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765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所述冷却板包括板体和导流部件,板体上具有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板体内具有进液流道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进液流道与进液口连通,多个冷却流道在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冷却流道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连通,多个冷却流道的出口与多个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设在板体内,且导流部件位于多个冷却流道与进液流道的交汇处,导流部件与进液流道之间具有进液间隙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冷却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冷却板,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性和安全性。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板、电池包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冷却板、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冷媒直冷系统是在液冷系统的基础上对整车热管理系统进行高度集成,将电池热管理系统与空调系统耦合于电动汽车热泵系统,动力电池通过直冷板直接与制冷剂进行换热,直冷板等同于空调系统中的蒸发器。相关技术中的冷媒直冷系统在传热过程中,由于压降的存在,冷板内部制冷剂温度将沿流程逐渐下降,这一过程将导致电池温度变化剧烈且温度一致性较差,对电池的可靠性、寿命和性能将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冷却板,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004]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池包。
[0005]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具有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板体内具有进液流道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在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设在所述板体内,且所述导流部件位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进液流道的交汇处,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进液流道之间具有进液间隙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所述冷却流道。r/>[0007]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通过在板体内设置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可以使冷却介质均匀的流淌在板体内,并且通过设置导流部件,尽可能保证进入每个冷却流道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保持均匀,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多个并联的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子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子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邻近所述出液口处,所述冷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液间隙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流部件为导流柱,所述导流柱设在所述进液流道内,且所
述导流柱的外周面与所述进液流道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多个所述进液间隙,多个所述进液间隙的流通截面积相同,且多个所述进液间隙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一一对应连通。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流道的深度为H,且1mm≤H≤3mm,和/或,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为B,且8mm≤B≤15mm,和/或,所述冷却流道的壁厚为T,且0.8mm≤T≤1.5mm。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板体的横截面上,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由上向下逐渐减小。
[0015]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池包,包括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冷却板。
[0016]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池包。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且包括盖板。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且不包括盖板。
[0019]图3是图2中所示冷却板的俯视图。
[0020]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流道局部放大图。
[002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液流道与冷却流道交汇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进液口与出液口分布示意图。
[0023]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流道示意图。
[0024]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流道的截面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板体1,进液口11,出液口12,进液流道13,冷却流道14,子流道141,
[0027]导流部件2,进液间隙21,
[0028]盖板3,进液嘴4,出液嘴5。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0]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包括板体1和导流部件2,板体1上具有进液口11和多个出液口12,板体1内具有进液流道13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14,进液流道13与进液口11连通,多个冷却流道14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如图2所示的左右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冷却流道14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13连通,多个冷却流道14的出口与多个出液口12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2设在板体1内,且导流部件2位于多个冷却流道14与进液流道13的交汇处,导流部件2与进液流道13之间具有进液间隙21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冷却流道。
[0031]具体地,如图2和4所示,进液口11的进口与冷却源连通,进液流道13的进口与进液口11的出口连通,进液流道13的出口分别与多个冷却流道14的进口连通,多个冷却流道14的出口分别多个出液口12对应连通。例如,出液口1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出液口12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冷却流道14具有三个,三个并联的冷却流道14的一个冷却流道14位于板体1的中央,另外两个冷却流道14以板体1的左右中心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布置,三
个冷却流道14的出口分别与四个出液口12连通。
[0032]导流部件2设在进液流道13内,导流部件2的外壁面与进液流道13的内壁面形成进液间隙21,进液间隙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进液间隙21分别与多个冷却流道14连通,多个进液间隙21的流通截面相同以使进入每个冷却流道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保持均匀。
[0033]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板,通过在板体1内设置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14,可以使冷却介质均匀的流淌在板体1内,并且通过设置导流部件2,尽可能保证进入每个冷却流道14的冷却介质的流量保持均匀,可以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保证冷却板寿命和性能,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0034]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冷却流道14包括多个并联的子流道141,多个子流道141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子流道141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13连通,子流道141的出口分别与出液口12连通。
[0035]具体地,如图2所示,三个冷却流道14均包括八个子流道141,共组成二十四个子流道141,二十四个子流道141在左右方向上均匀间隔布置,子流道141的进口分别与进液流道13连通,子流道141的出口分别与出液口12连通。通过设置多个子流道141,可以将冷却介质均匀的流通在板体1内,从而提高冷却板的均温性,还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具有进液口和多个出液口,所述板体内具有进液流道和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所述进液流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在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多个所述冷却流道的出口与多个所述出液口一一对应连通;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设在所述板体内,且所述导流部件位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与所述进液流道的交汇处,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进液流道之间具有进液间隙以使冷却介质进入多个所述冷却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冷却流道包括多个并联的子流道,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布置,且多个所述子流道的进口分别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所述子流道的出口分别与所述出液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子流道在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板,其特征在于,在邻近所述出液口处,所述冷却流道的流通截面积在所述冷却介质流通的方向上逐渐增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晓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