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858 阅读:2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车辆只能检测来自前方的碰撞、检测准确度低和所有安全气囊只能同时工作的问题。本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安装在车身四周的安全气囊装置以及控制安全气囊装置工作的控制器,所述的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均包括有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气囊与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则与上述的控制器联接,所述的控制器可根据各个感应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动作。本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具有检测准确度高,检测全面,安全性高和可选择性地打开安全气囊的优点。(*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安全
,涉及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增长,汽车安全引起广泛关注。为了保护乘员安全,已广泛 采用高强度车身、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技术。由于此类措施属于被动安全,依靠车体吸收强 大的碰撞能量,车体会严重变形,并且安全气囊只有汽车在行驶中撞到物体时才能被动打 开,它安装在汽车内部方向盘上及侧面,对所有碰撞的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骑摩托车人、 车辆及追尾车辆不具备缓冲吸能保护作用,仅仅对车内的人起到保护作用,不具备对行人 的保护功能。此外我国道路交通情况复杂,多数属于混合交叉道路,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和骑 摩托车人较多,因此研制出一种可以对行人进行保护的安全气囊势在必行。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主动保护防撞安全气囊”,其公开号为C N101327774Y, 该安全气囊由气体发生器、储气瓶、进气管道、探测器、前气囊、后气囊和发动机护盖气囊组 成,气体发生器接到电路指令,瞬间点燃工作,使储气瓶内的高压惰性气体瞬间喷出,通过 气体发生器经过进气管道充入前气囊、后气囊和发动机护盖气囊内,同步展开形成橡胶气^ ο可以看出,该专利中的前气囊、后气囊和发动机护盖气囊都是由一个储气瓶供气 的,且三个气囊是同步工作的,一旦检测到碰撞,不管是否存在追尾,三个气囊都将同时展 开。而众所周知,并不是每次碰撞都会发生追尾事故,这个时候,后气囊打开就比较浪费了。 而且,该专利只有在汽车前部装有探测器,也就是说,其无法对来自车辆后方的撞击进行有 效的防护。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主动安全气囊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了一种 可根据碰撞情况,选择性打开气囊进行主动防护的安全气囊。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包 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安装在车身四周的安全气囊装置以及控制安全气囊装置工作的控制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均包括有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气囊与其 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则与上述的控制器联接,所述的 控制器可根据各个感应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动作。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分设在车身四周,每一组安全气囊装置负责保护一定区域范围 的车身,当某一处的感应传感器检测到即将在该车身处发生碰撞时,将感应信号发送至控 制器,再由控制器发送控制信号给与该感应传感器配合使用的气体发生器上,由气体发生 器控制该车身处的气囊打开,在碰撞位置形成缓冲层,提前进行保护。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中,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数量有5组,分别设置在车身前、后、左、右及发动机护盖上。前、后、左、右的安全气囊分别负责保护车身 前、后、左、右部位,而发动机护盖处的安全气囊装置则主要用于保护行人。在上述的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中,所述的每一组安全气囊装置中,其感应 传感器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控制器只有同时接收到碰撞处的多个感应传感器的感 应信号后才可触发气体发生器动作,提高了感应的准确性,防止误操作的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属于主动防御,在碰撞发生前,提前在 碰撞处打开气囊,吸收碰撞能量,避免碰撞能量直接传递到车身,解决汽车在行驶中发生碰 撞时对道路行人、骑自行车人、骑摩托车人、双方车内乘员、车辆及追尾车辆起到有效缓冲 吸能保护作用,以最大可能减少伤亡、物体及车辆的损坏,最大程度减少因碰撞带来的损 失。附图说明图1是本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全部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中,1、车身;2、前气囊;3、后气囊;4、左气囊;5、右气囊;6、上气囊;7、发动机护至ΓΤΠ 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 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由若干组安全气囊装置构成,这些安 全气囊装置分设在车身1四周,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均包括有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 器,气囊与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则与控制器联接。本实施例 中,安全气囊装置共有5组,分别设置在车身1前、后、左、右及发动机护盖7上。设置在车 身1前端的气囊为前气囊2,车身1后端的为后气囊3,车身1左侧的为左气囊4,车身1右 侧的为右气囊5,发动机护盖7上的为上气囊6。本实施例中,感应传感器为雷达,根据雷达 的具体型号,探测距离可以为0. 5 50m。安装有气囊的各车身1处还设置着感应传感器,由于发动机护盖7处一般不会独 自发生碰撞,因此此处的感应传感器可省去,上气囊6和前气囊2共用感应传感器进行触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身1前、后、左、右处的感应传感器实时进行检测车辆各方 向一定距离内的危险,依据两者的相对速度进行判断。当感应传感器检测到其所负责检测 的方向内即将发生激烈碰撞时,发送感应信号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相应位置处气囊的 气体发生器动作,打开对应位置的气囊,在碰撞位置形成缓冲层,吸收碰撞能量。车身1左、右两侧的左气囊4、右气囊5以及车身1后端的后气囊3和前气囊2、上 气囊6都可独自打开。当汽车前端发生碰撞时,感应传感器检测信号来源,当检测到只有前 方有信号时,控制器则判断若仅发生前端碰撞,并仅控制前气囊2打开,当感应传感器检测 到上方也有信号时,则判断将发生行人碰撞,在打开前气囊2的同时打开上气囊6,前气囊2 可以保护行人腿部,上气囊6用来保护行人头部。4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防止误操作的发生,可在每一处安全气囊装置中,同时安 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应传感器,控制器只有同时接收到碰撞处的多个感应传感器的感应 信号后才可触发气体发生器动作。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 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 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权利要求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安装在车身(1)四周的安全气囊装置以及控制安全气囊装置工作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均包括有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气囊与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则与上述的控制器联接,所述的控制器可根据各个感应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动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气囊 装置的数量有5组,分别设置在车身(1)前、后、左、右及发动机护盖(7)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一组 安全气囊装置中,其感应传感器的数量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属于汽车安全
它解决了现有车辆只能检测来自前方的碰撞、检测准确度低和所有安全气囊只能同时工作的问题。本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安装在车身四周的安全气囊装置以及控制安全气囊装置工作的控制器,所述的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均包括有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气囊与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则与上述的控制器联接,所述的控制器可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主动保护安全气囊,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安装在车身(1)四周的安全气囊装置以及控制安全气囊装置工作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组安全气囊装置均包括有气囊、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气囊与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连接,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和感应传感器则与上述的控制器联接,所述的控制器可根据各个感应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相应的气体发生器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运仕冯忠绪王海林刘强马芳武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