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叉装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4598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工程叉装车,包括车架、内设操控机构的驾驶室、前、后驱动车桥、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以及分别装置在车架前、后端部的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平衡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前、后车架,前、后车架之间通过销轴活动铰接在一起;前、后车架之间装设有转向油缸;驾驶室装设于后车架上且大体位于整车的中间位置;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装设于后车架上,发动机通过变矩器传动连接变速箱,变速箱的前、后传动轴通过连轴器对应连接前、后驱动车桥。本叉装车的车架采用铰接在一起的前、后车架,用铰接转向替换叉装车的后轮转向,利用两根低成本普通驱动桥即可实现四轮驱动,增强了叉装车在恶劣作业环境下的越野性能,更适应于在野外的装卸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具体是一种主要适用于工作环境恶劣的场所装卸 物料的工程叉装车
技术介绍
目前,传统工程叉装车是采用两轮驱动机构和门架提升机构,但受其性 能的影响,在^各面不平、坡度较大、砂石路面、泥泞场地等恶劣工作环境中 都给负重行走带来^f艮多不^^,影响装卸的作业效率。其一、当叉装车陷入低 洼地时,传统工程叉装车的两轮驱动机构在驱动轮打滑的情况下将难于摆脱困境,导致作业无法正常进行;其二、传统工程叉装车离地高度低,在不良 路面将无法通过;其三、传统工程叉装车采用窄基轮胎,压力大,轮胎硬, 在泥泞路面容易下陷、打滑而无法行走。故此,市场期待一种使用范围广、 工作灵活、性能可靠,性价比合理的工程叉装车问世,以满足野外恶劣工作 环境正常作业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针对现有叉装车性能在野外作业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 性能可靠、性价比高的工程叉装车,适合恶劣环境下作业的理想设备。 本专利技术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工程叉装车,包括装置有轮胎的车架、内设操控机构的驾驶室、前、 后驱动车桥、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以及分别装置在车架前、后端部的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平衡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前、后布置的前、 后车架,前、后车架之间通过销轴活动铰接在一起;前、后车架之间对称装 设有可推动前车架相对于后车架产生转动度的两转向油缸;驾驶室^^设于后 车架上且大体位于整车的中间位置;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装设于后车架 上,发动机通过变矩器传动连接变速箱,变速箱的前、后传动轴通过连轴器 对应连接前、后驱动车桥。进一步,上述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包括门架以及滑动装置门架上的内门 架、固定在内门架下端部的货叉架;所述门架的下端活动铰接在前车架上、 中上部的两侧与前车架之间对称铰接有倾翻油缸。上述工程叉装车的工作原理是行走时,发动机通过其动力输出轴、变 速箱将扭矩分别传递给前、后传动轴,前、后传动轴分别将扭矩传递给前、 后驱动桥,实现了低成本的四轮驱动机构取代现有叉装车的前轮驱动机构, 增强了装载车在恶劣作业环境下的越野性能。前、后车架之间采用铰接方式 (非刚性)连接,即采用铰接销将前、后车架连接在一起,转向时,两个转 向油缸的推动前车架连同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相对于后车架左右转动一定的角度,实现转向。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在两倾翻油缸的推动下,将力传 递给门架从而实现整个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的前倾后倾;起升油缸推动内门 架和货叉架的上下运动。该工程叉装车,主要是一、采用铰接车架取代叉装车的固定式车架,用 铰接转向替换叉装车的后轮转向,这样就可以用两根低成本普通驱动桥实现 四轮驱动,而不必用成本高的转向驱动桥来实现四轮驱动。二、用宽基低压大轮胎替换窄基高压小轮胎,降低充气压力,增加受压面积,减少下陷程度, 提高离地高度,增加越野性能。三、由于采用了铰接车架,使车架空间能够加大,更易于布置驾驶室,所以门架的活动角度更大,可以达到后倾45度 和前倾45度的水平,比叉装车的前倾6度和后倾12度要大的多,提高了叉 装车的野外适用性能和叉装效率。该设备包括内设操控机构的驾驶室、车架、 驱动桥、发动机、与发动机传动连接的变速箱,车架包括通过铰接销活动连 接的前、后车架,前、后车架之间装设两转向油缸;发动机、变速箱、驾驶 室装设于后车架上。前车架加设铰接孔,用于与门架4交接。