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在车辆中,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会燃烧产生排气,该排气经排气管流向排气消声器,经排气消声器处理后的排气排至大气环境中。
2、相关技术中,车身地板上设置有排气管安装部和电池安装部,电池安装部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电芯模组的容纳空间,排气管安装部设置在电池安装部的侧边并且设置有避让槽,该避让槽包围部分排气管,由此实现电池包与排气管在横向上并排布置。这样,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被排气管和电池包共同占据,电池包无法最大化利用车身地板下方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车体结构及车辆,能够实现电池包可利用空间最大化。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下车体结构,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和排气管,所述门槛梁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3、可选地,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一梁体和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连接,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相对设置以形成所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和排气管,所述门槛梁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一梁体及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上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梁体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凹槽对接以形成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括门槛梁和排气管,所述门槛梁内形成第一容纳空间,所述排气管的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包括第一梁体及第二梁体,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相对设置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与所述第二梁体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上形成有第一弧形凹槽,所述第二梁体上形成有第二弧形凹槽,所述第一弧形凹槽与所述第二弧形凹槽对接以形成所述第一容纳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包括第一结合部分,所述第二梁体包括第二结合部分,所述第一结合部分及所述第二结合部分的至少一者上设置有延伸部分,以使所述第一结合部分与所述第二结合部分具有重合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梁还包括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的其中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一梁体上,另一者设置在所述第二梁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和第三管段,所述第二管段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并且构造为u型管段,所述门槛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避让孔,两个第一避让孔沿所述门槛梁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管段的两端从所述第一避让孔伸出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段和所述第三管段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梁体和所述第二梁体相对布置并且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二梁体在横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梁体的内侧,并且所述第二梁体在所述横向上背离所述第一梁体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避让孔,两个所述第一避让孔分别靠近所述第二梁体的两个端部布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包括冷却套管,所述冷却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管段上并且开设有入液口和出液口,并且所述冷却套管的两端封闭地连接于所述第二管段,所述冷却套管与所述第二管段之间形成有冷却腔室,所述入液口与所述出液口沿所述冷却套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并且分别与所述冷却腔室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车体结构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丰,廖银生,赵高明,孙宪猛,邵兴杨,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