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辊缝调节装置的水平式铝铸轧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963573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辊缝调节装置的水平式铝铸轧机,轧辊辊系的上、下轧辊轴承箱之间安装有辊缝调节装置;挡板与前、后挡板固定在一起,挡板穿在丝杠和导杆上,楔板前、后端置于前、后挡板槽内,楔块安装在丝杠的端部里端,推力球轴承由锁紧螺母和隔套锁紧固定在丝杠的端部外端;楔块的上、下面有楔板,其前、后端固定有导向块,楔板的上面有补偿垫板;导杆的两端分别穿入丝杠两端的楔块内,丝杠上安装固定有双向棘轮扳手。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轧制机,一机就能实现预应力轧制和非预应力轧制两种生产工艺,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理论上的素质要求,采用非预应力式轧制工艺,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平式铝铸轧机。
技术介绍
现有的水平式铝铸轧机的工作过程是把在经过静置炉精炼后的铝液,经带液面自 动控制装置的静置炉静置后,流到除气箱内进一步精炼,再由前箱嘴子导入相向转动且内 部通有循环冷却水的铸轧辊内,使铝液结晶并产生一定的变形率,从而使铝或者铝合金熔 融的液态金属铸轧成5 10mm的铸轧板材,再经过切头、卷取后,形成铸轧卷材。现有的水 平式铝铸轧机都是采用非预应力式轧制工艺,该种工艺必须首先在有载荷或无载荷的情况 下由磁尺检测压下油缸的压下位置,根据轧制力的要求设定压力大小,设置好铸轧辊的准 确工作参数,对每侧进行单独控制。因为压下油缸产生的压力等同于轧制带材所需的轧制 力,使牌坊、轴承箱、轴承及轧辊产生的变形量较小,能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但这就必须 要求操作人员对要轧制的纯铝或铝合金的材料性能、轧制速度、带材宽度及厚度的控制要 求有相当的了解,并给出与之相匹配的准确轧制力和压下位置,且对液压系统的控制要求 很高,不允许压下油缸的压力存在波动。如果压下油缸的压力存在波动,液压系统压力的变 大,则轧制力大,带材的标称厚度会变薄;液压系统的压力变小,则轧制力小,带材的标称厚 度会变厚,情况严重时会造成跑铝、断带停机等故障,总之,目前的水平式铝铸轧机对铸轧 带材的板型很难控制,对操作人员的理论上的素质要求高,大大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 而采用预应力式轧制工艺的铸轧机虽然事先不用严格计算油缸的压下位置和压力大小,首 先设置一压下位置和压力大小的大致参数,再根据生产的要求逐渐调节参数,使之达到一 准确参数的要求,这对技能水平要求低,但其工作效率低下,且压力大小不一,严重影响铸 轧机的使用寿命,处于被淘汰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一机就能实现 预应力轧制和非预应力轧制两种生产工艺,既降低对操作人员的理论上的素质要求,又能 提高工作效率的带辊缝调节装置的水平式铝铸轧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带辊缝调节装置的水平式 铝铸轧机,其包括机架、压下油缸、轧辊辊系、辊缝调节装置、换辊轨道、换辊装置、轧制线调 整装置、上、下辊喷涂装置、轧辊辊系锁紧板和托辊;压下油缸固定在机架窗口顶部,轧制线 调整装置固定在机架窗口底部,换辊轨道固定在机架窗口两侧内壁上,换辊装置固定在基 础上,其能将轧辊辊系沿着换辊轨道推入或者拉出机架,轧辊辊系处于压下油缸和轧制线 调整装置之间,其由锁紧装置的锁紧板固位,锁紧装置固定在机架正面的上、下轧辊轴承箱 上;轧辊辊系的上、下轧辊轴承箱之间安装有辊缝调节装置;辊缝调节装置包括丝杠、导杆 和调节装置;丝杠两端由调节装置卡箍在上、下轧辊轴承箱之间,调节装置包括多块补偿垫 板和微调装置;微调装置包括外壳、楔板、楔块、隔套、推力球轴承、锁紧螺母和导向块;外3壳由挡板和前、后挡板组成,挡板与前、后挡板固定在一起,挡板穿在丝杠和导杆上,楔板 前、后端置于前、后挡板槽内,楔块由梯形螺纹安装在丝杠的端部里端,推力球轴承由锁紧螺 母和隔套锁紧固定在丝杠的端部外端,推力球轴承的另一端顶在机架窗口内侧;楔块的上、 下面有楔板,楔块的前、后端固定有导向块,导向块置于前、后挡板的导向槽内,楔板的上面有 补偿垫板;导杆的两端分别穿入丝杠两端的楔块内,丝杠上安装固定有双向棘轮扳手。上述所述的挡板与丝杠和导杆之间分别安装有密封圈。上述所述的楔块斜度为2X2°,楔块的高度调整范围为士 1.7mm;双向棘轮扳手 圆周方向共24个齿,每扳动一个齿所对应的垂直行程为0. 009mm。由于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方案,在上、下轧辊轴承箱之间安装了辊缝调节装置, 使得本技术既能实现预应力轧制工艺,又能实现非预应力轧制工艺。采用预应力轧制 即先预设辊缝值,然后压下系统产生适合轧制工艺要求的大于最大轧制力的预载压力,然 后重新测量辊缝,通过辊缝调节装置调整辊缝至精确值。在轧制过程中如果同板差超出目 标值时,可手动调节辊缝调节装置,改变单侧轧辊轴承箱之间的间隙,达到在线调节同板差 的目的,若差值很小时,通过在操作台调节相应侧压下油缸的压力,也可以达到在线调节同 板差的目的,来保证带材的横向同板差及纵向厚差。