述下端子均包括可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间隔设置的尾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主体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接触部后端延伸的第一平行部、自所述第一平行部的后端向远离方向偏离的偏折部、及自所述偏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平行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二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

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的上端子及下端子经过两次相互远离的偏折,从而,使得上下端子之间的距离更远,可以降低更高速度传输时的串扰,或在两者之间进一步增加端子提升传输通道时,增加的端子与上端子与下端子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以实现高速传输。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收容空间及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对接槽,所述对接连接器可通过所述对接槽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与所述端子模组配合,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及与所述上端子相对设置的下端子,所述上端子与所述下端子均包括可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间隔设置的尾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接触部后端延伸的第一平行部、自所述第一平行部的后端向远离方向偏离的偏折部、及自所述偏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平行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二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端子与所述下端子之间的内上端子及内下端子,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相对设置,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均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后侧的内接触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均包括自所述内接触部的后端延伸的第一内平行部,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的第一内平行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的内接触部之间任意一处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第二平行部末端倾斜向下延伸的倾斜部,所述内上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一内平行部的末端倾斜向下延伸的内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倾斜部平行,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倾斜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端子的第二平行部与所述内上端子的第一内平行部之间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倾斜部的末端向下延伸的竖直部,所述内上端子包括自所述内倾斜部的末端向下延伸的内竖直部,所述上端子的竖直部与所述内上端子的内竖直部的上端平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下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一内平行部的末端向所述内上端子偏折的内偏折部,及自所述内偏折部的末端继续延伸的并平行于所述内上端子的第一内平行部的第二内平行部,所述内下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二内平行部向下弯折的内竖直部,所述内下端子的内竖直部的上端与所述上端子的竖直部及所述内上端子的内竖直部的上端平齐,所述下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二平行部的末端向下延伸的竖直部,相邻的所述竖直部与内竖直部、内竖直部与内竖直部、内竖直部与竖直部之间的距离相等。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分别成型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上的前绝缘件,所述前绝缘件上设有凹槽用以收容所述内上端子及内下端子的内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分别成型在所述上端子的竖直部、下端子的第二平行部、内上端子及内下端子的内竖直部上的后绝缘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下端子、内上端子及内下端子均包括差分信号端子对及设置在差分信号端子对两侧的接地端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包括若干导电件,所述各导电件设置在相应的所述前绝缘件及后绝缘件中的一个上,所述导电件电连接差分信号端子对两侧的接地端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端子模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收容空间及与所述收容空间连通的对接槽,所述对接连接器可通过所述对接槽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与所述端子模组配合,所述端子模组包括上端子及与所述上端子相对设置的下端子,所述上端子与所述下端子均包括可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的接触部、与所述接触部间隔设置的尾部、及连接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尾部的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接触部后端延伸的第一平行部、自所述第一平行部的后端向远离方向偏离的偏折部、及自所述偏折部的末端延伸的第二平行部,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上端子及下端子的第二平行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平行部之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模组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上端子与所述下端子之间的内上端子及内下端子,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相对设置,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均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部后侧的内接触部以与所述对接连接器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均包括自所述内接触部的后端延伸的第一内平行部,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的第一内平行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内上端子与所述内下端子的内接触部之间任意一处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子的主体部包括自所述第二平行部末端倾斜向下延伸的倾斜部,所述内上端子包括自所述第一内平行部的末端倾斜向下延伸的内倾斜部,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倾斜部平行,所述倾斜部与所述内倾斜部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上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帕特里克·R·卡西亚特伦斯·F·李托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