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0011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本体,其中换向器本体上开设与线圈绕组对数相对应的容置槽,上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为楔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由于容置槽的截面为楔形,这样线圈绕组嵌入容置槽时与容置槽的配合较为紧密,即在焊接时线圈绕组与容置槽的接合度较好,使转子在高速运转时,线圈绕组不易从换向器中甩出;由于容置槽的深度小于线圈绕组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这样可节省制作换向器容置槽的材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转子,特别涉及一种转子换向器。
技术介绍
公知的电机转子是由转子轴、线圈绕组及换向器组成,其中线圈绕组设于转子轴 径向外侧,沿转子轴的轴向方向每个线圈绕组一端包括上层线圈和下层线圈,该上层线圈 与下层线圈与相邻的换向器通过点焊连接成一体。由于点焊连接的上层线圈绕组端头与下 层线圈绕组端头连接强度小,因此现有的转子换向器,如图1所示,一般在换向器1'上设 置有具有较大深度的容置槽11',上层线圈绕组端头及下层线圈绕组端头即设于该容置槽 11'内,然后通过点焊把三者焊接成一体。但是由于容置槽的槽截面为矩形,与上层线圈绕 组端头和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截面不吻合,从而使容置槽与上层线圈绕组端头和下层线圈 绕组端头的配合较不紧密,即在焊接时,不能保证容置槽与线圈绕组的接合度较好,这样转 子在高速运转时,线圈绕组易从换向器中甩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绕组不易从换向器中甩出的转子换向器。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本体, 其中换向器本体上开设与线圈绕组对数相对应的容置槽,上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为楔形。上述容置槽的深度小于线圈绕组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由于容置槽的截面为 楔形,这样线圈绕组嵌入容置槽时与容置槽的配合较为紧密,即在焊接时线圈绕组与容置 槽的接合度较好,使转子在高速运转时,线圈绕组不易从换向器中甩出;由于容置槽的深度 小于线圈绕组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这样可节省制作换向器容置槽的材料,从而可 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如图2所示,包括换向器本体1,在换向器本体1上开设对应 线圈绕组对数的容置槽11,此容置槽11的横截面为榫形,且容置槽11的深度小于线圈绕组 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由于容置槽11的截面为楔形,这样线圈绕组 嵌入容置槽11时与容置槽11的配合较为紧密,即在焊接时线圈绕组与容置槽11的接合度 较好,使转子在高速运转时,线圈绕组不易从换向器中甩出;而线圈绕组与容置槽11的接合度较好,这样可把容置槽11的深度 制作成小于线圈绕组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即 可节省制作换向器容置槽的材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权利要求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本体,其中换向器本体上开设与线圈绕组对数相对应的容置槽,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为楔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槽的深度小于 线圈绕组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本体,其中换向器本体上开设与线圈绕组对数相对应的容置槽,上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为楔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的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由于容置槽的截面为楔形,这样线圈绕组嵌入容置槽时与容置槽的配合较为紧密,即在焊接时线圈绕组与容置槽的接合度较好,使转子在高速运转时,线圈绕组不易从换向器中甩出;由于容置槽的深度小于线圈绕组的下层线圈绕组端头的高度,这样可节省制作换向器容置槽的材料,从而可降低生产成本。文档编号H01R39/04GK201717494SQ20102023061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0日专利技术者陈孙艺 申请人:泉州市艺达车用电器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转子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本体,其中换向器本体上开设与线圈绕组对数相对应的容置槽,其特征在于:上述容置槽的横截面为楔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孙艺
申请(专利权)人:泉州市艺达车用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