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级变速器及其变速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8422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级变速器及其变速控制方法,使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的变更条件标准化,提高车辆的燃料消耗率。变速控制机构(变速器控制器12、油压控制回路11)在变换器(20)及副变速机构(30)的整体变速比即直通档变速比与模式切换变速比相比,从大的变速比变化成小的变速比时,将副变速机构(30)的变速级从第一变速级向第二变速级变更,并且将变换器(20)的变速比向变速比大侧变更。模式切换变速比被设定成与高速模式最低变速比相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特别是涉及无级变速器,其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和副变速机构。
技术介绍
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称作CVT,,)为如下的变速器具备可变更槽宽的一对带轮和套绕于带轮之间的带,通过分别变更带轮的槽宽而能够使变速比无级地进行变化。搭载有CVT的车辆与现有的具备有级变速器的车辆相比,能够在更有效的良好的运转条件下使用发动机,能够期待车辆的动力性和燃料消耗率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搭载有CVT的车辆动力性和燃料消耗率,理想的是扩大CVT可得到的变速比的范围(以下,称作档位范围)。如果扩大CVT的档位范围,则在起动时、加速时使用变速比更大侧的变速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动力性能,在高速行驶时使用变速比更小侧的变速比,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燃油消耗率。为了扩大CTV的档位范围,只要扩大带轮的直径即可,但该方法使CTV大型化,重量增加,不理想。于是,专利文献l、 2的构成为在CTV的前段或后段串联设置前进两级的副变速机构,根据车辆的运转条件变更该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由此不使CVT大型化而实现大的档位范围。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昭60-37455号7>才艮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 -241561号公报在所述CTV中组装有副变速机构的变速器中,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变更副变速冲几构的变速级成为;果题。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中,按照预先确定的变速型式,基于车速及节气门开度变更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在使副变速机构的变速波动緩和的条件成立时,变更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的变更条件不是以燃料消耗率的提高为目的的,从提高燃料消耗率的观点出发,还有改良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现有技术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通过使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的变更条件标准化,以提高车辆的燃料消耗率。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无级变速器装载于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以下称作变换器,,),其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副变速机构,其相对于所述变换器串联设置,作为前进用变速级,包含第一变速级和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级的第二变速级;变速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车辆的运转条件,变更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和所述副变速^u构的变速级,由此,变更所述变换器及所述副变速机构整体的变速比即直通档变速比,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高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一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比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低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二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以下,称作高速模式最低高速比)小,所述高速模式最低变速比被设定为模式切换变速比,在所述直通档变速比跨越所述模式切换变速比进行变化时,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变更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并且将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向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变化的方向的反方向变更。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的变速控制方法,其为无级变速器的变速控制方法,该无级变速器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以下,称作变换器),其搭载在车辆上,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副变速机构,其相对于所述变换器串联设置,作为前进用变速级包含第一变速级和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级的第二变速级;变速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车辆的运转条件,变更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和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由此变更所述变换器及所述副变速机构整体的变速比即直通档变速比,所述变速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高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一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比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低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二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以下,称作高速模式最低高速比)小,将所述高速模式最低变速比设定为模式切换变速比,在所述直通档变速比跨过所述模式切换变速比进行变化时,变更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5级,同时将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向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变化的方向的反方向变更。