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位抓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64458 阅读:2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转移和燃料组件的双工位抓具,该抓具具有两个操作工位,抓具提升或下降后,使抓头的位置改变,由于抓杆上对应位置分别设置了操作手柄,操作人员位置不变,仍然可以完成操作。使操作员在进行核燃料转移和吊装时,无需不断地上下改变操作台高度,提高了操作效率,减小了操作员的劳动强度;由于该双工位抓具操作台面可减至一个,装卸料机设备重量减轻,降低设备成本,节省操作运行的动力消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工位抓具
本专利技术属于一种手工操作的专用工具,具体涉及能够操作不同标高物项的机械式长杆双工位抓具。
技术介绍
核工程中反应堆的燃料操作和贮存通常是在水池中进行,考虑屏蔽和冷却作用, 水池深度都较大,而高功率研究反应堆的堆水池深度比乏燃料贮存水池的深度还要大很^^ ο在堆水池和贮存水池之间进行燃料运输操作时,需要使用专用的长杆抓具,该长杆抓具是悬挂在装卸料机燃料吊车的吊钩上的,长杆抓具随吊钩升降,可抓取不同的水池中、不同深度格架中的燃料组件。目前大多数长杆抓具仅设置一套操作机构,且位置通常固定在抓杆的顶端,操作机构会随长杆抓具升降而改变位置。当操作不同水深位置的燃料组件时,操作人员通常要在装卸料机各相应高度的操作台上进行操作。这样却有明两个非常明显的缺点(1)装卸料机要设置三个或四个不同高度的操作台和爬梯以适应水池底部不同标高的燃料组件,造成设备构件庞杂,设备重量较大,装卸料机的大车运行负荷加重。(2)为了操作燃料组件,操作人员要在装卸料机各不同高度的操作台之间上、下通行后,才能到达与操作高度要求相应的操作台,或在装卸料机不同高度操作台上配备操作员,劳动强度大、操作效率低,而且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方便,无需操作人员频繁改变操作位置便可以安全轻松换料的新型的双工位抓具。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工位抓具,包括吊环、抓具筒和抓头,抓具筒的上端设置有吊环,抓具筒的下端设有抓头套筒,其抓具筒为管筒状,并且在其上、下端外壁上分别开有轴向导槽,上芯杆和下芯杆设在抓具筒内;上芯杆的上端、下端分别与上套筒和滑动套筒连接,下芯杆的上端与端塞连接、下端与设置在抓头套筒内的抓筒连接,抓筒内固定着抓头,下芯杆的端塞设置在上芯杆的滑动套筒内;滑动套筒外壁的下端沿轴向对称加工有导槽;吊环与抓具筒连接处设有第一销筒,上套筒与抓具筒连接处设有第二销筒,其中第二销筒放置在抓具筒的上端导槽内,上工位固定手柄插入第一销筒内;上工位从动手柄插入第二销筒内;滑动套筒与抓具筒连接处设有第三销筒,端塞、滑动套筒与抓具筒连接处设有第四销筒,其中第三销筒放置在抓具筒的下端导槽内,第四销筒放置在滑动套筒上开设的导槽和抓具筒的下端导槽内,下工位固定手柄插入第三销筒内,下工位从动手柄插入第四销筒内;抓头上开有一个滑槽,滑销穿过抓筒插入滑槽内,并可以沿着滑槽滑动;抓头由两个吊勾对接构成。上芯杆上设置导向块。本专利技术可以得到如下所述的有益效果1.由于使用了双工位操作手柄,而且操作手柄可相对于抓具筒相对相对移动,这样无需操作人员不断的调整操作台位置,提高了操作效率、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2.完全满足工艺运输的要求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3.降低设备成本,节省运行动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工位抓具的总体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工位抓具的上工位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工位抓具的下工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双工位抓具的抓头结构示意图。1-吊环;2-上套筒;3-存放板;4-抓具筒;5-导向块;6_滑动套筒;7_下芯杆; 8-抓头;9-上工位固定手柄;10-上工位从动手柄;11-上芯杆;12-下工位固定手柄; 13-下工位从动手柄;14-端塞;15-锁定孔;16-第一销筒;17-导槽;18-第二销筒;19-第三销筒;20-导槽;21-导槽;22-第四销筒;23-锁定孔;24-抓筒;25-滑销;26-抓头套筒; 27-固定销;28-滑槽。具体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2、3、4所示,一种双工位抓具,抓具筒4为管筒状,并且在其外壁的上下端沿轴向对称加工有导槽17、20,在抓具筒4的上端导槽17的下方设置有一个存放板3,用于操作时固定抓具。吊环1的下端插入抓具筒4的上端。上芯杆11的上端借助于销钉与上套筒2固定连接,上芯杆4的中部固定导向块5,上芯杆4的下端通过销钉与滑动套筒6连接,滑动套筒6外壁的下端沿轴向对称加工有导槽21。下芯杆7的上端借助于销钉与端塞14固定连接。