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8750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2-30 12:59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包括:减速器壳体;输入轴轴承座,设置在减速器壳体上,其内部设有输入轴轴承并连接有输入齿轮轴;中间轴轴承座,设置在减速器壳体上,其内部设有中间轴轴承并连接有中间轴,中间轴设有中间轴齿轮,中间轴齿轮与输入齿轮轴的齿啮合,中间轴齿轮浸没在润滑油中;第一油导板,设置在减速器壳体上,其与输入轴轴承座和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均连通;第二油导板,设置在减速器壳体上,其与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驱桥减速器


[0001]本申请涉及减速器
,尤其涉及一种电驱桥减速器


技术介绍

[0002]电驱桥是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部件,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积极推进作用

相比于传统车桥,电驱桥采用电机驱动

多级减速齿轮的主减结构形式,电驱桥的结构形式以及电机的高转速使轴承润滑的优良性成为电驱桥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决定因素

[0003]当前电驱桥减速器内部的轴承润滑多数是采用传统的齿轮旋转飞溅润滑油的方式进行轴承的润滑,旋转的齿轮搅动润滑油在减速器内部往复循环流动,实现轴承的润滑和降温

[0004]由于轴承需要安装在轴承座内部,导致轴承与润滑油接触的面积狭小,轴承不易及时得到润滑油的润滑,导致轴承出现润滑不良及高温烧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一种电驱桥减速器,能够改善轴承出现润滑不良及高温烧蚀的问题

[0006]本申请提供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包括:
[0007]减速器壳体;
[0008]输入轴轴承座,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内过盈配合有输入轴轴承,所述输入轴轴承的内圈套接并过盈配合有输入齿轮轴;
[0009]中间轴轴承座,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所述中间轴轴承座内过盈配合有中间轴轴承,所述中间轴轴承的内圈套接并过盈配合有中间轴,所述中间轴上同轴设置有中间轴齿轮,所述中间轴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轴上的齿啮合,所述中间轴齿轮的底部浸没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部的润滑油中;
[0010]第一油导板,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且位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的顶部,所述第一油导板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和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均连通,所述第一油导板用于收集所述中间轴齿轮旋转时飞溅起的润滑油并导入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和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
[0011]第二油导板,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且位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顶部,所述第二油导板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油导板用于收集所述中间轴齿轮旋转时飞溅起的润滑油并导入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

[0012]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油导板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挡油壁

第一集油壁以及第一导油腔,所述第一集油壁位于所述第一挡油壁和所述第一导油腔之间,所述第一集油壁与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具有间距并形成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导油腔背离所述第一集油壁的端部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和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均连通;
[0013]所述第一挡油壁竖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集油壁设置为圆弧形或
V
形结构,且凹
面对应所述减速器壳体的顶部内壁

[0014]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挡油壁

所述第一集油壁的端面与所述中间轴齿轮背离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端面的距离设定为
L1
,所述中间轴齿轮的宽度设定为
D
,设置
L1
的长度范围为
0.8

D

1.2

D

[0015]所述第一集油壁与所述中间轴齿轮的轴线夹角设定为
β
,设置
β
小于
10
°
,且所述第一集油壁倾斜向所述减速器壳体的顶部延伸

[001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油导板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二挡油壁

第二集油壁以及第二导油腔,所述第二集油壁位于所述第二挡油壁和所述第二导油腔之间,所述第二集油壁与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具有间距并形成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二导油腔背离所述第二集油壁的端部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连通;
[0017]所述第二挡油壁竖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二集油壁设置为圆弧形或
V
形结构,且凹面对应所述减速器壳体的顶部内壁

[001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挡油壁

所述第二集油壁的端面与所述中间轴齿轮背离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端面的距离设定为
L2
,所述中间轴齿轮的宽度设定为
D
,设置
L2
的长度范围为
0.3

