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中间支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94901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中间支柱结构,具有外板、内板和第一加强构件。第一加强构件具有隆起部分、前凸缘和后凸缘。前凸缘焊接到内板的前边缘以形成第一连接部分。后凸缘焊接到内板的后边缘以形成第二连接部分。前凸缘设置有前延伸部,该前延伸部从第一连接部分朝向车辆的前侧延伸。后凸缘设置有后延伸部,该后延伸部从第二连接部分朝向车辆后侧延伸。前延伸部和后延伸部焊接到外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中间支柱结构,包括外板,内板,和加强构件。
技术介绍
在设置在车辆中的中间支柱结构的相关技术中,加强构件、外板和内板中的每一个均 形成为具有帽子状剖面,包括形成在车辆前侧的前侧凸缘、形成在车辆后侧的后侧凸缘和 形成在它们之间的隆起部分。加强构件的前侧凸缘被插入外板的前侧凸缘和内板的前侧凸 缘之间,以使得该三片前侧凸缘被整体焊接以彼此连接。加强构件的后侧凸缘被插入外板 的后侧凸缘和内板的后侧凸缘之间,以使得三片后侧凸缘被整体地焊接,以彼此连接(参 见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布No,2002-347655A。根据如上所述的相关技术的结构,当车辆中间支柱结构被形成为具有如专利文献l图 3所示的闭合截面时,车辆中间支柱结构的刚性和强度能够被增强。然而,作为内板前边 缘的前侧凸缘朝向车辆前侧延伸直到加强构件的凸缘,并且作为内板后边缘的后侧凸缘朝 向车辆后侧延伸直到加强构件的后侧凸缘。出于这个原因,内板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宽度(长度)变大,从而增加了内板的尺寸和车辆的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中间支柱结构,能够减少其重 量,同时保证其刚性和强度。并且,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 辆中间支柱结构,能够容易地控制从车辆侧部施加的冲击载荷所导致的中间支柱的变形模 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车辆中间支柱结构,包含外板; 内板;和第一加强构件,该第一加强构件形成为具有帽子状剖面,包括隆起部分、在车辆 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隆起部分前侧的前凸缘和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隆起部分后侧 的后凸缘,其中,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焊接到内板的前边缘以形成第一连接部分,第一 加强构件的后凸缘焊接到内板的后边缘以形成第二连接部分,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设置 有前延伸部,该前延伸部从在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和内板的前边缘之间的第一连接部分 朝向车辆的前侧延伸,第一加强构件的后凸缘设置有后延伸部,该后延伸部从在第一加强 构件的后凸缘和内板的后边缘之间的第二连接部分朝向车辆的后侧延伸,前延伸部焊接到 外板以形成第三连接部分,后延伸部焊接到外板以形成第四连接部分。具有上述构造,第一加强构件具有包括前凸缘、后凸缘和隆起部分的帽子状剖面,且 内板的前边缘和后边缘分别焊接到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和后凸缘。因此,可以通过第一 加强构件和内板形成闭合剖面,并且可以限制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在它的帽子状剖面 的两侧壁(在车辆前侧的侧壁和在车辆后侧的侧壁)通过内板被彼此分离。结果,可以充 分地改善包括加强构件和内板的中间支柱部分的刚性和强度。此外,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设置有从第一连接部分前侧延伸的前延伸部,且该前延 伸部焊接到外板。第一加强构件的后凸缘设置有从第二连接部分朝向后侧延伸的后延伸 部,且该后延伸部焊接到外板。因此,第一加强构件的前端和后端作为内板。通常,诸如 第一加强构件的加强构件具有高强度。因此,即使在第三和第四连接部分中不使用内板, 也可以保证第三连接部分和第四连接部分的刚性和强度。此外,与内板的前边缘和后边缘 分别焊接到外板的前凸缘和后凸缘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内板在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宽度 (长度),并且可以减少内板的尺寸。结果,可以减少车辆的重量。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相对于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和后凸缘可以在车辆的宽度 方向上朝向车辆外侧隆起,内板可以形成为具有帽子状剖面,包括隆起部分、在车辆的长 度方向上设置在隆起部分前侧的前凸缘和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隆起部分后侧的后 凸缘,内板的前凸缘可以包括内板的前边缘,内板的后凸缘可以包括内板的后边缘,内板 的隆起部分相对于内板的前凸缘和后凸缘可以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朝向车辆内部隆起,并 且内板的隆起部分的隆起量可以比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的隆起量小。