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4644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构成部件的壁厚的情况下将来自座椅的施加载荷高效地传递到车身地板的载荷传递体。将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储物箱(30)的一对侧壁(31、31)通过呈封闭截面结构的前部加强壁(35)而连接。在一对侧壁(31、31)的比前部加强壁(35)靠近车辆后方一侧,通过呈封闭截面结构的后部加强壁(36)而连接。在侧壁(31、31)上接合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加强筋(37a)的侧部加强部件(37)。通过侧部加强部件(37)连接前部加强壁(35)和后部加强壁(3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在乘员所乘坐的座椅受的 来自车身侧面的沖击载荷时,通过该载荷传递体能将冲击载荷向车身 地板传递。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有这样的车辆结构,在车辆侧面受到冲击载荷时, 该冲载荷能通过座椅传递到位于车宽方向中部的地板通道。另外,作为将侧向冲击载荷从座椅向地^反通道传递的载荷传递 体,有的是利用邻近座椅设置,位于其车宽方向内侧的储物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3 )。在专利文献l中所述的载荷传递体,是在储物箱内部安装箱型加 强部件而成,而在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载荷传递体,则是在储物箱的 内侧、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安装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而成。另外 在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载荷传递体,是将储物箱的左右两侧壁通过沿 车宽方向延伸并呈棒状的加强部件连接起来而形成。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所述的载荷传递体,是在支承储物箱的地 板通道的内侧部分安装加强部件的结构而形成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R特开昭62-210151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5-335523号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技术专利说明书第5897155号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05947号 但是,对于在储物箱内部安装箱型加强部件所形成的载荷传递体(相 当于专利文献l中所述的情况),为了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刚性而不得不 增加加强部件的壁厚,结果很容易引起产品成本以及质量的增加。另外,如是在储物箱的内侧的、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安装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加强部件所构成的栽荷传递体(相当于专利文献2中所述的 情况),对于有些车辆来说,由于载荷传递体上的受力部位,即承受 由座椅传递过来的载荷的部位设定得较高,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储物箱的左右两侧壁通过沿车宽方向延伸并呈棒状的 加强部件连接起来的载荷传递体(相当于专利文献3中所述的),则 会因为座椅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调整,而使载荷传递体上的受力部 位,即承受由座椅传递过来的载荷的部位和加强部件的设置位置之间 产生错位,从而难以充分承受来自座椅的载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构成部件的 壁厚的情况下能将来自座椅的载荷高效地传递到车身地板的载荷传 递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而 言,其设置在乘员所乘坐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座椅相邻的位置, 所述座椅所受到的来自车身侧面的冲击载荷可由该载荷传递体传递 到车身地板(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车身地板9),其设置有左 右一对侧壁(例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侧壁板31 ),其结构为,在车 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车身地寿反固定在一起;前部加强壁(例 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前部加强壁35),其结构为,在车宽方向上延 伸,并与所述一对侧壁相连接,截面呈闭合的形状;后部加强壁(例 如,后述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加强壁36),其结构为,在车宽方向上延 伸,并与所述一对侧壁相连接,截面呈闭合的形状,设置位置为与所 述前部加强壁相比,更靠近车辆后方一侧;侧部加强部件(例如,后 述实施方式中的后部加强部件37),其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的各侧壁 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分别与所述前部加强壁和后部加强壁互相连接。