总之,采用预应力轧制工艺,降低了对 操作人员的理论上的素质要求,操作人员操作更容易,且采用本技术实现预应力轧制 工艺,只要手动调节辊缝调节装置,改变单侧轧辊轴承箱之间的间隙,就能达到在线调节同 板差的目的;亦可采用压下油缸给大轧制力来达到在线调节同板差的目的;保证了带材的 横向同板差及纵向厚差,使扎制的板材质量更好。但是因为压下油缸产生的压力大于轧制 带材所需的轧制力,使牌坊、轴承箱、轴承及轧辊产生的变形量较大,故对牌坊、轴承箱及轧 辊的力学性能要求高,要求轴承的承载力大。操作压下油缸,有杆腔给油,吊起上轧辊,拿 掉一部分补偿垫板,上轧辊回位,辊缝调节装置与上辊轴承箱底面脱离,处于非预应力轧制 工艺状态,压下系统直接提供轧制力。采用非预应力轧制工艺,压下系统产生的压力正好为 轧制力,所以,该压力小于最大轧制力,故对牌坊、轴承箱及轧辊的力学性能要求较低,对轴 承的承载力要求变小,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总之,采用本技术的轧制机,一机就能 实现预应力轧制和非预应力轧制两种生产工艺,可在操作人员对要轧制的纯铝或铝合金的 材料性能、轧制速度、带材宽度及厚度的控制要求不太了解时,采用预应力轧制工艺,待操 作人员对轧制工艺的深入了解后即可切换成非预应力式轧制工艺,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理 论上的素质要求,操作人员更容易上手操作,改为非预应力式轧制工艺后,既能提高工作效 率,又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主机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中辊缝调节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辊缝调节装置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辊缝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4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机架1、压下油缸2、轧辊辊系3、辊缝 调节装置5、换辊轨道7、换辊装置、轧制线调整装置6、上、下辊喷涂装置、轧辊辊系锁紧板 4和托辊。压下油缸2固定在机架1窗口顶部,轧制线调整装置6固定在机架1窗口底部, 换辊轨道7固定在机架1窗口两侧内壁上,换辊装置固定在基础上,轧辊辊系3处于压下油 缸2和轧制线调整装置6之间,其由锁紧装置的锁紧板4固位,锁紧装置固定在机架1正面 的上、下轧辊轴承箱21、22上。喷涂石墨乳液的下辊喷涂装置和上辊喷涂装置固定在机架 1出口侧的侧面;托辊固定在机架出口侧的侧面,位于下辊喷涂装置和上辊喷涂装置之间。 安装轧辊辊系3的上、下轧辊轴承箱21、22之间安装有辊缝调节装置5。辊缝调节装置5包 括丝杠12、导杆16和调节装置;丝杠12两端由调节装置卡箍在上、下轧辊轴承箱21、22之 间。调节装置包括多块补偿垫板8和微调装置。微调装置包括外壳、楔板9、楔块10、隔套 11、推力球轴承13、锁紧螺母14和导向块20。外壳由挡板19和前、后挡板23、24组成,挡 板19与前、后挡板23、24固定在一起,挡板19穿在丝杠12和导杆16上,楔板9前、后端置 于前、后挡板23、24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辊缝调节装置的水平式铝铸轧机,其包括机架(1)、压下油缸(2)、轧辊辊系(3)、换辊轨道(7)、换辊装置、轧制线调整装置(6)、上、下辊喷涂装置、轧辊辊系锁紧板(4)和托辊;压下油缸(2)固定在机架(1)窗口顶部,轧制线调整装置(6)固定在机架(1)窗口底部,换辊轨道(7)固定在机架(1)窗口两侧内壁上,换辊装置固定在基础上,其能将轧辊辊系(3)沿着换辊轨道(7)推入或者拉出机架,轧辊辊系(3)处于压下油缸(2)和轧制线调整装置(6)之间,其由锁紧装置的锁紧板(4)固位,锁紧装置固定在机架(1)正面的上、下轧辊轴承箱(21、22)上;其特征是:它还包括辊缝调节装置(5),轧辊辊系的上、下轧辊轴承箱(21、22)之间安装有辊缝调节装置(5);辊缝调节装置(5)包括丝杠(12)、导杆(16)和调节装置;丝杠(12)两端由调节装置卡箍在上、下轧辊轴承箱(21、22)之间,调节装置包括多块补偿垫板(8)和微调装置;微调装置包括外壳、楔板(9)、楔块(10)、隔套(11)、推力球轴承(13)、锁紧螺母(14)和导向块(20);外壳由挡板(19)和前、后挡板(23、24)组成,挡板(19)与前、后挡板(23、24)固定在一起,挡板(19)穿在丝杠(12)和导杆(16)上,楔板(9)前、后端置于前、后挡板(23、24)槽内,楔块(10)由梯形螺纹安装在丝杠(12)的端部里端,推力球轴承(13)由锁紧螺母(14)和隔套(11)锁紧固定在丝杠(12)的端部外端,推力球轴承(13)的另一端顶在机架窗口内侧;楔块(10)的上、下面有楔板(9),楔块(10)的前、后端固定有导向块(20),导向块(20)置于前、后挡板(23、24)的导向槽(26)内,楔板(9)的上面有补偿垫板(8);导杆(16)的两端分别穿入丝杠(12)两端的楔块(10)内,丝杠(12)上安装固定有双向棘轮扳手(1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涛赵长清李维秋黄朝军冯素霞
申请(专利权)人:涿神有色金属加工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