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电架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25198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电架和车辆,换电架包括:换电架本体、至少一个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斜向加强结构。换电架本体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多个主梁,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沿第一方向也即换电架本体的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主梁沿彼此间隔开地连接在第一框架的边缘和第二框架的边缘之间,第一斜向加强结构连接在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两个主梁之间,第二斜向加强结构连接在换电架本体的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两个主梁之间。由此,在多个方向实现对两个主梁的固定,以提高换电架的模态和结构强度,有效提升换电架结构的整体强度,增强换电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换电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电架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换电架大部分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安装电池包或电芯,因此,在换电架内部无法设置用于安装电池包的梁结构,电池包需要加装电池包转接支架才可实现安装。具体地,电池包先安装于电池包转接支架上,之后,自顶而下逐层安装,操作较为复杂,安装效率较低,并且,换电架上的梁结构一般水平设置或者竖直设置,换电架的结构强度较低,支撑电池包的能力较弱,容易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电架,在便于焊接保证换电架结构高强度的同时使换电架保持轻量化。

2、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电架。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电架,换电架包括:换电架本体、至少一个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和至少一个第二斜向加强结构。所述换电架本体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多个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主梁彼此间隔开地连接在所述第一框架的边缘和所述第二框架的边缘之间。至少一个第一斜向加强结构,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连接在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两个所述主梁之间。至少一个第二斜向加强结构,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连接在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两个所述主梁之间。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换电架,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和第二斜向加强结构的设置,可以实现在换电架本体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实现对多个主梁的连接,以及便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主梁连接的可靠性,在多个方向实现对两个主梁的固定,以提高换电架的模态和结构强度,有效提升换电架结构的整体强度,增强换电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增加换电架的使用寿命。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两个所述主梁为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第一矩形框,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一加强梁和第二加强梁,所述第一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矩形框相对的两个顶点处,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矩形框相对的另外两个顶点处。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三加强梁和第四加强梁,所述第三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之间,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强梁和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交叉连接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交叉连接的中心重合且相连。

8、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电架进一步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上,所述第一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交叉连接处。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的远离所述换电架本体中心的一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两个所述主梁为第三主梁和第四主梁,所述第三主梁、所述第四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第二矩形框,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五加强梁和第六加强梁,所述第五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二矩形框相对的两个顶点处,所述第六加强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矩形框相对的另外两个顶点处。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七加强梁和至少一个第八加强梁。所述第七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五加强梁和所述第六加强梁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三主梁之间,所述第八加强梁连接在所述第五加强梁和所述第六加强梁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第四主梁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电架进一步包括: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上,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五加强梁和所述第六加强梁的交叉连接处。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框架设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下方,所述第二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和多个框架梁。多个所述主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框架本体之间;多个所述框架梁设在所述框架本体的上方,每个所述框架梁连接在两个主梁之间,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对应的所述框架梁之间。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电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梁。所述支撑梁设在所述框架梁和所述框架本体之间。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主梁和所述框架梁的连接处,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框架本体相连。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电架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在所述换电架本体内,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分别设在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两侧。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至少与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一侧的多个所述主梁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板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换电架本体中心的方向延伸。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的上方,所述第一框架上形成有多个吊装孔,多个所述吊装孔沿所述第一框架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和所述主梁均为方管结构。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与所述主梁焊接。

22、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电架。

23、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电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两个所述主梁为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第一矩形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三加强梁和第四加强梁,所述第三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之间,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梁和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交叉连接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交叉连接的中心重合且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的远离所述换电架本体中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两个所述主梁为第三主梁和第四主梁,所述第三主梁、所述第四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第二矩形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框架设在所述第一框架的下方,所述第二框架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主梁和所述框架梁的连接处,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框架本体相连。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包括: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多个,多个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的上方,所述第一框架上形成有多个吊装孔,多个所述吊装孔沿所述第一框架的延伸方向间隔排布。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和所述主梁均为方管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和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与所述主梁焊接。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电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电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三方向上的至少一侧的两个所述主梁为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第一矩形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交叉连接的第三加强梁和第四加强梁,所述第三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之间,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梁和所述第四加强梁的交叉连接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加强梁和所述第二加强梁的交叉连接的中心重合且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斜向加强结构的远离所述换电架本体中心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架本体的第二方向上的至少一端的两个所述主梁为第三主梁和第四主梁,所述第三主梁、所述第四主梁、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围成第二矩形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斜向加强结构进一步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电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剑武王志杰吴先钢赖庆旷刚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