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极管引线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789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若干个框架单元,相邻的框架单元之间通过中筋和底筋相连接,每个所述框架单元包括芯片部、连接在所述芯片部的上部的散热部、连接在所述芯片部的下部的中间管脚以及位于所述中间管脚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侧管脚和第二侧管脚,所述散热部的厚度、所述中间管脚的厚度、所述第一侧管脚的厚度及所述第二侧管脚的厚度均小于所述芯片部的厚度,所述芯片部上设置有呈U形分布的V形槽,所述中间管脚的下端部、所述第一侧管脚的下端部及所述第二侧管脚的下端部均为60°尖角。芯片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引线框架上的焊接更牢固、受力更集中;能够高效地散热,确保了芯片的性能;该引线框架在插入电路板时省时省力。(*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半导体分立器件,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三极管封装的 引线框架。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引线框架的芯片部的厚度与各管脚的厚度以及散热部的厚度均相 等,使得芯片的散热效果不好,直接影响元器件的性能,甚至可能导致电子产品的实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充分散热的三极管引线框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多个框架单元,各所述的框架单元之间通过中筋和底 筋相连接,每个框架单元包括芯片部、通过一个通孔连接在所述的芯片部的上端的散热部、 连接在所述的芯片部的下端的中间管脚、分别位于所述的中间管脚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侧管 脚和第二侧管脚,所述的第一侧管脚和所述的第二侧管脚均具有头部,所述的中间管脚的 下端部、第一侧管脚的下端部及第二侧管脚的下端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的底筋上,所述的中 筋横穿所述的中间管脚、所述的第一侧管脚及所述的第二侧管脚,所述的中间管脚的厚度、 所述的第一侧管脚的厚度及所述的第二侧管脚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的芯片部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的散热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的芯片部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的中间管脚的下端部、所述的第一侧管脚的下端部及所述的第二侧 管脚的下端部均为60°尖角。优选地,所述的芯片部上设置有三段V形槽,该三段V形槽呈U形分布,该U形的 口部对着所述的中间管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中的三极管引线框架的芯片部的厚度大于 各管脚的厚度及散热部的厚度,使得在焊接芯片之后能够高效地散热,同时在制作时也节 省了用料,另外,各管脚的下端部为60°的尖角,使得在将该三极管引线框架插入电路板时 更容易。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的三极管引线框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中A-A向的剖视图;附图3为附图1中B-B向的剖视图。附图中1、中筋2、底筋3、芯片部;4、散热部5、中间管脚;6、第一侧管脚7、第二侧管脚;8、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以下详细描述如附图1所示,本技术的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若干个框架单元,各框架单元 之间通过中筋1和底筋2相连接,每个框架单元包括芯片部3、通过通孔8连接在芯片部3 的上端的散热部4、连接在芯片部3的下端的中间管脚5、分别位于中间管脚左右两侧的第 一侧管脚6和第二侧管脚7,中间管脚5的下端、第一侧管脚6的下端及第二侧管脚7的下 端均连接在底筋2上,中间管脚5的下端部、第一侧管脚6的下端部及第二侧管脚7的下端 部均为60°尖角,中筋1横穿中间管脚5、第一侧管脚6及第二侧管脚7,芯片部3上设置 有呈U形分布的三段V形槽(如附图2所示),该U形的开口方向朝着中间管脚5 ;如附图 3所示,该三极管引线框架的芯片部3的厚度大于散热部4的厚度,且大于中间管脚5的厚 度、第一侧管脚6的厚度及第二侧管脚7的厚度。上述的结构,芯片部3上的呈U形分布的三段V形槽用于限定焊接芯片的位置,使 得芯片的焊接更牢固、受力更集中;芯片部3的厚度最大的设计,使得芯片在焊接在该引线 框架后,在应用时,能够高效地散热,确保了芯片的性能,此外,中间管脚5的下端部、第一 侧管脚6的下端部及第二侧管脚7的下端部均为60°尖角的设计,使得该引线框架在插入 电路板时更省时省力。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 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凡根据本技术精神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多个框架单元,各所述的框架单元之间通过中筋和底筋相连接,每个框架单元包括芯片部、通过一个通孔连接在所述的芯片部的上端的散热部、连接在所述的芯片部的下端的中间管脚、分别位于所述的中间管脚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侧管脚和第二侧管脚,所述的第一侧管脚和所述的第二侧管脚均具有头部,所述的中间管脚的下端部、第一侧管脚的下端部及第二侧管脚的下端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的底筋上,所述的中筋横穿所述的中间管脚、所述的第一侧管脚及所述的第二侧管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管脚的厚度、所述的第一侧管脚的厚度及所述的第二侧管脚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的芯片部的厚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多个框架单元,各所述的框架单元之间通过中筋和底筋相连接,每个框架单元包括芯片部、通过一个通孔连接在所述的芯片部的上端的散热部、连接在所述的芯片部的下端的中间管脚、分别位于所述的中间管脚的左右两侧的第一侧管脚和第二侧管脚,所述的第一侧管脚和所述的第二侧管脚均具有头部,所述的中间管脚的下端部、第一侧管脚的下端部及第二侧管脚的下端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的底筋上,所述的中筋横穿所述的中间管脚、所述的第一侧管脚及所述的第二侧管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管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承武钟俊东陈庆麟刘亮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恒源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