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36919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用于具有两套独立燃烧系统的发动机,包括:左脱附管路、右脱附管路、低负荷三通和高负荷三通;所述发动机包括左增压器、左进气歧管、右增压器和右进气歧管;所述左脱附管路分别与左增压器、左进气歧管、低负荷三通、高负荷三通连接;所述右脱附管路分别与右增压器、右进气歧管、低负荷三通、高负荷三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集成化、轻量化、占空间小等优点;降低了管路布置难度,减少整车重量,提高了管路设计美观度。观度。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排气净化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车辆的脱附系统为单一的脱附管路结构,即燃油蒸汽从碳罐通过电磁阀进入机舱后分两路,其中一路直接进入进气歧管,另一路通过文氏阀的文丘里效应进入进气连接弯管,不适用于具有两套独立燃烧系统的发动机。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用于具有两套独立燃烧系统的发动机,包括:左脱附管路、右脱附管路、低负荷三通和高负荷三通;所述发动机包括左增压器、左进气歧管、右增压器和右进气歧管;所述左脱附管路分别与左增压器、左进气歧管、低负荷三通、高负荷三通连接;所述右脱附管路分别与右增压器、右进气歧管、低负荷三通、高负荷三通连接。
[0005]进一步地,所述左脱附管路包括左文氏阀,所述左文氏阀包括左阀出气口、左阀第一进气口和左阀第二进气口;所述右脱附管路包括右文氏阀,所述右文氏阀包括右阀出气口、右阀第一进气口和右阀第二进气口;所述高负荷三通,包括第二左出气口、第二右出气口;所述左增压器包括左前端进气口,所述左增压器的后端与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左增压器的后端设置有左后端出气口,所述左阀出气口与所述左前端进气口连通,所述左阀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左后端出气口连通;所述右增压器包括右前端进气口,所述右增压器的后端与所述右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右增压器的后端设置有右后端出气口,所述右阀出气口与所述右前端进气口连通,所述右阀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右后端出气口连通。
[0006]进一步地,所述低负荷三通包括第一左出气口、第一右出气口;所述第一左出气口与所述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第一右出气口与所述右进气歧管连通。
[0007]进一步地,还包括双单向阀,所述双单向阀包括低负荷出气口和高负荷出气口;所述低负荷三通还包括低负荷进气口;所述高负荷三通还包括高负荷进气口;当发动机处于低负荷工况时,所述低负荷出气口和所述低负荷进气口连通;当发动机处于高负荷工况时,所述高负荷出气口与所述高负荷进气口连通。
[0008]进一步地,还包括碳罐和碳罐电磁阀,所述碳罐与所述碳罐电磁阀连通,所述碳罐电磁阀与所述双单向阀连通,所述碳罐用于吸附燃油蒸汽,当发动机500启动时碳罐电磁阀开启,燃油蒸汽沿着碳罐电磁阀、双单向阀流向低负荷三通或高负荷三通,并通过低负荷三通或高负荷三通将吸附的燃油蒸汽送入增压器的前端或进气歧管。
[0009]进一步地,还包括左歧管单向阀和右歧管单向阀,所述第一左出气口与左歧管单
向阀连通,所述左歧管单向阀与所述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所述右歧管单向阀连通,所述右歧管单向阀与所述右进气歧管连通。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左中冷器和右中冷器,所述左中冷器分别与左增压器和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右中冷器分别与右增压器和右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左后端出气口设置于左中冷器和左进气歧管之间,所述右后端出气口设置于右中冷器和右进气歧管之间。
[0011]进一步地,还包括左节流阀体和右节流阀体,所述左节流阀体分别与左中冷器和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右节流阀体分别与右中冷器和右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左后端出气口设置于左中冷器和左节流阀体之间,所述右后端出气口设置于右中冷器和右节流阀体之间。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左空滤和右空滤,所述左空滤与左增压器的前端连通,所述右空滤与所述右增压器连通,所述左前端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左空滤与左增压器之间,所述右前端进气口设置于所述右空滤与右增压器之间。
[0013]进一步地,所述左阀出气口和左前端进气口之间设置有左一管路,所述右阀出气口和右前端进气口之间设置以后右一管路,所述左一管路和右一管路的长度均不超过25.4mm;所述第一左出气口和左进气歧管之间设置有左二管路,所述第一右出气口和右进气歧管之间设置有右二管路,所述左二管路和右二管路在其相应的布置空间内按最短路径设置。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具有集成化、轻量化、占空间小等优点;降低了管路布置难度,减少整车重量,提高了管路设计美观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结构原理连接框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左脱附管路和右脱附管路结构连接示意图;
[0017]图中:100、左脱附管路;200、右脱附管路;300、低负荷三通;400、高负荷三通;500、发动机;600、双单向阀;700、碳罐;800、碳罐电磁阀;110、左文氏阀;210、右文氏阀;310、第一左出气口;320、第一右出气口;330、低负荷进气口;410、第二左出气口;420、第二右出气口;430、高负荷进气口;610、低负荷出气口;620、高负荷出气口;111、左阀出气口;112、左阀第一进气口;113、左阀第二进气口;211、右阀出气口;212、右阀第一进气口;213、右阀第二进气口;311、左二管路;321、右二管路;511、左增压器;512、左进气歧管;513、左中冷器;514、左节流阀体;515、左空滤;521、右增压器;522、右进气歧管;523、右中冷器;524、右节流阀体;525、右空滤;1111、左一管路;2111、右一管路;5111、左前端进气口;5112、左后端出气口;5121、左歧管单向阀;5211、右前端进气口;5212、右后端出气口;5221、右歧管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

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1]请参阅说明书附图1和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用于具有两套独立燃烧系统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脱附管路、右脱附管路、低负荷三通和高负荷三通;所述发动机包括左增压器、左进气歧管、右增压器和右进气歧管;所述左脱附管路分别与左增压器、左进气歧管、低负荷三通、高负荷三通连接;所述右脱附管路分别与右增压器、右进气歧管、低负荷三通、高负荷三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脱附管路包括左文氏阀,所述左文氏阀包括左阀出气口、左阀第一进气口和左阀第二进气口;所述右脱附管路包括右文氏阀,所述右文氏阀包括右阀出气口、右阀第一进气口和右阀第二进气口;所述高负荷三通,包括第二左出气口、第二右出气口;所述左增压器包括左前端进气口,所述左增压器的后端与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左增压器的后端设置有左后端出气口,所述左阀出气口与所述左前端进气口连通,所述左阀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左后端出气口连通;所述右增压器包括右前端进气口,所述右增压器的后端与所述右进气歧管连通,所述右增压器的后端设置有右后端出气口,所述右阀出气口与所述右前端进气口连通,所述右阀第二进气口与所述右后端出气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负荷三通包括第一左出气口、第一右出气口;所述第一左出气口与所述左进气歧管连通,所述第一右出气口与所述右进气歧管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单向阀,所述双单向阀包括低负荷出气口和高负荷出气口;所述低负荷三通还包括低负荷进气口;所述高负荷三通还包括高负荷进气口;当发动机处于低负荷工况时,所述低负荷出气口和所述低负荷进气口连通;当发动机处于高负荷工况时,所述高负荷出气口与所述高负荷进气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机舱内燃油脱附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碳罐和碳罐电磁阀,所述碳罐与所述碳罐电磁阀连通,所述碳罐电磁阀与所述双单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虎郭晓强杨旭光纪英邢军宝王雨晴张益智李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