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延模具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329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拉延模具及其控制方法,该拉延模具通过在下模座延伸出的凸模中嵌设可滑动的托料组件,具体的,当顶杆推动压边圈朝上模座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压边圈靠近上模座的一端凸出于凸模,又因为板料放到压边圈上,板料在重力作用下周圈贴靠压边圈,而顶杆顶起时压边圈高于凸模,板料的中间部分有下凹趋势,此时通过托料组件始终将中间板料托起,另外,由于中间板料始终被托住,那么,压边圈高度不需要降低,使得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充分塑性变形,最终可以有效解决板料内凹和刚性不足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拉延模具及其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拉延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拉延模具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覆盖件是指覆盖发动机、底盘,构成驾驶室、车身的金属薄板制成的空间形状的表面或内部零件。按功能和部位可分为外部覆盖件、内部覆盖件和骨架覆盖件三类。它们在工艺设计、模具加工、设备选择及质量控制(尺寸公差、形状精度、零件刚度、表面质量)等方面都具有与一般冲压零件不同的特点。
[0003]其中,对于较大的汽车外覆盖件来说,在自动化生产线生产过程中,需通过拉延模具将料板冲压出预设形状,但往往会出现符型不良的现象,导致产品外观面出现凹陷、刚性差等质量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案有:1、通过人工进行产线跟踪,并根据现场生产状态,调整端识器、吸盘,让板料自由变形以符型,但此方案耗时耗力,且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板料符型问题;2、在模具设计时,在相对于板料的前后侧定位增加托块,以将板料前后侧托起,同时,为防止板料中间凹陷,需要降低压边圈高度,使凸模顶起板料中间,由于压边圈高度的降低,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塑性变形不充分,会导致零件刚性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延模具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料板符型不稳定,从而导致产品凹陷和刚性不足的问题。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上模座、与所述上模座匹配的下模座、由所述下模座朝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凸模、以及设于所述凸模两侧,且与所述凸模活动连接的压边圈,所述拉延模具还包括嵌设于所述凸模内,且与所述凸模滑动连接的托料组件,其中,当所述顶杆推动所述压边圈朝所述上模座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压边圈靠近所述上模座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凸模,所述托料组件用于在顶杆的作用下,将板料的中间部位进行托起。
[0006]进一步的,所述凸模包括若干支撑部和由所述支撑部向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成型部,其中,各所述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托料组件,所述成型部用于当所述上模座作用于所述板料时,与所述板料完全接触,以对所述板料塑形。
[0007]进一步的,所述托料组件包括托料底座、由所述托料底座朝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符型刀块、由所述托料底座朝远离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第一垫块、以及固设于所述托料底座靠近所述支撑部一侧的第一导板,其中,所述符型刀块穿设于所述成型部。
[0008]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板的位置朝远离所述托料底座的方向凹陷出第一滑动部,用于限制所述托料组件的移动。
[0009]进一步的,所述压边圈包括压边圈底座、由所述压边圈底座朝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压料台、由所述压边圈底座朝远离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第二垫块、以及由所述
压边圈底座朝远离所述支撑部方向凹陷出的第二滑动部,其中,所述压边圈穿设于所述下模座中,所述压边圈底座设置有抵靠部,用于与所述下模座抵靠,以限制所述压边圈的运动。
[0010]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部对应于所述第二滑动部的位置固设有适配的第二导板,用于所述压边圈在所述支撑部上滑动。
[0011]进一步的,当所述顶杆同时作用于所述第一垫块和所述第二垫块,且推动所述托料组件和所述压边圈共同朝所述上模座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符型刀块与所述压料台靠近所述上模座的一侧处于同一水平面。
[0012]进一步的,所述成型部靠近所述压边圈设置有弯曲子部,所述弯曲子部具有弧度,用于将所述板料弯折成指定形状。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对上述的拉延模具进行控制的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0014]控制压边圈和托料组件在顶杆的推动下,移动至投料位置;
[0015]将板料放置在所述压边圈和所述托料组件上,并控制上模座朝下模座方向移动,直至所述上模座与所述板料抵靠;
[0016]控制所述上模座继续朝所述下模座方向移动,同时,控制所述托料组件和所述压边圈伴随所述上模座同步朝下模座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以完成所述板料的成型。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下模座延伸出的凸模中嵌设可滑动的托料组件,具体的,当顶杆推动压边圈朝上模座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压边圈靠近上模座的一端凸出于凸模,又因为板料放到压边圈上,板料在重力作用下周圈贴靠压边圈,而顶杆顶起时压边圈高于凸模,板料的中间部分有下凹趋势,此时通过托料组件始终将中间板料托起,另外,由于中间板料始终被托住,那么,压边圈高度不需要降低,使得板料在成形过程中充分塑性变形,最终可以有效解决板料内凹和刚性不足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拉延模具处于投料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拉延模具处于冲压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中的拉延模具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002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2]上模座 1 第二垫块 53 限位柱 12 第二导板 312 支撑部 31 第二滑动部 54 成型部 32 下模座 2 托料底座 41 抵靠部 55 符型刀块 42 限位部 21 第一垫块 43 弯曲子部 321 第一滑动部 311 凸模 3 第一导板 44
ꢀꢀꢀ
压边圈底座 51
ꢀꢀꢀ
压料台 52
ꢀꢀꢀ
[0023]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实施例一
[0028]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拉延模具处于投料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中的拉延模具处于冲压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包括上模座1、与上模座1匹配的下模座2、由下模座2朝上模座1方向延伸出的凸模3、以及设于凸模3两侧,且与凸模3活动连接的压边圈,其中,该拉延模具还包括嵌设于凸模3内,且与凸模3滑动连接的托料组件,该托料组件用于在顶杆的作用下,将板料的中间部位进行托起。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延模具,包括上模座、与所述上模座匹配的下模座、由所述下模座朝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凸模、以及设于所述凸模两侧,且与所述凸模活动连接的压边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嵌设于所述凸模内,且与所述凸模滑动连接的托料组件,其中,当所述顶杆推动所述压边圈朝所述上模座方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压边圈靠近所述上模座的一端凸出于所述凸模,所述托料组件用于在顶杆的作用下,将板料的中间部位进行托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包括若干支撑部和由所述支撑部向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成型部,其中,各所述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放置所述托料组件,所述成型部用于当所述上模座作用于所述板料时,与所述板料完全接触,以对所述板料塑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料组件包括托料底座、由所述托料底座朝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符型刀块、由所述托料底座朝远离所述上模座方向延伸出的第一垫块、以及固设于所述托料底座靠近所述支撑部一侧的第一导板,其中,所述符型刀块穿设于所述成型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对应于所述第一导板的位置朝远离所述托料底座的方向凹陷出第一滑动部,用于限制所述托料组件的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包括压边圈底座、由所述压边圈底座朝所述上模座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文李海全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