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1169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导光板包括一入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一侧面、一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入光面和侧面连接出光面与底面;一设在导光板的底面下方的第一反射片;一线性光源,其配置于入光面旁且朝向入光面发射光线;一背板,其具有一承载底部与设置承载底部的一第一弯折部以及一第二弯折部,承载底部、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弯折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用来容置并承载第一反射片、导光板与线性光源,线性光源位于该第一弯折部、承载底部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第一弯折部与承载底部夹住导光板一端;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其配置于第二弯折部与导光板的侧面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是指一种供液晶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背光模块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电脑键盘、移动电话按键、电子广告广告牌及 其它需要光源的装置上,以提供此类装置所需的平面光源。特别是今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的 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为配合液晶显示装置在功能上及外观上的要求,液晶显示装置所使用 的背光模块设计也日趋多元化。如图1及图2所示,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一背光模块110、一液晶显示屏 120、一框体130与一固定件140。背光模块110包括一导光板112,一反射片114,一线性光 源116,一背板118以及设置在该导光板112上方的多个光学膜片119。导光板112具有一 入光面112a、与入光面112a相对的一侧面112b、一出光面112c以及与出光面112c相对的 一底面112d。反射片114设置在导光板112的底面112d下方。光学膜片119配置于导光 板112的出光面112c上。线性光源116具有一电路板116a与多个发光二极管组件116b, 线性光源116配置于入光面112a旁且适于朝向入光面112a发射光线。背板118具有一承载底部118a与设置承载底部118a之一端的一弯折部118b。线 性光源116配置于承载底部118a与弯折部118b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间Sl内。反射片114 与导光板112配置于承载底部118a上。线性光源116位于弯折部118b、承载底部118a与 导光板112的入光面112a之间。液晶显示屏120配置于光学膜片119上。框体130配置 于背板118上。固定件140环绕液晶显示屏120、背光模块110与框体130以固定液晶显示 屏120、背光模块110与框体130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背光模块110所使用的发光二极管组件116b的颗数较少及线性光源116所 发出的光线在导光板112内的行进路线较长,所以在远离线性光源116处(例如图1所示 的区域Al)较易产生背光模块110的辉度不足及均勻性不佳等问题。此外,传统的背光模 块110常发生因组装人员组装导光板112时产生偏移而造成导光板112与线性光源116之 间存在一过大的间隙II,而这个过大的间隙Il会造成背光模块110的辉度及均勻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解决目前的背光模块辉度不 足及均勻性不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其包括一入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 对的一侧面、一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侧面连接所述 出光面与所述底面;一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底面下方的第一反射片;一线性光源,其配置 于所述入光面旁且适于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一背板,其具有一承载底部与设置所述 承载底部的一第一弯折部以及一第二弯折部,所述承载底部、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用来容置并承载所述第一反射片、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线性光源,所述线性 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承载底部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弯折部与 所述承载底部夹住所述导光板一端;以及一第二反射片,配置于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导 光板的侧面之间。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具有一侧板与一顶板,所述侧板连接所 述承载底部与所述顶板,所述顶板接触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的一边缘。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块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的一光学膜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反射片接触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导光板的侧 面,且线性光源接触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快中,背板具有第二弯折部,并且在第二弯折部的内 侧配置有第二反射片,从而可将由导光板之侧面射出的光线反射。因此,与习知技术相较, 背光模块的辉度较高以及均勻性较佳。此外,背板的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可让导光板 的定位较容易。另外,组装人员组装完背光模块后,第二反射片接触第二弯折部与导光板的 侧面,且线性光源接触第一弯折部与导光板的入光面,因此与习知技术相较,背光模块的辉 度与均勻性得以提升。上述说明仅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手段, 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 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液晶显示装置沿着线A-A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3的液晶显示装置沿着线B-B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达成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 附图及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背光模块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 说明如后。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一背光模块210、一液晶显 示屏220、一框体230与一固定件240。,背光模块210包括一导光板212,一第一反射片214, 一线性光源216,一背板218、一第二反射片215与多个光学膜片219。导光板212具有一入 光面212a、与入光面212a相对的一侧面212b、一出光面212c以及与出光面212c相对的一 底面212d。第一反射片214设置在导光板212的底面212d下方。光学膜片219配置于导 光板212的出光面212c上。线性光源216具有一电路板216a与多个配置于电路板216a且电性连接至电路板 216a的发光二极管组件216b。线性光源216配置于入光面212a旁且适于朝向入光面212a 发射光线。背板218具有一承载底部218a与设置承载底部218a的一第一弯折部218b以及一第二弯折部218c。承载底部218a、第一弯折部218b以及第二弯折部218c形成一容置 空间S2用来容置并承载第一反射片214、导光板212与线性光源216。线性光源216位于第一弯折部218b、承载底部218a与导光板212的入光面212a 之间。第一弯折部218b与承载底部218a夹住导光板212—端。第一弯折部218b具有一 侧板Pl与一顶板Tl。侧板Pl连接承载底部218a与顶板Tl,顶板Tl接触导光板212的出 光面212c的一边缘。第二反射片215配置于第二弯折部218c与导光板212的侧面212b 之间以反射光线。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反射片215接触第二弯折部218c与导光板212的侧 面212b,线性光源216的电路板216a接触第一弯折部218b且线性光源216的这些发光二 极管组件216b接触导光板212的入光面212a。液晶显示屏220配置于光学膜片219上。框体230配置于背板218。固定件240 环绕液晶显示屏220、背光模块210与框体230以固定液晶显示屏220、背光模块210与框 体230之间的相对位置。背板218具有第二弯折部218c,并且在第二弯折部218c的内侧配置有第二反射片 215,从而可将由导光板212之侧面212b射出的光线反射。因此,与习知技术相较,背光模 块210的辉度较高以及均勻性较佳。此外,背板218的第二弯折部218c与第一弯折部218b 可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其包括一入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对的一侧面、一出光面以及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一底面,所述入光面和所述侧面连接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底面;  一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底面下方的第一反射片;  一线性光源,其配置于所述入光面旁且适于朝向所述入光面发射光线;  一背板,其具有一承载底部与设置所述承载底部的一第一弯折部以及一第二弯折部,所述承载底部、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形成一容置空间用来容置并承载所述第一反射片、所述导光板与所述线性光源,所述线性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承载底部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承载底部夹住所述导光板一端;以及  一第二反射片,配置于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景鸿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