专利技术效果由此,在某一侧壁(邻近座椅一侧)受到由座椅传递过来的沖击 载荷时,该载荷将通过设置在该侧壁上并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侧部 加强部件,传递到横截面呈闭合形状的前部加强壁和后部加强壁,使 沖击载荷由整个载荷传递体来承受。这样,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可以将由座椅传递到侧壁 上的冲击载荷,通过用以加强侧壁的侧部加强部^f牛传递到前部加强壁 和后部加强壁,这就不需要增加部件的壁厚,且能将由座椅传递过来 的载荷高效地传递给车身地板。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中一实施方式,是从前排座椅的后侧向前观察车 室的立体图。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座椅的后视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中,车室内的储物箱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中对应图3中的A-A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中对应图3中的B-B剖面线的剖面图。 图6是同一实施方式中的车室内的俯视图。图7是同一实施方式中对应图3中的B-B剖面线的剖面的示意图。图8是同一实施方式中座椅的局部剖面的后视图。图9是同一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座椅的局部剖面的后视图。9:车身地板,30:储物箱(载荷传递体),31:侧壁板(侧壁), 35:前部加强壁,36:后部加强壁,37:侧部加强部件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中的一个实施方式。图1是从前排座椅1的后侧观察车室时的立体图,图2是座椅1的后视图。附图中只显示座椅1的骨架部件。座椅1包括座垫2,其用于支承乘员的臀部;座椅靠背3,其 与所述座垫2的后端部连接,并用于支承乘员的腰部以及胸部(背部); 头枕4,其被支承在所述座椅靠背3的上部,并用于支承乘员的头部 以及颈部。座垫2具有安装了后部横杆6的座垫支架7,而后部^f黄杆6位于 座垫2的后端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座垫支架7通过座椅滑轨8、 8以可前后滑动的方式安装在车身地板9上。图中的10表示设置在车 身下端侧部的下边梁,而11是表示竖直设置在车身侧部的大致居中 的中柱,12表示地净反通道,其位于车身地〗反9上车宽方向的中部区域, 并向上方鼓起而形成。在地板通道12上,在前4非座^"的左右座椅1、 l之间,固定设置着上表面一侧具有收纳部30a的储物箱30。在此实 施方式中,由所述储物箱30构成本专利技术的载荷传递体。座椅靠背3具有座椅靠背支架13,其由上部支架13a和左右侧部 支架13c、 13d和下部连接板13b构成并大致呈矩形框架形状,而所 述座椅靠背支架13的下端,以可倾翻的方式铰接在座垫支架7的后 端部。在座椅靠背支架13的上部支架13a的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上, 以可以升降的方式安装着头枕4的支承架。而且在此实施方式中,头 枕4采用活动式头枕,其在后部追尾时可防止乘员发生头颈碰伤。在座椅靠背支架13的背面,安装着从正面看时大致呈矩形的板 材14。而板材14具有其棱角线部a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部15, 而由所述凹凸部15形成的波形截面沿车身上下方向连续。在板材14 的上缘部固定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杆16,而^反材14通过横杆16 支承在两侧的侧部支架13c、 13d上。且将横杆16的高度设置为大约 与乘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胸部等高。在侧部支架13c、 13d的后表面(向车身后方的表面)焊接固定着 托架18,而托架18的凹凸部沿车身上下方向形成,呈连续状态。在 所述托架18的凹凸部的各顶部焊接固定着板材14的侧缘部。另外, 板材14的下缘部焊接固定在下部连接板13b上。横杆16较侧部支架13c还要向车宽方向的外侧突出,而在该突出 部位上安装载荷传递块21 ,来自车身侧部的冲击载荷通过载荷传递块 21传递到座椅靠背3。所述载荷传递块21为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多 个截面呈筒状的部分并列排列而形成的蜂巢结构,其整体由树脂形成 并沿上下方向呈长方体形状。而载荷传递块21由4黄杆16和侧部支架 13c支承并固定。另外,左右侧部支架13c、 13d的下缘部通过未图示的下部横杆连 接,而下部横杆包围4交接轴,该铰接轴用于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的载荷传递体,其设置在乘员所乘坐的座椅的车宽方向内侧、与座椅相邻的位置,所述座椅所受到的来自车身侧面的冲击载荷可由该载荷传递体传递到车身地板(9),其特征在于,设置有: 左右一对侧壁(31、31),其结构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 上延伸,并与所述车身地板(9)固定在一起; 前部加强壁(35),其结构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一对侧壁(31、31)相连接,截面呈闭合的形状; 后部加强壁(36),其结构为,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与所述一对侧壁(31、31) 相连接,截面呈闭合的形状,设置位置为与所述前部加强壁(35)相比,更靠近车辆后方一侧; 侧部加强部件(37),其结构为,设置在所述的各侧壁(31、31)上,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分别与所述前部加强壁(35)和后部加强壁(36)互相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木状元阿部健志奥尚人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