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89719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速杆装置,其能够抑制变速杆的操作力脱离目标值的范围。在变速杆装置(10)中,当变速杆(18)被从C位置向N位置操作时,推杆(24)因推靠力而滑过节制部(36)的选择滑动区域(38A)。这里,在节制部(36)中,在选择滑动区域(38A)的全部范围的位置,将二次树脂(42)侵入一次树脂(40)的通孔(44)内整体而形成锚(46)。由此,就可以抑制在二次树脂的成形时二次树脂相对于一次树脂的浮起。因此,当变速杆被从C位置操作到N位置时能够防止由来自推杆的推靠力造成的二次树脂向一次树脂侧的变形移动,能够抑制施加在变速杆上的推靠力减少,能够抑制变速杆的操作力脱离目标值的范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将变速杆向选择方向及换档方向操作的变速杆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变速杆装置,其具有一种在外壳的上侧壁的下表面设有节制面部,并且以向 变速杆推靠节制销钉的状态安装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变速杆装置中,通过将节制销钉与节制面部抵接来向变速杆施加推靠力,在变 速杆被操作时,变速杆被以克服推靠力的方式操作,并且节制销钉越过节制面部的顶部来 对变速杆的操作赋予节制感。但是,在该变速杆装置中,当外壳的上侧壁是在硬质树脂的外周将软质树脂双色 成形而形成的情况下,与硬质树脂的热收缩率相比,软质树脂的热收缩率较大,因此在软质 树脂的成形时被冷却,这时就会对软质树脂作用朝向面方向的拉伸应力。由此,软质树脂的 倾斜角减少,有可能产生由软质树脂相对于硬质树脂的剥离造成的浮起。这里,在外壳的上侧壁下表面的构成节制面部的部分中,当产生了软质树脂相对 于硬质树脂的浮起的情况下,在变速杆被操作而使节制销钉穿过节制面部的该浮起产生部 分时,就有可能因对节制销钉施加的推靠力而将软质树脂向硬质树脂侧变形移动。这样,对 变速杆施加的推靠力就会减少,有可能使变速杆的操作力(克服推靠力的操作力)脱离目 标值的范围。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205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抑制变速杆的操作力脱离目 标值的范围的变速杆装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具备变速杆,能够向相互交叉的选择方向及换档 方向操作,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而向换档区域移动,并且在换档区域中被向换档方 向操作而变更换档位置;推靠机构,设于所述变速杆及车体侧的一方;抵接构件,设于所述 变速杆及车体侧的另一方,并且是将外周构件成形在内构件的外周而形成的,通过由所述 推靠机构抵接而对所述变速杆施加推靠力;贯穿部,是将所述外周构件侵入到贯穿所述内 构件形成的通孔中而形成的,配置于当所述变速杆被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换档区 域时所述推靠机构所抵接的所述抵接构件的全部范围中。技术方案2所述的变速杆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其中使上述 贯穿部的垂直于选择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贯穿部的选择方向上的长度短。技术方案3所述的变速杆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其中将 上述变速杆朝向从换档区域向基准位置的方向推靠。技术方案1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能够将变速杆朝向相互交叉的选择方向及换档 方向操作,因而变速杆被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而向换档区域移动,并且在换档区域中被向换档方向操作而变更换档位置。此外,在变速杆及车体侧的一方设有推靠机构,在变速杆及车体侧的另一方设有 抵接构件,通过推靠机构与抵接构件抵接,而对变速杆施加推靠力。由此,在变速杆被操作 时,变速杆是被克服推靠力地操作的。另外,该抵接构件是在内构件的外周将外周构件成形而形成的。这里,将外周构件侵入贯穿内构件形成的通孔而形成贯穿部,贯穿部配置于当变 速杆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换档区域时推靠机构所抵接的抵接构件的全部范围中。 由此,在外周构件的成形时的冷却时,就能够在该抵接构件的全部范围中,防止产生由外周 构件相对于内构件的剥离造成的浮起。因此,在因变速杆被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换档区域,而将推靠机构对抵 接构件的抵接位置移动时,能够防止因推靠机构的推靠力而将外周构件向内构件侧变形移 动。这样,就能够抑制对变速杆施加的推靠力减少,从而可以抑制变速杆的操作力(克服推 靠力的操作力)脱离目标值的范围。技术方案2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贯穿部的垂直于选择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被制 成比贯穿部的选择方向上的长度短。由此,就能够减小外周构件的贯穿部形成部分,也就是 减小外周构件的厚壁部分,在外周构件的成形时的冷却时,能够抑制在外周构件的表面在 贯穿部位置产生凹部(所谓收缩)。