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部防护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8511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0:40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后部防护结构及车辆,后部防护结构包括后副车架和第一安装支架,后副车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用于通过第一安装支架连接于车辆的车身横梁,另一端用于与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后副车架和第一安装支架绕平行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连接,且后副车架连接于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与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后副车架连接于车身纵梁的一端与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当后副车架与车身纵梁分离时,后副车架远离于车身横梁的一端相对于第一安装支架转动至与地面抵接。这样,在后副车架的后端发生脱落时,后副车架能够转动至与地面抵接,以形成刚性墙结构来抵制车辆后部的碰撞,保护动力电池的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后部防护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组成部件,其通常装设在汽车的后部。当汽车后部发生碰撞时,动力电池容易在碰撞挤压过程中出现着火或爆炸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动力电池使用时的安全性,需要对汽车的后部进行防撞设计。

2、目前,汽车后部的防撞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后部防撞梁进行吸能缓冲,即在车辆后部结构中构造坚固的防撞梁来吸收碰撞能量,并分散碰撞力;另一种是,通过选择高强度、高吸能材料用于汽车后部结构的设计,例如应用于汽车后部纵梁,并增加纵梁关键接头加强板以提供良好的能量吸收和碰撞缓冲能力。虽然这两种策略都可以实现后碰安全并保护动力电池免受挤压,但使得生产成本和整车重量也大幅增加,不利于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汽车后部实现防撞作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整车重量。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后部防护结构,包括后副车架和第一安装支架,所述后副车架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身横梁,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所述后副车架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绕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连接,且所述后副车架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后副车架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当所述后副车架与所述车身纵梁分离时,所述后副车架远离于所述车身横梁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转动至与地面抵接。

3、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支架本体,所述后副车架包括车架纵梁和车架横梁,所述支架本体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所述车架纵梁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内部空间,并在所述第一连接孔处与所述支架本体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纵梁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所述车架横梁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

4、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背离所述车架横梁的一侧设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用于在所述后副车架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转动时避让所述后副车架。

5、可选地,所述支架本体上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避让口的边沿设置。

6、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或两侧,并用于与所述车身横梁连接。

7、可选地,所述支撑板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翻边和第三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车身横梁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翻边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和所述车身横梁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8、可选地,所述后部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所述后副车架远离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

9、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弱化孔,所述第二安装支架用于在所述弱化孔处变形断裂。

10、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包括依次连接并围成空腔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背离所述后副车架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分别用于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另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的下端。

11、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技术的后部防护结构可通过将后副车架的例如前端通过第一安装支架与车辆的车身横梁连接,将后副车架的例如后端与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以实现后副车架的安装固定;同时,通过将后副车架和第一安装支架绕平行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连接,以便于在后副车架的后端发生脱落时,后副车架能够相对于第一安装支架绕平行于车辆的左右方向的水平轴线转动至后副车架的后端与地面抵接接触,也就是说,后副车架的一端与车身连接,另一端拖拽在地面上,使得后副车架、车身和地面这三者形成刚性墙结构,从而可以利用刚性墙结构将碰撞冲击传递到地面和车身,由地面和车身分担碰撞载荷,以在较大程度上抵制车辆后部的碰撞,进而保护动力电池和乘客的安全。而且,无需额外在车辆后部设置防撞梁,结构简单,防撞效果好,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车重量和生产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副车架(1)和第一安装支架(2),所述后副车架(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身横梁(400),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500)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绕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连接,且所述后副车架(1)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后副车架(1)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当所述后副车架(1)与所述车身纵梁(500)分离时,所述后副车架(1)远离于所述车身横梁(400)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转动至与地面(600)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支架本体(21),所述后副车架(1)包括车架纵梁(11)和车架横梁(12),所述支架本体(21)设有第一连接孔(211),所述第一连接孔(211)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所述车架纵梁(1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支架本体(21)的内部空间,并在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处与所述支架本体(21)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纵梁(1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12),所述车架横梁(12)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背离所述车架横梁(12)的一侧设有避让口(212),所述避让口(212)用于在所述后副车架(1)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转动时避让所述后副车架(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上设有第一翻边(213),所述第一翻边(213)沿所述避让口(212)的边沿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还包括支撑板(22),所述支撑板(22)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21)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一侧或两侧,并用于与所述车身横梁(400)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22)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翻边(221)和第三翻边(222),所述第二翻边(221)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21)和所述车身横梁(400)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三翻边(222)连接于所述支架本体(21)和所述车身横梁(400)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3),所述后副车架(1)远离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上设有弱化孔(321),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用于在所述弱化孔(321)处变形断裂。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3)包括依次连接并围成空腔的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和第三板体(33),所述第一板体(31)和所述第三板体(33)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32)背离所述后副车架(1)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板体(31)和所述第三板体(33)分别用于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所述第二板体(32)的一侧连接于所述后副车架(1),另一侧用于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的下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副车架(1)和第一安装支架(2),所述后副车架(1)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的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连接于所述车辆的车身横梁(400),另一端用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500)连接,所述后副车架(1)和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绕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连接,且所述后副车架(1)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后副车架(1)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的一端与所述车辆的尾端之间的距离;当所述后副车架(1)与所述车身纵梁(500)分离时,所述后副车架(1)远离于所述车身横梁(400)的一端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转动至与地面(600)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包括呈中空结构的支架本体(21),所述后副车架(1)包括车架纵梁(11)和车架横梁(12),所述支架本体(21)设有第一连接孔(211),所述第一连接孔(211)的轴线平行于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所述车架纵梁(11)的一端插设于所述支架本体(21)的内部空间,并在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处与所述支架本体(21)转动连接,所述车架纵梁(1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车架横梁(12),所述车架横梁(12)连接于所述车身纵梁(5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背离所述车架横梁(12)的一侧设有避让口(212),所述避让口(212)用于在所述后副车架(1)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2)转动时避让所述后副车架(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部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本体(21)上设有第一翻边(213),所述第一翻边(213)沿所述避让口(2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轩谢亚娟王磊张俊苟黎刚彭正刚丁伟朋郭川川俞荣贵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