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5634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包括:驾驶室、走行系统、车架、动力泵站、转向系统和平衡油缸系统,所述驾驶室分别位于所述运输车的前后两端,用于开启和控制整个运输车,使其能双向行驶,所述走行系统由两个相同的反向对称布置的走行部组成,所述车架位于所述走行系统上部,所述动力泵站位于所述运输车中部,所述转向系统包括两个走行部的各自的前车桥、杠杆机构和转向油缸,所述平衡油缸系统位于车架和走行系统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运输车能够双向行驶,无需调头及倒车,且转向容易,在颠簸起伏的路面上行走时,能够保持车架不扭曲,在倾斜路面上行走能够对车架实现调平,保持运输车行驶平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运输设备,具体涉及一种高速铁路轨道板运输的 双向运输车。
技术介绍
在常规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铺设施工中,通常釆用汽车将无砟 轨道板运至待铺轨道板的混凝土箱粱桥下,再由汽车起重机或轨道板 铺装机吊至桥面上进行铺设。轨道板在桥面上的运输往往由汽车等运 输设备进行,最后由轨道板铺装机将轨道板铺装定位。釆用此种方法,有如下缺点1、 在桥面上用汽车进行轨道板的运输,由于桥面上无砟轨道板 底座狭窄,汽车在桥面上只能单向行驶,无法双向行驶;2、 混凝土轨道板运输要求平稳,汽车在道路不平的状况下行驶,颠簸起伏,车架极易倾斜、扭曲,使混凝土轨道板有破裂的危险,不能满足轨道板运输要求;3、 当通过铁路线路的曲线路段时,桥面无砟轨道板底座左右横 向倾斜超高,汽车在此路面上行驶,倾斜严重却不能调平支架,使整 车重心外移,倾翻的可能性很大,安全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一) 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尤其适用在狭窄的 无砟轨道板底座的支承层上,进行轨道板的运输,以克服以上技术的 不足之处。(二) 技术方案一种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包括驾驶室、走行系统、车架、动力泵站、转向系统和平衡油缸系统,所述驾驶室分别位于所述运输车的 前后两端,用于开启和控制整个运输车,使其能双向行驶,所述走行 系统由两个相同的反向对称布置的走行部组成,所述车架位于所述走 行系统上部,所述动力泵站位于所述运输车中部,所述转向系统包括 两个走行部的各自的前车桥、杠杆机构和转向油缸,所述平衡油缸系 统位于车架和走行系统之间。其中,所述走行部包括液压马达及减速机、输入结合齿套、传 动轴、脊骨、前车桥、后车桥、各桥的左半轴及右半轴和车轮。其中,所述前车桥和后车桥的形式为摆动半轴,所述左半轴和右 半轴可相对整轴中心上下偏转,以保证脊骨不动,使车架不因车轮上 下起伏而产生扭曲。其中,所述车架包括承载梁和位于其下部的安装梁,两者之间为衍架结构。其中,所述安装梁包括下内横梁、下纵梁、下加强板、吊梁、 下内端梁和座梁,所述车架通过平衡油缸系统和座梁安装在所述走行 部的脊骨上。其中,所述动力泵站为所述运输车的动力装置,安装在所述车架 的吊梁和下内端梁上,通过液压油管连接到走行系统两端部的液压马 达和减速机,驱动力由所述走行系统两端部的液压马达和减速机输 出,经过所述输入接合齿套、传动轴、前车桥和后车桥的左半轴和右 半轴,最后传至车轮。其中,所述的转向系统包括两个走行部各自的前车桥,杠杆机 构和转向油缸,所述转向油缸分别安装在走行部的脊骨上,并与安装 在前车桥的杠杆机构连接,所述前车桥分别通过转向油缸带动杠杆 机构,前车桥的车轮偏转方向与另一个反方向布置的前车桥的车轮可 相向偏转,使所述运输车实现曲线运行。其中,所述平衡油缸系统包括八个平衡油缸及其形成的由三个回路构成的液压系统,所述后面的走行部的四个平衡油缸成为 一个回 路,前面的走行部的左边两个平衡油缸和右边两个平衡油缸分别构成 两个回路,三个回路形成三点支撑,实现了三点平衡。其中,所述八个平衡油缸分别安装在所述走行部的前车桥和后车 桥的左右半轴与所述车架的承载梁之间。 (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轨道板双向运输车,能在狭窄的无砟轨道底座支承 层上,釆用双向行驶,无需调头及倒车,方便地将轨道板从存放地快 速、安全地运送到铺设地点,并快速返回存放地,具有以下优点和积 极效果1、 所述运输车的特点是双向对称布置车桥,并在车的两端均设有驾驶室,釆用双向行驶,运送轨道板时无需调头及倒车。2、 搡纵两端转向液压助力油缸驱动前后对称布置的转向杠杆机 构实现转向。转向时转向系统的两对车轮在转向油缸的驱动下作相向 运动,从而可以获得平稳、小回转半径的转向性能和效果。3、 动力泵站位于整车的中部,车架的吊梁和下内端梁上,牵引 力通过前后两车桥端部的液压马达传递给减速机驱动传动轴,实现整 车传动。