这样,昂变速杆被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换档区域时,能够抑制对变速杆 施加的推靠力因该凹部而减少,从而能够抑制变速杆的操作力脱离目标值的范围。技术方案3所述的变速杆装置中,变速杆被朝向从换档区域向基准位置的方向推 靠。由此,为了将变速杆在换档区域中向换档方向操作而变更换档位置,就需要将变速杆克 服推靠力地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而使之向换档区域移动。这样,就能够在被频繁地操作的变速杆的从基准位置到换档区域的朝向选择方向 的操作中,抑制变速杆的操作力脱离目标值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强度槽板的从下方看到的后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强度槽板的主要部分的从车辆前 方看到的剖面图(图1的2-2线剖面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内部的从车辆前斜左方看到的立 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从车辆前斜左方看到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外罩的从上方看到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的变速杆的从车辆前斜左方看到的 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的形状及最大宽度与二次树 脂相对于一次树脂的浮起量(最大浮起量)的关系的表。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的形状及最大宽度与在二次 树脂的表面(节制面)产生的凹部的深度(最大深度)的关系的表。图9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是将最大宽度(直径)设为 2mm的圆孔的情况下,变速杆被从C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N位置时的变速杆的操作角度与 变速杆的操作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0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是将最大宽度(直径)设 为3mm的圆孔的情况下,变速杆被从C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N位置时的变速杆的操作角 度与变速杆的操作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1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是将最大宽度设为2mm的 长孔的情况下,变速杆被从C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N位置时的变速杆的操作角度与变速 杆的操作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2是表示在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是将最大宽度设为3mm的 长孔的情况下,变速杆被从C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N位置时的变速杆的操作角度与变速 杆的操作力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的最大长度方向长度相对于 节制部的一次树脂的选择方向长度(穿过通孔的宽度方向中央的长度)的比例与二次树脂 相对于一次树脂的浮起量(最大浮起量)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验例中的变速杆装置的通孔的最大宽度相对于节制部的 一次树脂的换挡方向长度(穿过通孔的长度方向中央的长度)的比例与在二次树脂的表面 (节制面)产生的凹部的深度(最大深度)的关系的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10..变速杆装置18..变速杆,22..压缩螺旋弹簧(推靠机构)24..推杆(推靠机构)30A..换档区域32..操纵杆导套(抵接构件)40..一次树脂(内构件)42..二次树脂(外周构件)44..通孔46..锚(贯穿部)具体实施例方式图3中以从车辆前斜左方看到的立体图来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变速杆装置 10的内部。图4中以从车辆前斜左方看到的立体图来表示变速杆装置10。这里,图中将车 辆前方以箭头FR表示,将车辆左方以箭头LH表示,将上方以箭头UP表示。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速杆装置,具备:  变速杆,能够向相互交叉的选择方向及换档方向操作,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而向换档区域移动,并且在换档区域中被向换档方向操作而变更换档位置;  推靠机构,设于所述变速杆及车体侧的一方;  抵接构件,设于所述变速杆及车体侧的另一方,并且是将外周构件成形在内构件的外周而形成的,通过由所述推靠机构抵接而对所述变速杆施加推靠力;  贯穿部,是将所述外周构件侵入到贯穿所述内构件形成的通孔中而形成的,配置于当所述变速杆被从基准位置向选择方向操作到换档区域时所述推靠机构所抵接的所述抵接构件的全部范围中。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叶大助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