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孔杯类级进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86813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孔杯类级进模,包括拉深装置和侧冲装置,拉深装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侧冲装置设置在拉深装置之后,包括:上模、下模、弹性结构、侧冲结构和卸料结构;侧冲结构和卸料结构设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间;弹性结构位于上模内,作用于卸料结构和上模之间。采用了本发明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侧孔杯类级进模,由于设置了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拉深装置,能够很好的完成深度拉深;而且将拉深模与侧冲模组合在一起,相比现有采用多模具单工序的加工方式,加工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快速大批量生产,保证及时供货;同时使得人力成本大大降低,操作者也更加轻松。此外还避免了工件毛坯在不同工位之间搬移带来的精度误差,因此加工精度更高,质量稳定性也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侧孔杯类级进模
技术介绍
级进模是现阶段比较先进的模具,其最基本的原理是将原有多副模具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多工序自动化工作,具有效率高、加工质量更有保证等优点,是现阶段模具设计的一大发展方向。点火管是高档车系安全气囊控制的核心关键零部件,其结构如图l至2所示。由图可见,点火管为杯形结构,包括杯壁12和杯底13,在杯壁12沿圆周均匀排布6组,每组三个,共18个圆孔14。杯壁高度为20mm,外圆直径为小20. 5mm。由于加工材料采用1. 27mm厚度的SPCC冷轧钢料带,因此需要进行深拉深和侧向冲孔,且尺寸精度要求较高。而现有级进模通常适用于生产冲栽件、弯曲成形件和浅拉深件。对于像点火管这样的杯状深拉深件,若要用级进模带料连续深拉深则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目前类似于点火管的杯类带侧孔的零件均采用多副模具单工序逐步进行加工,世界范围内未见采用级进模进行加工的,因而生产效率低,加工精度难以保持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孔杯类级进模,解决现有技术中如点火管这样需要深拉深并且需要冲侧孔的零件,只能采用多副模具单工序加工的问题。 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侧孔杯类级进模,包括设置在拉深工位对料带进行拉深的拉深装置,所述拉深装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分两步或者两步以上进行拉深;所述侧孔杯类级进模还包括侧冲装置,所述侧冲装置设置在拉深装置之后的工位上,用于在拉深出的杯体毛坯的侧壁上侧冲出侧孔;所述的侧冲装置包括上模、下模、弹性结构、侧冲结构和卸料结构;所述侧冲结构和卸料结构设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间;所述弹性结构位于上模内,作用于卸料结构和上模之间,用于配合卸料结构压紧料带及卸料。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设置了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拉深装置分步进行拉深,因而能够很好的完成深度拉深;而且将拉深模与侧冲模组合在一起形成本专利技术的侧孔杯类级进模,相比现有采用多模具单工序加工侧孔杯类零件的加工方式,加工效率大大提高,能够快速大批量生产,保证及时供货;同时使得人力成本大大降低,操作者也更加轻松。此外还避免了工件毛坯在不同工位之间搬移带来的精度误差,因此加工精度更高,质量稳定性也更好。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 图1为点火管的纵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2为点火管的横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侧孔杯类级进模的总装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侧孔杯类级进模的排样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侧孔杯类级进模闭合时其侧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侧孔杯类级进模打开时其侧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侧孔杯类级进模,在加工点火管时,将整个加工工艺流程分为了 gl至g22共22个工位。