4、 釆用摆动半轴车桥,以保证脊骨不动,使车架不因车轮上下 起伏而产生扭曲。5、 各车桥的每个半轴壳上安装一个平衡油缸,构成由三个液压 回路组成的液压平衡系统,通过缓冲平衡油缸,可对运输车承载平面 高度进行控制,保持运输车承载平台在三点支撑下工作,并可实现整 车调平。6、 运输车驱动控制,釆用发动机与驱动泵同时控制,经过PLC 计算机调节,控制相向对称的传动系统,以获得与发动机的良好匹配。附图说明6图l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轨道板双向运输车负载状态下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轨道板双向运输车的主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运输车的走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轨道板双向运输车的转向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在起伏路面行走时半轴车桥 不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轨道板双向运输车,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说明如下。如图l、图2和图4所示,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包 括驾驶室1和2、走行系统、车架4、动力泵站5、转向系统和平衡油 缸系统,其中驾驶室1和2分别位于运输车的前后两端,于开启和控制 整个运输车,使其能双向行驶,无需调头及倒车即可运送轨道板,走 行系统由两个相同的反向对称布置的走行部8和9组成,车架4位于走 行系统上部,动力泵站5位于运输车中部,转向系统包括走行部8和9 的前车桥31和34、杠杆机构37和38与转向油缸35和36,平衡油缸系统 位于车架4和走行系统之间。如图l、图2所示,驾驶室1和2的控制台和操纵机构给出运输车所 有的指令。前后驾驶室内布局相同,功能相同,并有液压联动和机械 互锁功能,在运输车运行时,非工作驾驶室不能控制设备运作。如图2、图3、图4所示,其中走行部8和9包括液压马达及 减速机42、输入结合齿套43、传动轴25、脊骨26和27、前车桥31 和34、后车桥32和33、各桥的左半轴40及右半轴41和车轮39。如图4、图5所示,前车桥31、 34和后车桥32、 33的形式为摆 动半轴,左半轴40和右半轴41可相对整轴中心上下偏转,以保证脊 骨26和27不动,使车架不因车轮上下起伏而产生扭曲。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车架4包括承载梁19和位于其下 部的安装梁18,两者之间为衍架结构,以保持车架4的稳定性。安装梁18包括下内横梁22、下纵梁29、下加强板28、吊梁21、下 内端梁22和座梁20,车架4通过平衡油缸系统和座梁20安装在走 行部8和9的脊骨26和27上。如图l、图2和图4所示,动力泵站5为运输车的动力装置,安 装在车架4的吊梁21和下内端梁22上,通过液压油管连接到走行系 统两端部的液压马达和减速机42,驱动力由液压马达和减速机42输 出,经过输入接合齿套43、传动轴25、前车桥31、 34和后车桥32、 33的左半轴40和右半轴41,最后传至车轮39。运输车的八个车轮 39均为驱动轮,传动系中各差速器可保证前后桥四个车轮同步及在 曲线上的所需速差。如图4所示,转向系统包括走行部8和9各自的前车桥31和 34、杠杆机构37和38、转向油缸35和36,转向油缸35和36分别 安装在走行部8和9的脊骨26和27上,并与安装在前车桥31和34 的杠杆机构37和38连接,前车桥31和34分别通过转向油缸35和36 带动杠杆机构37和38,前车桥31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轨道板双向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驾驶室(1、2)、走行系统、车架(4)、动力泵站(5)、转向系统和平衡油缸系统,所述驾驶室(1、2)分别位于所述运输车的前后两端,用于开启和控制整个运输车,使其能双向行驶,所述走行系统由两个相同的反向对称布置的走行部(8、9)组成,所述车架(4)位于所述走行系统上部,所述动力泵站(5)位于所述运输车中部,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走行部(8、9)的前车桥(31、34)、杠杆机构(37、38)和转向油缸(35、36),所述平衡油缸系统位于车架(4)和走行系统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亚滨邓红军朱培刚张福德吴刚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万桥兴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