D

D

[0019]所述第二集油壁与所述中间轴齿轮的轴线夹角设定为
α
,设置
α
小于
10
°
,且所述第二集油壁倾斜向所述减速器壳体的顶部延伸

[002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设定
φ
为车辆在上坡或下坡时的坡角,所述第一进油口与水平面的夹角设定为
θ
,设置
15
°
<
θ
<(90
°‑
1.5
φ
)
,所述第二进油口与水平面的夹角设定为
γ
,设置
15
°
<
γ
<(90
°‑
1.5
φ
)。
[00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开设有输入轴轴承座进油口,所述输入轴轴承座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导油腔连通;
[0022]所述中间轴轴承座开设有中间轴轴承座主进油口和中间轴轴承座副进油口,所述中间轴轴承座主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导油腔连通,所述中间轴轴承座副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导油腔连通

[00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开设有输入轴轴承座卸油口,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卸油口低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的轴线;
[0024]所述中间轴轴承座开设有中间轴轴承座卸油口,所述中间轴轴承座卸油口低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轴线

[00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与所述中间轴齿轮之间设置有间距并形成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形状与所述中间轴齿轮相适配

[0026]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中间轴齿轮底部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浸没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部的润滑油中

[0027]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在不使用主动润滑系统的前提下,在减速器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收集和存储润滑油的第一油导板和第二油导板,以及减速器壳体底部包绕中间轴齿轮的导向槽结构

[0028]中间轴齿轮旋转时,中间轴齿轮搅动润滑油并使润滑油飞溅,使飞溅起的润滑油流入第一油导板和第二油导板内部,第一油导板和第二油导板通过自身自带的油道将润滑油导入输入轴轴承座和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使相应的轴承及时得到润滑油的持续润滑,
改善了轴承出现润滑不良及高温烧蚀的技术问题

[0029]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减速器壳体;输入轴轴承座,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内过盈配合有输入轴轴承,所述输入轴轴承的内圈套接并过盈配合有输入齿轮轴;中间轴轴承座,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所述中间轴轴承座内过盈配合有中间轴轴承,所述中间轴轴承的内圈套接并过盈配合有中间轴,所述中间轴上同轴设置有中间轴齿轮,所述中间轴齿轮与所述输入齿轮轴上的齿啮合,所述中间轴齿轮的底部浸没在所述减速器壳体内部的润滑油中;第一油导板,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且位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的顶部,所述第一油导板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和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均连通,所述第一油导板用于收集所述中间轴齿轮旋转时飞溅起的润滑油并导入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和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第二油导板,设置在所述减速器壳体上且位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顶部,所述第二油导板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油导板用于收集所述中间轴齿轮旋转时飞溅起的润滑油并导入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导板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一挡油壁

第一集油壁以及第一导油腔,所述第一集油壁位于所述第一挡油壁和所述第一导油腔之间,所述第一集油壁与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具有间距并形成第一进油口,所述第一导油腔背离所述第一集油壁的端部与所述输入轴轴承座和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均连通;所述第一挡油壁竖直或倾斜设置,所述第一集油壁设置为圆弧形或
V
形结构,且凹面对应所述减速器壳体的顶部内壁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油壁

所述第一集油壁的端面与所述中间轴齿轮背离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端面的距离设定为
L1
,所述中间轴齿轮的宽度设定为
D
,设置
L1
的长度范围为
0.8

D

1.2

D
;所述第一集油壁与所述中间轴齿轮的轴线夹角设定为
β
,设置
β
小于
10
°
,且所述第一集油壁倾斜向所述减速器壳体的顶部延伸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驱桥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导板包括互相连接的第二挡油壁

第二集油壁以及第二导油腔,所述第二集油壁位于所述第二挡油壁和所述第二导油腔之间,所述第二集油壁与所述减速器壳体的内壁具有间距并形成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二导油腔背离所述第二集油壁的端部与所述中间轴轴承座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来莉张林刘宏威魏江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