其中,gl工位为冲导正孔及工艺切口工位;g2工位为冲工艺切口工位;g3、g4为空工位;g5工位为第一步拉深工位;g6工位为空工位;g7工位为第二步拉深工位;g8工位为空工位;g9工位为第一步整形工位;g10工位为空工位;gll工位为第二步整形工位;gl2、 g13工位为空工位;gl4工位为第一次侧冲工位,冲出对称的十二个侧孔;gl5、 g16工位为空工位;gl7工位为第二次侧冲工位,再冲出六个侧孔;gl8、g19工位为空工位;g20工位为第三步整形工位;g21工位为切边工位;g24工位为切废料工位。所有非空工位为成型工位(或者说加工工位),在成型工位之间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空工位,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模具零件的强度,及为成形工位的模具零件设计提供方便,同时也方便模具的维修。 如图4所示,对应图3中的各个非空工位,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侧孔杯类级进模从左至右(按照进料方向从前至后),包括如下部分冲导正孔及工艺切口装置1、冲工艺切口装置2、第一拉深装置3、第二拉深装置4、第一整形装置5、第二整形装置6、第一侧冲装置7、第三整形装置8、切边装置9和切废料装置10。 冲导正孔及工艺切口装置1设置在冲导正孔及工艺切口工位——gl工位上,用于在料带上冲出导正孔,同时冲出部分工艺切口。冲工艺切口装置2设置在冲工艺切口工位——g2工位上,用于在料带上冲出另外的工艺切口。第一拉深装置3设置在第一拉深工位——g5工位上,用于对料带进行第一步拉深。第二拉深装置4设置在第二拉深工位——g7工位上,用于对料带进行进一步拉深。第一整形装置5设置在第一整形工位——g9工位上,用于对拉深出来的零件毛坯进行初步整形。第二整形装置6设置在第二整形工位——gll工位上,用于进一步整形。第一侧冲工位——g14工位上对称设置有四套侧冲装置7,用于对零件毛坯进行第一次侧冲,冲出对称的十二个侧孔14。第二侧冲工位——g17工位上对称设置有两套侧冲装置7,用于对零件毛坯进行第二次侧冲,再冲出六四个侧孔14。第三整形工位——g20工位上还设置有第三整形装置8,用于对零件毛坯进行最后一次整形。切边装置9设置在切边工位——g21工位上,用于将零件从料带上切下。切废料装置10设置在切废料工位——g22工位上,用于切下多于的废料。 六套侧冲装置7之间各间隔60度角布置,每套侧冲装置有三个冲头,一次可以冲出三个一组的侧孔14。具体到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gl4工位上的四套侧冲装置7分别与进料方向成30度、150度、210度、330度布置。而g17工位的两套侧冲装置7则分别与进料方向成90度、270度布置。 由于冲导正孔及工艺切口装置1、冲工艺切口装置2、第一拉深装置3、第二拉深装置4、第一整形装置5、第二整形装置6、第三整形装置8、切边装置9和切废料装置10均为常见设计,本文不再详述。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点除了前述对整个加工工艺中各工序的排列之外,还在于对侧冲装置7的设计,下面主要结合图5、图6对侧冲装置7进行说明。 由图5和图6可见,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侧冲装置7包括上模70、下模71、弹性结构72、侧冲结构73和卸料结构74。 上模70包括上模座701、上垫板702和固定板703 ;三者紧贴固定连接构成上模 70,且上垫板702被夹在上模座701和固定板703之间。上垫板702需选用硬度较高的材 料。此种结构可以简化上模70的结构,以降低上模70的加工难度。 下模71包括下模座711、下垫板712、凹模固定板713和凹模714。下模座711、 下垫板712、凹模固定板713三者紧贴固定连接,且下垫板712位于下模座711的上方,并且 在凹模固定板713的下方。凹模714固定在凹模固定板713上,且向上伸出凹模固定板713 的上表面。此种结构可以方便凹模714的维修或更换,以及提高凹模714下面的支撑强度。 弹性结构72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三类弹簧,分别为第一类弹簧721、第二类弹 簧722和第三类弹簧723,每类弹簧根据需要可以选用一个也可以选用多个。弹性结构72 起到弹力压紧,以及帮助卸料结构74卸料的作用。 侧冲结构73位于上模70和下模71之间,用于冲出点火管侧壁上的圆孔13。侧冲 结构73包括限位块732、侧冲凸模733 、滑块734、斜楔735和连接螺钉736。 限位块732位于凹模714四周,用于对待侧冲的工件毛坯定位;待侧冲的工件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侧孔杯类级进模,包括设置在拉深工位对料带进行拉深的拉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深装置有两套或两套以上,分两步或者两步以上进行拉深;所述侧孔杯类级进模还包括侧冲装置,所述侧冲装置设置在拉深装置之后的工位上,用于在拉深出的杯体毛坯的侧壁上侧冲出侧孔;所述的侧冲装置包括:上模、下模、弹性结构、侧冲结构和卸料结构;所述侧冲结构和卸料结构设置在上模和下模之间;所述弹性结构位于上模内,作用于卸料结构和上模之间,用于配合卸料结构压紧料带及卸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进丁石勇王正成
申请(专利权)人:昌辉上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