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901128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吸能系统,包括吸能板、连接支架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所述溃缩支架连接在所述吸能板和所述连接支架之间;所述吸能板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所述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板与所述溃缩支架的连接位置,所述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本申请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碰撞吸能,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能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吸能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汽车的保护不再局限于保护车内的乘客,而是扩大到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通常都是车身直接与行人小腿部发生接触,从而对行人小腿部直接造成伤害。
[0003]目前,在现有技术中汽车的防撞横梁一般直接连接在汽车的最前端,其在于行人的小腿发生碰撞的时候,防撞横梁无法有效地发生变形吸能,从而导致安全性不足。
[0004]因此,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进行碰撞吸能,提高安全性的吸能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吸能系统,其能够有效地进行碰撞吸能,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
[0006]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吸能系统,包括吸能板、连接支架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所述溃缩支架连接在所述吸能板和所述连接支架之间;
[0007]所述吸能板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所述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板与所述溃缩支架的连接位置,所述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
[0008]可选地,所述连接支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溃缩支架包括第一变形件和第二变形件;
[0009]所述第一变形件沿X向布置,所述第一变形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吸能板;
[0010]所述第二变形件沿Z向布置,所述第二变形件连接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吸能板;
[0011]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变形件连接并用于与所述防撞前梁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变形件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变形件沿Y向弯折变形的第一变形引导部,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吸能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变形件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凸筋,所述第一凸筋沿Z向凸起。
[0014]可选地,所述第二变形件包括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变形件沿X向弯折变形的第二变形引导部,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吸能板。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三连接板的Y向宽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接板的Y向宽度,且所述第四连接板朝远离所述第三连接板方向的Y向宽度逐渐减小。
[0016]可选地,还包括第三变形件,所述第三变形件沿X向布置,所述第三变形件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吸能板;
[0017]所述第三变形件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
板体平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且所述第二板体倾斜于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三板体设置,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吸能板,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
[0018]可选地,还包括用于安装机盖锁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所述第三变形件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变形件和所述第三变形件之间形成吸能缓冲空间。
[0019]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第三安装板和第五连接板;
[0020]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五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和所述第三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三板体连接,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机盖锁的安装部,第二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三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
[0021]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形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端朝远离所述第二变形件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件倾斜于所述第二变形件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变形件之间形成变形空间。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申请所公开的吸能系统,其吸能板上设置有多个吸能区,且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通过吸能孔能够很好地吸收碰撞所产生的能量,同时通过设置溃缩支架,当防撞前梁发生碰撞时,溃缩支架能够发生溃缩变形,从而能够吸收碰撞能量,因此,本申请能够有效地进行碰撞吸能,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降低碰撞时对行人的损伤。
附图说明
[0024]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0025]图1是本技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系统的俯视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变形件与安装支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对照表:
[0029]吸能板1:吸能孔10、凸部11、凹口12、第一固定板13;
[0030]连接支架2:第一连接件21、第二固定板211、第二连接件22;
[0031]溃缩支架3:第一变形件31、第一连接板311、第二连接板312、第一变形引导部313、第一凸筋314、第二变形件32、第三连接板321、第四连接板322、第二变形引导部323、第三变形件33、第一板体331、第二板体332、第三板体333、纵向连接板334、第三变形引导部335;
[0032]安装支架4:吸能缓冲空间40、第一安装板41、安装部411、第二安装板42、第三安装板43、第五连接板44。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4]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
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0035]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0037]在本技术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吸能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吸能板1、连接支架2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3,溃缩支架3连接在吸能板1和连接支架2之间;
[0038]吸能板1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吸能区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吸能板(1)、连接支架(2)和用于溃缩变形的溃缩支架(3),所述溃缩支架(3)连接在所述吸能板(1)和所述连接支架(2)之间;所述吸能板(1)上设有多个吸能区,多个所述吸能区设置在所述吸能板(1)与所述溃缩支架(3)的连接位置,所述吸能区中设有多个吸能孔(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2)包括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所述溃缩支架(3)包括第一变形件(31)和第二变形件(32);所述第一变形件(31)沿X向布置,所述第一变形件(3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吸能板(1);所述第二变形件(32)沿Z向布置,所述第二变形件(32)连接第一连接件(21)和所述吸能板(1);所述第二连接件(22)与所述第二变形件(32)连接并用于与防撞前梁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件(31)包括第一连接板(311)和第二连接板(312),所述第一连接板(311)和所述第二连接板(312)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一变形件(31)沿Y向弯折变形的第一变形引导部(313),所述第一连接板(311)与所述吸能板(1),所述第二连接板(312)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形件(3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凸筋(314),所述第一凸筋(314)沿Z向凸起。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形件(32)包括第三连接板(321)和第四连接板(322),所述第三连接板(321)和所述第四连接板(322)连接并形成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变形件(32)沿X向弯折变形的第二变形引导部(323),所述第三连接板(321)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所述第四连接板(322)连接所述吸能板(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吸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板(321)的Y向宽度大于所述第四连接板(322)的Y向宽度,且所述第四连接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群玉吴长鹏周敏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