根据构成变换器的带轮和带之间的几何学的关系,如果为相同大小的变速比变化量,则变换器的变速比越位于变速比大侧,带轮的可动圓锥板的位移量越小(图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方面,变更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时,变换器的变速比在以最低变速比为最大值的变速比大侧的变速比范围内变化,抑制带轮的可动圆锥板的位移量为最小限。由此,减少变换器的变速所需要的能量,例如在利用油压驱动可动圓锥板的构成中产生其油压的油泵的驱动能量,车辆的燃料消耗率提高。变更,所以能够抑制因直通档变速比的段差而产生的输入旋转的变化造成的驾驶员的不适感。附图说明图1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表示变速器控制器的内部构成的图3是表示变速器的变速比和带轮的可动圓锥板的轴向位置(=油压缸的伸长量)的关系的一例的图4是表示变速器的变速映像的一例的图5是表示由变速器控制器执行的变速控制程序的内容的流程图6是表示车辆加速时变速器的动作点移动的状态的图7是表示车辆加速时变速器的各种参数变化状态的正时时间表。附图标记说明4 变速器11 油压控制回3各(变速控制才几构)12变速器控制器(变速控制机构)20 变换器21 初级带轮22次级带轮23 V型带30 副变速才几构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 某变速机构的变速比为该变速机构的输入转速除以该变速机构的输出转 速得到的值。另外,最低变速比是指该变速机构的最大变速比,最高变 速比是指该变速机构的最小变速比。图1是搭载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的车辆的概略构成图。该 车辆具备发动机1作为动力源。发动机1的输出旋转经由带锁止离合器的变矩器2、第一齿轮组3、无级变速器(以下,简称为变速器4)、第二齿轮 组5、差速齿轮装置6向驱动轮7传递。在第二齿轮组5上设有停车时不能旋 转地机械锁止变速器4的输出轴的停车机构8。另外,在车辆上设有利用发动^L 1的动力的一部分#:驱动的油泵10、调 节来自油泵10的油压并向变速器4的各部位供给的油压控制回路11、控制油 压控制回路11的变速器控制器12。油压控制回路11和变速器控制器12构成 变速控制纟几构。对各构成进行说明,变速器4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以下,称作变 换器20)、与变换器20串联设置的副变速机构30。所谓串联设置是指 在从发动才凡1到驱动4仑7的动力传递^^径上,将变换器20和副变速^/L构30 串联设置。副变速机构30如该例所示,也可以与变换器20的输出轴直接连 接,也可以经由其它的变速乃至动力传递机构(例如,齿轮组)连接。或者, 副变速机构30.也可以与变换器20的前段(输入轴侧)连接。变换器20具备初级带轮21、次级带轮22、套绕于带轮21、 22之间的V 型带23。带轮21、 22分别具备固定圆锥板;可动圆锥板,其以使滑轮面与 该固定圆锥板对置的状态配置,且在与固定圓锥板之间形成V形槽;油压缸 23a、 23b,其设于该可动圆锥板的背面,使可动圆锥板在轴向位移。当调节 供给油压缸23a、 23b的油压时,V形槽的宽度发生变化,V型带23和各带 轮21、 22的接触半径发生变化,变换器20的变速比vRatio无级地进行变化。副变速才几构30为前进两级、后进一级的变速4几构。副变速才几构30具备 拉维略型行星齿轮机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级变速器,其搭载在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具备: 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以下称作“变换器”),其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 副变速机构,其相对于所述变换器串联设置,作为前进用变速级,包含第一变速级和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级的第二变速级;  变速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车辆的运转条件,变更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和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由此,变更所述变换器及所述副变速机构整体的变速比即直通档变速比, 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高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一变速级时 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比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低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二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以下,称作“高速模式最低高速比”)小, 所述高速模式最低变速比被设定为模式切换变速比, 在所述直通档变速比跨越所述 模式切换变速比进行变化时,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变更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并且将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向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变化的方向的反方向变更。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9-25 245757/081、一种无级变速器,其搭载在车辆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带式无级变速机构(以下称作“变换器”),其能够无级地变更变速比;副变速机构,其相对于所述变换器串联设置,作为前进用变速级,包含第一变速级和变速比小于该第一变速级的第二变速级;变速控制机构,其基于所述车辆的运转条件,变更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和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由此,变更所述变换器及所述副变速机构整体的变速比即直通档变速比,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高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一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比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为最低变速比、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为所述第二变速级时的所述直通档变速比(以下,称作“高速模式最低高速比”)小,所述高速模式最低变速比被设定为模式切换变速比,在所述直通档变速比跨越所述模式切换变速比进行变化时,所述变速控制机构变更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并且将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向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比变化的方向的反方向变更。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直通档变速 比从比所述模式切换变速比大的变速比变化成小的变速比时,所述变速控制 机构将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从所述第 一 变速级向所述第二变速级变更, 并且将所述变换器的变速比向变速比大侧变更。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直通档 变速比从比所述模式切换变速比小的变速比变化成大的变速比时,所述变速 控制机构将所述副变速机构的变速级从所述第二变速级向所述第一变速级 变更,并且将所述变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英明野野村良辅田中宽康井上拓市郎井上真美子
申请(专利权)人:加特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