上述工程叉装车的工作原理是行走时,发动机通过其动力输出轴、变 速箱将扭矩分别传递给前、后传动轴,前、后传动轴分别将扭矩传递给前、增强了装载车在恶劣作业环境下的越野性能。前、后车架之间采用铰接方式(非刚性)连接,即采用铰接销将前、后车架连接在一起,转向时,两个转 向油缸的推动前车架连同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相对于后车架左右转动一定的角度,实现转向。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在两倾翻油缸的推动下,将力传 递给门架从而实现门架的前倾后倾;起升油缸推动内门架和货叉架的上下运动,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强了装载车在恶劣作业环境下的越野性能。2.采用铰接车架取代叉装车的固定式整体车架,用铰接转向替换叉装车 的后轮转向,这样就可以用两根低成本普通驱动桥实现四轮驱动,而不必用 成本高的转向驱动桥来实现四轮驱动,所以该专利技术有比较高的性价比。3. 用宽基低压大轮胎替换窄基高压小轮胎,降低了充气压力,增加了受 压面积,减少了下陷程度,提高了最小离地间隙,增加了越野性能。4. 由于采用了铰接转向,具有良好的野外作业性能,可以做为用户复杂 路况和野外的装卸作业的最优选择。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 步详细说明。 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 一种工程叉装车,包括铰接在一起的前、后车架l、 2、内设 操控机构4的驾驶室3、分别装设于前、后车架的前、后驱动车桥5、 6、前、 后轮胎7a、 ?b以及发动机8、变矩器9、变速箱10、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 11。驾驶室3装设于后车架2上且大体位于整车的中间位置,操作人员通过 操控机构4实现整车的操作控制;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11装设于前车架1 的前端部;发动机8、变矩器9、变速箱10装设于后车架.2上,后车架2尾 部装配有平衡重块2a,以满足整体平衡及稳定性要求。前、后车架l、 2通过铰接销la活动连接在一起,前、后车架l、 2之 间装设两转向油缸12 (图中至示出一个)。前、后车架l、 2之间釆用铰接 方式(非刚性)连接,即采用铰接销la铰接在一起;转向时,通过转向油 缸12推动前车架1相对于后车架2左右转动一定的角度,实现转向。发动 机8通过变矩器9传动连接变速箱10,变速箱10的前、后传动轴10a、 10b 通过连轴器对应连接前、后驱动车桥5、 6。发动机8通过变矩器9、变速箱 IO将扭矩同时传递给前、后传动轴10a、 10b,前、后传动轴10a、 10b分别将扭矩传递给前、后驱动车桥5、 6,实现四轮驱动机构取代现有叉装车的后 轮驱动机构,增强了装载车在恶劣作业环境下的越野性能,更适应于在矿山 荒料场的装卸作业。叉装车门架工作^L构11采用标准叉装车门架提升结构或类似设计结构,包括门架lla以及滑动装置门架上的内门架llb、固定在内门架lib下端部 的货叉架llc。门架lla的下端通过铰接销轴13活动4交^接在前车架1上、中 上部的两侧与前车架1之间对称铰接有倾翻油缸11 d 。两倾翻油缸11 d的两 端分别通过4吏接销轴14、 15与前车架1、门架lla4史接在一起。门架lla 下端与前车架l通过铰接销轴13连接,作用是使整个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 11在两倾翻油缸lld的作用下可绕该铰接点旋转,以实现整个叉装车门架工 作机构11前倾后倾。内门架llb和货叉架llc的上下运动是通过叉装车门 架工作机构11的起升油缸推动来实现的(图中未示出起升油缸)。前、后轮胎7a、 7b均用宽基低压大轮胎,以替换传统的窄基高压小, 降低了充气压力,增加了受压面积,减少了下陷程度,提高了最小离地间隙, 增加了越野性能。 '上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 凡利用此构思对本专利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 的行为。权利要求1. 一种工程叉装车,包括装置有轮胎的车架、内设操控机构的驾驶室、前、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工程叉装车,包括装置有轮胎的车架、内设操控机构的驾驶室、前、后驱动车桥、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以及分别装置在车架前、后端部的叉装车门架工作机构、平衡重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前、后布置的前、后车架,前、后车架之间通过销轴活动铰接在一起;前、后车架之间对称装设有可推动前车架相对于后车架产生转动度的两转向油缸;驾驶室装设于后车架上且大体位于整车的中间位置;发动机、变矩器、变速箱装设于后车架上,发动机通过变矩器传动连接变速箱,变速箱的前、后传动轴通过连轴器对应连接前、后驱动车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自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威盛机械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中国|福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