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风窗下横梁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3310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风窗下横梁和车辆,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用于与风窗玻璃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呈V形布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以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形成能够变形的压溃区,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所述压溃区的容纳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可以满足对行人的保护需求。的保护需求。的保护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风窗下横梁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前风窗下横梁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相关技术中,当行人与车辆的前风窗下横梁发生碰撞时,例如,行人的头部与前风窗下横梁发生碰撞时,行人与前风窗下横梁发生碰撞的区域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无法将碰撞区域的应力有效分散,导致前风窗下横梁对行人的头部损伤较大,具体表现为头部损伤指标(Head Injury Criterion,HIC)超过规定的标准限值,无法满足保护行人的需求,车辆的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前风窗下横梁,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效果。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用于与风窗玻璃连接;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呈V形布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以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形成能够变形的压溃区,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所述压溃区的容纳空间。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倒角为圆角。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圆角的半径为7mm~10mm。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120
°
~130
°<br/>。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小于或等于0.65mm。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的远离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远离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之间的间距为69mm~100mm。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本体还包括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呈V形布置,且所述第三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厚度方向的不同侧;所述前风窗下横梁还包括加强板,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加强板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本体一体成型。
[0014]本技术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车辆。
[0015]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前风窗下横梁。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当行人与前风窗下横梁的压溃区发生碰撞时,通过设置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连接处的倒角,可以有效地实现应力的分散,避免压溃区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并通过压溃区发生朝向容纳空间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实现对行人的保护,从而满足对行人的保护需求。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的使用状态图,同时也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0019]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的另一视角的使用状态图,同时也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
[0021]100、车辆;
[0022]10、前风窗下横梁;
[0023]1、第一板体;11、连接面;
[0024]2、第二板体;
[0025]3、倒角;
[0026]4、压溃区;
[0027]5、容纳空间;
[0028]6、第三板体;
[0029]7、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1]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10包括横梁本体,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用于与风窗玻璃连接。第二板体2与第一板体1连接,第二板体2和第一板体1呈V形布置,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连接处设有倒角3,以便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形成能够变形的压溃区4,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围成用于容纳压溃区4的容纳空间5。
[0032]第二板体2和第一板体1呈V形布置,可以理解为:第二板体2和第一板体1形成的整体的横截面呈V形。其中,第二板体2和第一板体1形成的整体的横截面,是指:第二板体2和第一板体1形成的整体被垂直于前风窗下横梁10长度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面。
[0033]本技术实施例的前风窗下横梁10,当行人与前风窗下横梁10的压溃区4发生碰撞时,通过设置在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连接处的倒角3,可以有效地实现应力的分散,避免压溃区4发生应力集中现象,并通过压溃区4发生朝向容纳空间5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提高对行人的保护,从而满足对行人的保护需求。
[0034]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板体2的背向容纳空间5的表面形成连接面11,连接面11用于与风窗玻璃连接。
[0035]例如,连接面11与风窗玻璃通过结构胶粘接。
[0036]可选地,倒角3为圆角。
[0037]将倒角3设置为圆角与将倒角3设置为斜角相比,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的连接处存在尖角,从而在行人与压溃区4发生碰撞时,可以避免压溃区4划伤行
人,进一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压溃区4的应力分散,进一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效果。
[0038]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倒角3也可以为斜角。
[0039]可选地,圆角的半径为7mm~10mm。
[0040]可以理解的是,圆角的半径越大,则横梁本体的弯曲部分尺寸越大,越不利于横梁本体的加工制造;圆角的半径越小,越不易实现压溃区4的应力分散,对行人的保护效果越差。
[0041]通过将圆角的半径设为7mm~10mm,在方便横梁本体加工制造的同时,即方便前风窗下横梁10加工制造的同时,可以有效保证前风窗下横梁10对行人的保护效果。
[0042]可选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004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夹角越大,在行人与前风窗下横梁10的压溃区4发生碰撞时,行人与第一板体1以及行人与第二板体2之间可能发生接触的面积越大。
[0044]将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夹角设为钝角与将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夹角设为钝角锐角相比,使得当行人与前风窗下横梁10的压溃区4发生碰撞时,行人与压溃区4可以有更大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应力的分散,进一步提高对行人的保护效果。
[004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锐角或直角。
[0046]可选地,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之间的夹角为120
°
~130
°

[0047]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风窗下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本体,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用于与风窗玻璃连接;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一板体呈V形布置,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设有倒角,以便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形成能够变形的压溃区,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围成用于容纳所述压溃区的容纳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风窗下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为圆角。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风窗下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角的半径为7mm~10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风窗下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钝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风窗下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夹角为120
°
~130
°
。6.根据权利要求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海鹏张亚军张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