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8680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组,它包括反射板、导光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光板两侧的两支冷阴极荧光灯、光源罩、下扩散片、一个用以将入射光的S偏光部分反射将P偏光部分透射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该反射板、导光板、下扩散片和散射型反射型光片依序层叠放置。其中该散射型反射偏光片可将入射光的S偏光部分反射,该反射光在经过反射后重新形成一具S偏光及P偏光的全偏振光,提高了光源发光利用率,进而提高背光模组的辉度。(*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的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产业的飞速发展,更亮、更节能、更环保,以及降低制造成本已经 成为产品发展的核心目标,传统的产品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液晶显示装置为一种非自发光显示装置,其显示主要由控制外部光源所发出 光束的通过或者不通过来实现,因此需要相应的背光模组将外部光源所发出的 光束导向显示面板,以实现显示功能。附图1和附图2是一种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一背光模组IO和一液晶面板下偏光板9,背光模组10包括 一反射板l、四支 冷阴极荧光灯2、 一光源罩3、 一印刷导光板4、 一下扩散片5、 一棱镜片6和 一上扩散板7,该反射板1、印刷导光板4、下扩散片5、棱镜片6和上扩散板7 依次层叠放置。其中4支冷阴极荧光灯2的直径均为2.4mm,工作电流为6至 8mA,冷阴极荧光灯2分别位于印刷导光板4的两侧,光源罩3位于冷阴极荧 光灯2相对印刷导光板4的另一侧,反射冷阴极荧光灯2发出的光束,以增加 光源的利用率。背光模组10发出的光束为全偏振光,即冷阴极荧光灯2出射的 光矢量可以分解到S和P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振动方向上,该印刷导光板4和反 射板l将光线导向下扩散片5,印刷导光板4上的印刷点为采用高反射或高折射 材料混合油墨印刷在反光侧来改变光路形成漫射效果,在经过下扩散片5、棱镜 片6、上扩散板7的准直作用后,原本发散的光束被以一较小的发散角射向液晶 面板下偏光板9。而液晶面板下偏光板9的偏光特性使得其仅允许平行于偏振方向的P光通 过,将与其垂直方向的S偏振光全部吸收,所以光能在通过液晶面板下偏光板9 时会被吸收而损失50%以上,因此消费者的视觉亮度较低,并且损耗了部分电 能,液晶显示器的成本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光源发光利用率较低的缺点,本技术的 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效率高、成本低廉的背光模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背光模组,它包 括反射板、导光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光板两侧的两支冷阴极荧光灯、光源 罩、下扩散片、 一个用以将入射光的S偏光部分反射将P偏光部分透射的散射 型反射偏光片,该反射板、导光板、下扩散片和散射型反射型光片依序层叠放 置。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的管径为2.8至 3.8mm,优选为3.0至3.6mm。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的工作电流为8至12mA,优选为10mA。所述的导光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复数条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该导光板的下 表面开设有复数条沿横向延伸的V型槽。更优地,所述的导光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复数条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该导 光板的下表面同时开设有沿横向延伸的V型槽和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上述的 沿横向延伸的V型槽和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将所述的导光板的下表面分割成多 个金字塔形凸起或凹陷。所述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位于所述的下扩散片与液晶面板下偏光板之间, 所述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表面涂覆有提高散射功能的雾化层。本技术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散射型反 射偏光片把来自导光板的光反射并再次循环,从而将光能累积,提高光能利用 率;2、通过加大灯管管径以及增高电流,提高背光模组的发光辉度,但耗电量 却小于装有4支灯管的背光模组的耗电量,另外,减少了2支灯管的使用,还 能够降低成本,并能够降低背光模组的汞含量,更加环保;3、在散射型反射偏 光片上下面有雾化层处理,因此使出射光束更为发散,背光模组发光更均匀, 同时减少了上部扩散片也使得装配更简便,减少了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也节 约了生产成本。附图说明附图1为传统液晶显示装置截面图;附图2为印刷导光板的仰视图; 附图3为本技术的截面图; 附图4为实施例一中导光板的仰视图; 附图5为实施例二中导光板的仰视图; 附图6为导光板的俯视其中1、反射板;2、冷阴极荧光灯;3、光源罩;4、导光板;5、下扩散 片;6、棱镜片;7、上扩散板;8、散射型反射偏光片;9、液晶面板下偏光板; 10、背光模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其中,垂直于 冷阴极荧光灯2的方向为纵向,平行于冷阴极荧光灯2的方向为横向。参见附图3至附图6所示,采用本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该 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10和液晶面板下偏光板9。其中,本技术的背 光模组10包括反射板1、导光板4、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光板4两侧的两支 冷阴极荧光灯2、光源罩3、下扩散片5、 一个用以将入射光的S偏光部分反射 将P偏光部分透射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该反射板1、导光板4、下扩散片5 和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依序层叠放置,所述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位于下扩散 片5与液晶面板下偏光板9之间,上述的两支冷阴极荧光灯2分别位于导光板4 两侧,光源罩3位于冷阴极荧光灯2的侧部,反射冷阴极荧光灯2发出的光束。本技术工作原理如附图3所示,由冷阴极荧光灯2出射的全偏振光光 矢量可以分解到S和P这两个相互垂直的振动方向上,该导光板4和反射板1 将光线导向下扩散片5,光束在经过下扩散片5角度修正后入射于散射型反射偏 光片8,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将平行于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极化状态的P光出 射,并反射垂直于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极化状态的S光回背光源,返回的S光 在返回到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的上表面时在被反射的同时被消偏振,成为全偏 振光后重新入射于散射型反射偏光片,防止了被光源吸收而减少能量,如此循 环加以利用。一般来说,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2的管径为2.8至3.8mm,所述的冷阴极 荧光灯2的工作电流为8至12mA。在本技术的最佳实施例中,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2的管径为3.0至3.6mm,所述的冷阴极荧光灯2的工作电流为10mA。 为进一步提高辉度,导光板4的结构可以采用如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两 种方式实现实施例一、所述的导光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复数条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 该导光板4的下表面开设有复数条沿横向延伸的V型槽,如附图6和附图4所 示;实施例二、所述的导光板4的上表面开设有复数条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 该导光板4的下表面同时开设有沿横向延伸的V型槽和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 上述的沿横向延伸的V型槽和沿纵向延伸的V型槽将所述的导光板4的下表面 分割成多个金字塔形凸起或凹陷,如附图6和附图5所示。为提高背光模组发光的均匀性,所述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表面涂覆有提 高散射功能的雾化层。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不难看出本技术能够在液晶面板辉度不变的前提 下,减少电力的消耗和制造成本,同时更符合环保要求。以上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 项技术的人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 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 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射板(1)、导光板(4)、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光板(4)两侧的两支冷阴极荧光灯(2)、光源罩(3)、下扩散片(5)、一个用以将入射光的S偏光部分反射将P偏光部分透射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该反射板(1)、导光板(4)、下扩散片(5)和散射型反射型光片(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反射板(1)、导光板(4)、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光板(4)两侧的两支冷阴极荧光灯(2)、光源罩(3)、下扩散片(5)、一个用以将入射光的S偏光部分反射将P偏光部分透射的散射型反射偏光片(8),该反射板(1)、导光板(4)、下扩散片(5)和散射型反射型光片(8)依序层叠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智强方贞月陆韦中
申请(专利权)人: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