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下车体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下车体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9510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8
本公开涉及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1)和排气管(2),所述门槛梁(1)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13),所述排气管(2)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13)中。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公开提供的车辆能够实现电池包可利用空间最大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在车辆中,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会燃烧产生排气,该排气经排气管流向排气消声器,经排气消声器处理后的排气排至大气环境中。

2、相关技术中,车身地板上设置有排气管安装部和电池安装部,电池安装部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电芯模组的容纳空间,排气管安装部设置在电池安装部的侧边并且设置有避让槽,该避让槽包围部分排气管,由此实现电池包与排气管在横向上并排布置。这样,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被排气管和电池包共同占据,电池包无法最大化利用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能够实现电池包可利用空间最大化。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下车体结构,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和排气管,所述门槛梁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3、可选地,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连接,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4、可选地,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可拆卸地连接。

5、可选地,所述第一梁体上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梁体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凹槽对应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6、可选地,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结合部分,所述第二梁体包括第二结合部分,所述第一结合部分及所述第二结合部分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延伸部分,以使所述第一结合部分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分具有重合区域;紧固件穿设于所述重合区域以连接所述第一结合部分及所述第二结合部分。

7、可选地,所述门槛梁还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和所述定位凹槽的其中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一梁体上,另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二梁体上。

8、可选地,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并且构造为u型管段,所述门槛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避让孔,两个第一避让孔沿所述门槛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管段的两端从所述第一避让孔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相连。

9、可选地,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相对布置并且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梁体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梁体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二梁体在所述横向上背离所述第一梁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避让孔,两个所述第一避让孔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梁体的两个端部布置。

10、可选地,所述排气管包括冷却套管,所述冷却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并且开设有入液口和出液口,并且所述冷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冷却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有冷却腔室,所述入液口与所述出液口沿所述冷却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并且分别与所述冷却腔室连通。

11、可选地,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平行于所述门槛梁布置并且包括入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入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安装有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和所述出水接头分别与所述入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接。

12、可选地,所述排气管包括中间套管,所述中间套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冷却套管之间,并且所述中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冷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中间套管,所述中间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有中间腔室,所述冷却腔室形成在所述冷却套管与所述中间套管之间;所述中间套管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安装有柱塞阀,所述第二管段设置有通孔,所述柱塞阀开启或封闭所述通孔,以连通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中间腔室或阻隔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中间腔室。

13、可选地,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柱塞阀控制器,所述柱塞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固定在所述中间套管上,所述阀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体中并且伸入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柱塞阀控制器与所述阀芯连接并且固定在所述门槛梁上。

14、可选地,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直管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直管段两端的折弯段,所述直管段的长度、所述中间套管的长度以及所述冷却套管的长度依次递减。

15、可选地,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隔热套和第二隔热套,所述第一隔热套套设于所述直管段,所述第二隔热套套设于所述折弯段。

16、可选地,两个所述折弯段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固定法兰,所述固定法兰套设在所述第二隔热套上并且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17、可选地,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副车架纵梁,所述排气管包括第四管段,所述副车架纵梁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四管段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并且与所述第三管段相连。

18、可选地,所述第四管段套设有第三隔热套。

19、可选地,所述副车架纵梁包括上板和下板,并且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相互扣合并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

20、可选地,所述第四管段通过限位板限位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所述上板设置有供所述限位板穿过的限位孔,所述限位板箍设在所述第四管段上并且与所述下板固定连接。

2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下车体结构。

2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公开提供的下车体结构中,门槛梁内形成有第一容纳空间,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该第一容纳空间,这样,门槛梁的内部空间能够用来布置排气管,排气管不需要再占用额外的空间,既能够避开电池也能够充分接近相连接的排气系统,车身中地板下方的空间能够被电池包全部占据,能够实现电池包可利用空间最大化,有利于车身地板的整体布置。

23、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和排气管,所述门槛梁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一梁体及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上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梁体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凹槽对接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结合部分,所述第二梁体包括第二结合部分,所述第一结合部分及所述第二结合部分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延伸部分,以使所述第一结合部分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分具有重合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还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一梁体上,另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二梁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并且构造为U型管段,所述门槛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避让孔,两个第一避让孔沿所述门槛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管段的两端从所述第一避让孔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相对布置并且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梁体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梁体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二梁体在所述横向上背离所述第一梁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避让孔,两个所述第一避让孔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梁体的两个端部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冷却套管,所述冷却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并且开设有入液口和出液口,并且所述冷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冷却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有冷却腔室,所述入液口与所述出液口沿所述冷却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并且分别与所述冷却腔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冷却水管,所述冷却水管平行于所述门槛梁布置并且包括入液管和出液管,所述入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安装有进水接头和出水接头,所述进水接头和所述出水接头分别与所述入液管和所述出液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中间套管,所述中间套管设置在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冷却套管之间,并且所述中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冷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中间套管,所述中间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有中间腔室,所述冷却腔室形成在所述冷却套管与所述中间套管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柱塞阀控制器,所述柱塞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固定在所述中间套管上,所述阀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体中并且伸入所述安装孔中,所述柱塞阀控制器与所述阀芯连接并且固定在所述门槛梁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段包括直管段以及连接在所述直管段两端的折弯段,所述直管段的长度、所述中间套管的长度以及所述冷却套管的长度依次递减。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隔热套和第二隔热套,所述第一隔热套套设于所述直管段,所述第二隔热套套设于所述折弯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折弯段的端部分别设置有固定法兰,所述固定法兰套设在所述第二隔热套上并且与所述门槛梁固定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7-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副车架纵梁,所述排气管包括第四管段,所述副车架纵梁形成有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四管段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并且与所述第三管段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段套设有第三隔热套。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纵梁包括上板和下板,并且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相互扣合并连接以形成所述第二容纳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管段通过限位板限位在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所述限位板箍设在所述第四管段上并且与所述下板固定连接。

20.一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和排气管,所述门槛梁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一梁体及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上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梁体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凹槽对接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结合部分,所述第二梁体包括第二结合部分,所述第一结合部分及所述第二结合部分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延伸部分,以使所述第一结合部分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分具有重合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还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一梁体上,另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二梁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并且构造为u型管段,所述门槛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避让孔,两个第一避让孔沿所述门槛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管段的两端从所述第一避让孔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相对布置并且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梁体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梁体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二梁体在所述横向上背离所述第一梁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避让孔,两个所述第一避让孔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梁体的两个端部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冷却套管,所述冷却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并且开设有入液口和出液口,并且所述冷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冷却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有冷却腔室,所述入液口与所述出液口沿所述冷却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并且分别与所述冷却腔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丰廖银生赵高明孙宪猛邵兴杨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