下芯杆7的端塞14放置于上芯杆11的滑动套筒6,将上芯杆11与下芯杆7连接一体并装配到抓具筒4内。在吊环1与抓具筒4的连接处径向开有通孔,通孔内焊接第一销筒 16,上工位固定手柄9插入第一销筒16内;在上套筒2的径向开有与抓具筒4的上端导槽 17对中的通孔,在通孔内插入第二销筒18,第二销筒18放置在上端导槽17内,上工位从动手柄10插入第二销筒18内。在滑动套筒6的径向开有与抓具筒4的下端导槽20对中的通孔,在通孔内插入第三销筒19,第三销筒19放置在下端导槽20内,下工位固定手柄12插入第三销筒19内;端塞14的开有与抓具筒4的下端导槽20和滑动套筒6上的导槽21对中的通孔,在通孔内插入第四销筒22,第四销筒22放置在下端导槽20、21内,下工位从动手柄13插入第四销筒22内。抓具筒4的下端固定连接抓头套筒沈,下芯杆7的下端穿过抓头套筒沈与其内设置的抓筒M螺纹连接。抓头8由两个吊勾对接构成,固定销27穿过抓头套筒沈、抓筒M 和抓头8上的销孔,将抓头8固定在抓筒M内。在抓头8上开有一个滑槽观,滑销25穿过抓筒M上的销孔和抓头8上的滑槽观,滑销25可以在滑槽观内上下滑动,从而开启和紧闭抓头8。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上、下工位操作过程。在上工位操作抓头启闭先安装手柄9,将一对手柄9插入第一销筒16,周向旋转挂入防脱槽,再将另一手柄10插入可移动第二销筒18,周向旋转挂入防脱槽。将手柄10相对向内压入,使可移动第二销筒18退出下锁定孔,双手握住手柄9、手柄10,相对提升手柄10,即提升可移动第二销筒18,带动上芯杆11和下芯杆7,抓筒M带动滑销25,滑销25拉动抓头8开启,此时上可移动第二销筒18沿导槽17向上滑动至上锁定孔15,适当抽出手柄10,可移动第二销筒18 进入上锁定孔15锁定,此时抓头8保持开启状态,燃料吊钩可调整抓具在燃料组件提梁处定位,可开始抓取燃料组件。随后,可将手柄10相对向内压入,使可移动第二销筒18退出上锁定孔15,下压手柄10至下锁定孔,适当抽出手柄10,可移动第二销筒18进入下锁定孔锁定,此时上芯杆5和下芯杆6下降,抓筒M带动滑销25,滑销25推动抓头8闭合,抓具抓取燃料组件。拆卸手柄9和手柄10。在下工位操作抓爪启闭如果燃料吊钩提升并移动,调整抓具在设定的较高的燃料组件存放位置处定位, 将燃料组件插入格架并放置到位。操作人员即可在同样高度进行抓具的下工位操作,释放燃料组件。首先将一对手柄12插入下工位第三销筒19,周向旋转挂入防脱槽,再将另一手柄13插入下可移动第四销筒22,周向旋转挂入防脱槽,将手柄13相对向内压入,使可移动第二销筒18退出下锁定孔,双手握住手柄12、手柄13,相对提升手柄13,即提升可移动第二销筒18,可移动第二销筒18在下导槽20和导槽21之内向上滑动至上锁定孔23,可移动第二销筒18带动下芯杆7,抓筒M带动滑销25,滑销25拉动抓头8开启,适当抽出手柄13, 可移动第二销筒18进入上锁定孔23锁定,此时抓爪保持开启状态,燃料吊钩适当提升并移动,抓具与燃料组件提梁分离后,应将抓爪复位,即将双工位抓具的抓头闭合状态。复位过程如下将手柄13相对向内压入,使可移动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工位抓具,包括吊环(1)、抓具筒(4)和抓头(8),抓具筒(4)的上端设置有吊环(1),抓具筒(4)的下端设有抓头套筒(26),其特征在于:抓具筒(4)为管筒状,并且在其上、下端外壁上分别开有轴向导槽,上芯杆(11)和下芯杆(7)设在抓具筒(4)内;上芯杆(11)的上端、下端分别与上套筒(2)和滑动套筒(6)连接,下芯杆(7)的上端与端塞(14)连接、下端与设置在抓头套筒(26)的抓筒(24)连接,抓筒(24)内固定着抓头(8),下芯杆(7)的端塞(14)设置在上芯杆(11)的滑动套筒(6)内;吊环(1)、上套筒(2)与抓具筒(4)连接处分别设有销筒(16、18),其中销筒(18)放置在抓具筒(4)的上端导槽内,上工位固定手柄(9)与从动手柄(10)分别插入销筒(16)和销筒(18)内;滑动套筒(6)与抓具筒(4)连接处,端塞(14)、滑动套筒(6)与抓具筒(4)连接处分别设有销筒(19、22),其中销筒(19)放置在抓具筒(4)的下端导槽内,销筒(22)放置在滑动套筒(6)上开设的导槽和抓具筒(4)的下端导槽内,下工位固定手柄(12)与从动手柄(13)分别插入销筒(19)和销筒(22)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工位抓具,包括吊环(1)、抓具筒(4)和抓头(8),抓具筒的上端设置有吊环(1),抓具筒(4)的下端设有抓头套筒( ),其特征在于抓具筒(4)为管筒状,并且在其上、下端外壁上分别开有轴向导槽,上芯杆(11)和下芯杆(7)设在抓具筒内;上芯杆 (11)的上端、下端分别与上套筒( 和滑动套筒(6)连接,下芯杆(7)的上端与端塞(14) 连接、下端与设置在抓头套筒06)内的抓筒04)连接,抓筒04)内固定着抓头(8),下芯杆(7)的端塞(14)设置在上芯杆(11)的滑动套筒(6)内;滑动套筒(6)外壁的下端沿轴向对称加工有导槽;吊环(1)与抓具筒(4)连接处设有第一销筒(16),上套筒O)与抓具筒(4)连接处设有第二销筒(18),其中第二销筒(18)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峰张福山屈大韵武文广刘世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