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横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89717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22 1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门横梁,当受到侧面撞击而车门横梁发生变形时,车门横梁的对应车内乘客的膝盖的位置的非固定部朝向车内侧位移,由此能够减缓对大腿部位的撞击,避免车内乘客的下肢受到损伤,提升安全性。所述车门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内侧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本体的车内侧;所述内侧构件具有:固定部,与所述横梁本体固定;以及非固定部,未与所述横梁本体固定,且配置在与所述固定部相比位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更前方的位置。固定部相比位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更前方的位置。固定部相比位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更前方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门横梁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门横梁,且为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门的车门横梁。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在所有国家加强建设安全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以加强所有国家的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因此,在所有国家需要加强向所有人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易于利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需要改善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要特别关注处境脆弱者、妇女、儿童、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要。在交通领域,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应对环境问题,以开发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交通安全性的技术。
[0003]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制造业中,有公开为了用于车辆的车门的结构,在车门外侧的外板和车门内侧的内板之间设置具有车门横梁,该车门横梁针对从横向作用在车门上的撞击进行加固。
[0004]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车门的加强结构,当车辆承受到侧面撞击时能够减少车门门板的变形。在专利文献1中,在车宽方向观察时,车门横梁(专利文献1中的图3中的74)的前端设置为与前车窗框(专利文献1中的图3中的50)交叉且与前柱(专利文献1中的图3中的7)不交叉,而且将车门横梁的后端设置为与中柱(专利文献1中的图3中的9)交叉。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一种技术,即,通过车门横梁的设置,当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车门横梁的后端部将会以与中柱抵接的位置作为支点车门横梁的前侧部分会朝向前车窗框移动。
[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授权公报第418814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9]据此,现有技术(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将车门横梁设置为其前端与前车窗框交叉但与前柱不交叉。然而,这样的配置方式,当车辆受到侧面撞击时,车门横梁的变形方式是横梁本体的前侧部分会朝向前车窗框移动。因此,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的课题,即,当车门横梁在受到冲击力时产生变形时,在车内侧所移动的部位仅限于前车窗框的位置,故车门横梁的变形的位置被前车窗框的位置限制。
[0010]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方面而成,提供一种车门横梁,当受到侧面撞击而车门横梁发生变形时,车门横梁的对应车内乘客的膝盖的位置的非固定部朝向车内侧位移,由此能够减缓对大腿部位的撞击,避免车内乘客的下肢受到损伤,提升安全性。
[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2]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车门横梁,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门,所述车门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内侧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本体的车内侧;
所述内侧构件具有:固定部,与所述横梁本体固定;以及非固定部,未与所述横梁本体固定,且配置在与所述固定部相比位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更前方的位置。
[0013]如此,当受到侧面撞击而车门横梁发生变形时,随着固定部沿横梁本体变形,非固定部将会以从横梁本体离开而朝向车内侧移动的方式产生位移,由此能够减缓对大腿部位的撞击,避免车内乘客的下肢受到损伤,从而提升安全性。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固定部设置为与所述固定部连续。
[0015]如此,当受到冲击力而产生变形时,固定部会顺从且连贯的随着横梁本体变形,与固定部连续的非固定部确实的与横梁本体分离而朝向车内侧产生位移。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车门横梁还包括:外侧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本体的车外侧,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横梁本体位在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之间;所述内侧构件设置有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用于与所述外侧构件接合的接合面,且所述非固定部设置为与所述接合面连续。
[0017]如此,当受到冲击力而产生变形时使非固定部能够确实的相对于横梁本体分离并朝向车内侧的方向位移。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内侧构件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横梁本体的一部分的凹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凹部的上方和下方中的至少一方的凸缘部,且所述接合面和所述非固定部设置在所述凸缘部。
[0019]如此,当受到冲击力而产生变形时使非固定部能够确实的相对于横梁本体分离并朝向车内侧的方向位移。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非固定部设置为横跨所述凸缘部和所述凹部。
[0021]如此,当受到冲击而非固定部更确实地向车内侧推动乘客的对应的特定部位(例如膝盖等)时,能够抑制非固定部的变形。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车门具有位在所述横梁本体的车内侧的车门内板,所述车门内板形成有开口部,在车宽方向上观察时所述非固定部设置在与所述开口部重叠的位置。
[0023]如此,当受到冲击而车门横梁产生变形时,能够使非固定部更确实地向车内侧推动乘客的膝盖部位。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本体具有在车宽方向上与车辆的前柱交叉的前侧交叉点和在所述车宽方向上与车辆的中柱交叉的后侧交叉点,所述非固定部设置在比所述前侧交叉点和所述后侧交叉点的中间位置更前方的位置。
[0025]如此,能够使非固定部更确实地向车内侧推动乘客的膝盖部位。
[002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本体具有因变形而发生侧突时位在车宽方向上的最内侧的最内点,所述非固定部设置在比所述最内点更前方的位置。
[0027]如此,能够使非固定部更确实地向车内侧推动乘客的膝盖部位。
[0028][专利技术的效果][0029]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车门横梁,由于在车门横梁的对应乘客的膝盖部位的位置设置非固定部,当受到侧面撞击而车门横梁发生变形时,随着固定部沿横梁本体变形,非固定部将会以从横梁本体离开而朝向车内侧移动的方式产生位移。由于非固定部的位置是设置在车门横梁的对应车内乘客的膝盖的位置,故非固定部例如向车内侧推动乘客的膝盖部位
(隔着门装饰板等),由此能够减缓对大腿部位的撞击,避免车内乘客的下肢受到损伤,提升安全性。
[0030]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示意性的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横梁设置在车门的示意图。
[0032]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0033]图3是示意性的绘示图1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门横梁。
[0034]图4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图2的车门横梁的示意图。
[0035]图5是用于说明当受到冲击力而车门横梁变形时从上方观察变形的车门横梁的示意图。
[0036]附图标记说明:
[0037]100:车门横梁
[0038]110:横梁本体
[0039]120:内侧构件
[0040]122:固定部
[0041]124:非固定部
[0042]120C:接合面
[0043]120F:凸缘部
[0044]120R:凹部
[0045]130:外侧构件
[0046]D:车门
[0047]DP:车门内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门横梁,其特征在于,用于设置在车辆的车门,所述车门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内侧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本体的车内侧;所述内侧构件具有:固定部,与所述横梁本体固定;以及非固定部,未与所述横梁本体固定,且配置在与所述固定部相比位在所述前后方向的更前方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固定部设置为与所述固定部连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门横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侧构件,设置在所述横梁本体的车外侧,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所述横梁本体位在所述内侧构件和所述外侧构件之间;所述内侧构件设置有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且用于与所述外侧构件接合的接合面,且所述非固定部设置为与所述接合面连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门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构件形成有用于收容所述横梁本体的一部分的凹部以及设置在所述凹部的上方和下方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伸章长浜拓大中凉手塚亮辅胜又直树大塚渉平崔至我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