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把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84702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17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其包括:把手壳体;以及由把手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把手杆,其中把手杆相对于把手壳体沿着把手杆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中,把手壳体包括壳体主体和防脱落构件,该防脱落构件限制把手杆在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运动以防止把手杆从壳体主体脱落,并且防脱落构件联结到壳体主体并且被构造成可在伸出位置和附接位置之间切换,在该附接位置,防脱落构件防止把手杆从壳体主体脱落。体脱落。体脱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侧把手装置


[0001]本公开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车门的内侧把手装置,其中,在把手杆可旋转地组装到把手壳体上之后,锁定旋钮可旋转地组装在把手杆和把手壳体之间,从而防止把手杆从把手壳体脱落。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辆车门的内侧把手装置,其中用于支撑形成在把手杆上的销的轴承与把手壳体一体地形成,并且销在轴向方向上的运动受到轴承的限制,从而防止把手杆从把手壳体脱落。
[0003]文献列表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JP2013

536341A
[0006]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4/0239652
[0007]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内侧把手装置通过以下方式组装:通过沿旋转轴线移动把手杆并将把手杆插入把手壳体来将把手杆附接到把手壳体,并且随后推动把手杆和把手壳体之间的锁定旋钮。然而,专利文献1中描述的用于内侧把手装置中的把手杆的防脱落结构无法应用于不包括锁定旋钮的内侧把手装置。
[0008]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内部把手装置通过将把手杆的销上形成的D形切口部分与把手壳体的轴承外部形成的狭缝对齐,从而沿垂直于旋转轴线的方向移动把手杆,并且随后将把手杆旋转90度进行组装。然而,专利文献2中描述的用于内侧把手装置中的把手杆的防脱落结构需要包括框架部分,在该框架部分中,在把手壳体的上方和下方形成有狭缝,并且无法应用于把手壳体的上方和下方未设置框架部分的内侧把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br/>[0009]本公开涉及一种内侧把手装置,其包括用于把手杆的防脱落结构,该防脱落结构被构造成无论是否设置锁定旋钮以及无论把手杆在把手壳体中的容纳部分的构造如何都是可适用的。
[0010]根据本公开,内侧把手装置包括把手壳体和由把手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把手杆。把手杆相对于把手壳体沿着把手杆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把手壳体中。把手壳体包括把手杆插入其中的壳体主体,以及防脱落构件,该防脱落构件被构造成限制把手杆在沿着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运动,并防止把手杆从壳体主体脱落。防脱落构件联接到壳体主体上。防脱落构件被构造成可在组装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组装位置,把手杆被防止从壳体主体脱落,在该展开位置,防脱落构件从组装位置展开。
[0011]把手壳体还可以包括联接壳体主体和防脱落构件的联接部分。联接部分可以包括与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的固定部分、被配置为与固定部分接合的展开部分、以及被配置为将展开部分联接到固定部分以便可展开的铰接部分。防脱落构件可以与展开部分一体地形
成。
[0012]把手杆可以设置有轴插入孔,壳体主体可以被构造成插入到轴插入孔中,并且可以包括轴,锁定凹槽形成在该轴的远侧端部处,并且防脱落构件可以包括锁定部分,该锁定部分被构造成锁定到锁定凹槽。
[0013]防脱落构件可以包括第一臂部分和第二臂部分,该第一臂部分包括位于其远侧端部处的锁定部分,并且该第二臂部分将第一臂部分和展开部分彼此连接。
[0014]第一臂部分可以具有柔性。
[0015]可以提供一种被配置为在把手杆和车门锁定装置之间传递力的线缆,并且当展开部分与固定部分接合时,线缆可以夹置在固定部分和展开部分之间。
[0016]把手壳体可以是一体模制产品,其中壳体主体、联接部分和防脱落构件经由设置在铰接部分上的连接件一体模制,并且连接件可以被配置为当展开部分绕铰接部分旋转时断裂。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的前视图。
[0018]图2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0019]图3是示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0020]图4是示出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21]图5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平面视图。
[0022]图6是沿着图1的线6

6截取的剖视图。
[0023]图7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中的防脱落构件移位到最终组装位置之前的防脱落构件的展开状态的前视图。
[0024]图8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0025]图9是示出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透视图。
[0026]图10是示出了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侧视图。
[0027]图11是示出图7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在下文中,将根据优选实施例描述本公开。应当注意,本公开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情况下进行适当改变。另外,尽管在下文的实施例中省略了部分配置的一些图示和描述,但是在不与下文描述的内容发生矛盾点的范围内,公知或熟知的技术被适当地应用于省略的技术的详细描述。
[0029]图1是示出从车辆内侧观察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前视图。图2是示出了从车辆内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透视图。图3是示出了从车辆外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透视图。图4是示出了从车辆后侧观察的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侧视图。图5是示出了图1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的平面视图。这些附图中所示的内侧把手装置1是用于从车辆内侧打开车辆的侧门(未示出)的把手装置。内侧把手装置1设置在车门装饰件(未示出)中,并且经由线缆2连接到门锁装置(未示出)。在下文的描述中,指示方向的词语比如“上部”、“下部”、“前部”、“后部”、“内侧”和“外侧”方向对应
于朝向车辆的“上部”、“下部”、“前部”和“后部”,以及在内侧把手装置1附接到车辆的车门装饰件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内侧”和“外侧”的方向。
[0030]内侧把手装置1包括把手壳体10和把手杆50。把手杆50由把手壳体10可旋转地支撑,并且把手壳体10附接到车门装饰件,使得把手杆50从车门装饰件面向车辆内侧。未被操作的把手杆5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把手杆50的旋转轴线平行于车辆上下方向,并且布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把手杆50的前端部更靠近后端部。也就是说,把手杆50由设置在提供有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部的一侧上的抓握部分51夹持,并且绕设置在提供有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的一侧上的支撑部分52旋转。
[0031]把手壳体10包括壳体主体20、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壳体主体20、线缆保持部分30和防脱落构件40被一体模制。壳体主体20附接到车门装饰件。此外,把手杆50可旋转地组装到壳体主体20。
[0032]壳体主体20包括附接到车门装饰件的平板状竖直壁部分21和从竖直壁部分21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杆支撑部分22。杆支撑部分22布置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比竖直壁部分21的前端部更靠近后端部,并且可旋转地支撑把手杆50的支撑部分52。
[0033]杆支撑部分22包括上部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侧把手装置,其包括:把手壳体;以及由所述把手壳体可旋转地支撑的把手杆,其中,所述把手杆相对于所述把手壳体沿着所述把手杆的旋转轴线插入到所述把手壳体中,其中,所述把手壳体包括:壳体主体,所述把手杆插入到所述壳体主体中,以及防脱落构件,其被构造成限制所述把手杆在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方向上的运动,并防止所述把手杆从所述壳体主体脱落,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联接到所述壳体主体,并且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被构造成能够在组装位置和展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组装位置,所述把手杆被防止从所述壳体主体脱落,在所述展开位置,所述防脱落构件从所述组装位置展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把手壳体还包括联接所述壳体主体和所述防脱落构件的联接部分,其中,所述联接部分包括:固定部分,其与所述壳体主体一体地形成,展开部分,其被配置为与所述固定部分接合,以及铰接部分,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展开部分联接到所述固定部分以便是可展开的,并且其中,所述防脱落构件与所述展开部分一体地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侧把手装置,其中,所述把手杆设置有轴插入孔,其中,所述壳体主体被构造成插入到所述轴插入孔中并且包括轴,在所述轴的远侧端部处形成有锁定凹槽,并且其中,所述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冢三男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阿尔发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