因为第一加强构件和内板两者均形成为具有帽子状剖面,因此可以获得大的闭合剖 面,并且可以改善中间支柱结构的刚性。因此,因为车身的刚性被改善,可以改善驾驶安全性。进一步,因为内板的隆起部分的隆起量比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的隆起量小,可以 容易地抑制内板的隆起部分的变形,即使内板被制成比第一加强构件更薄。因此,内板能 够限制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的两侧壁彼此分离。此外,因为可以通过通常具有高强度的第一加强构件在宽的范围形成闭合剖面,可以 通过第一加强构件改善中间支柱结构的刚性和强度。第一连接部分可以包括多个第一被焊接部分,该第一被焊接部分成间隔地沿车辆的垂 直方向排列,第二连接部分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被焊接部分,该第二被焊接部分成间隔地沿 车辆的垂直方向排列,前延伸部和外板之间的第三连接部分可以包括多个第三被焊接部 分,该第三被焊接部分成间隔地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排列,后延伸部和外板之间的第四连 接部分可以包括多个第四被焊接部分,该第四被焊接部分成间隔地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排列,第一被焊接部分可以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从第三被焊接部分偏移,并且第二被焊接部 分可以沿着车辆的垂直方向从第四被焊接部分偏移。例如,如果构成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与内板的前边缘之间的第一连接部分的第一被 焊接部分和构成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延伸部与外板之间的第三连接部分的第三被焊接部分 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被布置在相同位置,第一被焊接部分就不得不布置在朝向车辆后侧离开第三被焊接部分的位置,以便不与第三被焊接部分干涉。同样,如果第二被焊接部分和 第四被焊接部分在车辆的垂直方向上被布置在相同的位置,第二被焊接部分就不得不被布 置在朝向车辆的前侧离开第四被焊接部分的位置。因此,设置有第一被焊接部分的第一加 强构件的前凸缘的后端进一步朝向后侧延伸,并且设置有第二被焊接部分的第一加强构件 的后凸缘的前端进一步朝向前侧延伸。结果,因为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的两侧壁之间 的间隙变得狭窄,闭合剖面的尺寸变小。相反,采用上述构造,即使当第一被焊接部分和第三被焊接部分之间的每个间隙在车 辆的长度方向上较短,并且第二被焊接部分和第四被焊接部分之间的每个间隙在车辆的长 度方向上较短,也可以防止第一被焊接部分和第三被焊接部分之间的干涉,并且可以防止 第二被焊接部分和第四被焊接部分之间的干涉。因此,可以确保焊接位置的面积。并且, 可以在第三被焊接部分的前侧布置第一被焊接部分,并且在第四被焊接部分的后侧布置第 二被焊接部分。并且,可以增加第一加强构件的隆起部分的两侧壁之间的间隙,并且可以 增加闭合剖面的尺寸。结果,可以改善中间支柱的刚性和强度。在第三被焊接部分之一中的内板的前边缘的一部分可以相对于内板的前边缘的其他 部分朝向车辆的前侧凸出,并且第二被焊接部分之一中的内板的后边缘的一部分可以相对 于内板的后边缘的其他部分朝向车辆的后侧凸出。因此,可以使内板在除了焊接位置以外的前凸缘的尺寸(面积)最小化。此外,可以 使内板在除了焊接位置以外的后凸缘的尺寸(面积)最小化。结果,可以减少内板的尺寸, 并且因此减少车辆的重量。第一加强构件在第三被焊接部分之一中的前边缘的一部分可以相对于第一加强构件 的前边缘的其他部分朝向车辆的前侧凸出,并且第一加强构件在第四被焊接部分之一中的 后边缘的一部分可以相对于第一加强构件的后边缘的其他部分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中间支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外板; 内板;和 第一加强构件,该第一加强构件被形成为具有帽状剖面,包括隆起部分、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隆起部分前侧的前凸缘和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设置在所述隆起部分后侧的后凸缘 , 其中,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焊接至所述内板的前边缘以形成第一连接部分,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后凸缘焊接到所述内板的后边缘以形成第二连接部分,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前凸缘设置有前延伸部,该前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 的前凸缘和所述内板的前边缘之间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分朝向车辆的前侧延伸, 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后凸缘设置有后延伸部,该后延伸部从所述第一加强构件的后凸缘和所述内板的后边缘之间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分朝向车辆的后侧延伸, 所述前延伸部被焊接至 所述外板以形成第三连接部分, 以及其中所述后延伸部被焊接至所述外板以形成第四连接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田伸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