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舱通风装置、前舱总成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4154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1: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舱通风装置、前舱总成和车辆,前舱通风装置包括:前舱通风主体,前舱通风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设置于进风口的后上方,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风风道,第二出风口和进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二通风风道,第一通风风道和第二通风风道的横截面积均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通风风道和第二通风风道的横截面积均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可以使前舱通风装置的风速逐渐降低,增加空气与前舱总成的接触时间,带走前舱总成中更多的热量,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前舱总成的散热效果。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前舱总成的散热效果。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前舱总成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舱通风装置、前舱总成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前舱通风装置、前舱总成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生活的进步,人们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的发展更加迅速,汽车也进入更加多元化的阶段,汽车前舱驱动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汽车前舱通常会配置驱动冷却系统进行散热,汽车外部的风通过前进气格栅进入后,由风扇导出再进入前舱,进入前舱的气流将驱动产生的热量带走并且从前舱中流出,以此实现驱动冷却系统散热。
[0003]在现有技术中,汽车前舱内布置的零件较多,并且管路走向复杂,当风从前进气格栅进入并且由风扇导出进入前舱后,气流不易从前舱内导出,这样会影响驱动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前舱通风装置,该前舱通风装置可以提升散热效果。
[0005]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前舱总成。
[0006]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通风装置,包括:前舱通风主体,所述前舱通风主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所述进风口后上方,所述出风口包括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连通有第二通风风道,所述第一通风风道和所述第二通风风道的横截面积均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
[0008]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通风风道和第二通风风道的横截面积均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可以使前舱通风装置的风速逐渐降低,增加空气与前舱总成的接触时间,带走前舱总成中更多的热量,从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前舱总成的散热效果。
[000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端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另一端相对水平面朝向出风方向弯折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另一端相对水平面朝向出风方向弯折延伸设置。
[00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风挡板,所述第二出风口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风挡板,所述第一导风挡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挡板之间的距离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
[00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侧在出风方向上的距离逐渐增大。
[00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出风口中设置有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出风口中设置有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连接座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两侧相连,所述连接座在与所述第一导风板一端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凸起,所述连接座在与所述第二导风板一端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在出风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在出风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风板和多个所述第二导风板一一对应。
[00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上方,所述前舱通风主体在对应所述进风口底部的位置设置有排水槽。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舱通风主体在对应所述排水槽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挡水板。
[0016]根据本技术的前舱总成,包括上述的前舱通风装置。
[0017]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舱总成。
[0018]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9]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0]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0021]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通风装置的剖视图;
[0022]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通风装置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00、前舱通风装置;
[0025]10、前舱通风主体;11、进风口;111、第一通风风道;112、第二通风风道;113、第一风道段;114、第二风道段;115、第三风道段;12、出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211、第一导风板;122、第二出风口;1221、第二导风板;13、第一导风挡板;14、第二导风挡板;15、连接座;151、第一加强凸起;152、第二加强凸起;16、排水槽;17、挡水板;18、漏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27]下图参考图1

图3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通风装置100,本技术中的前舱通风装置100应用于前舱总成,设置有前舱通风装置100的前舱总成应用于车辆。
[0028]结合图1

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舱通风装置100可以主要包括:前舱通风主体10,其中,前舱通风主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可以使前舱通风主体10外部的风进入前舱通风主体10中,出风口12可以使前舱通风主体10中经过换热的风从前舱通风主体10中流出,如此设置,可以保证风进入前舱通风主体10和从
前舱通风主体10流出时的顺畅性,这样可以使前舱通风主体10中的风流通并且带走前舱总成的热量,进而可以提升车辆的前舱总成的散热效果。
[0029]进一步地,出风口12设置于进风口11后上方,出风口12包括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出风口121和进风口11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风风道111,第二出风口122和进风口11之间连通有第二通风风道112,第一通风风道111和第二通风风道112的横截面积均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具体地,设置出风口12位于进风口11的后上方,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相互连通,这样在风由进风口11进入前舱通风主体10后,可以沿着第一通风风道111和第二通风风道112流向出风口12,风在前舱通风主体10中沿着第一通风风道111和第二通风风道112由进风口11流向出风口12的方向为前舱通风装置100的出风方向,在风沿着第一通风风道111和第二通风风道112流动的过程中可以带走前舱总成中产生的热量,前舱总成中产生的热量最终可以伴随风从出风口12流出,进而可以实现前舱总成的风冷散热作用。
[0030]另外,出风口12包括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通风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舱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舱通风主体(10),所述前舱通风主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所述出风口(12)设置于所述进风口(11)后上方,所述出风口(12)包括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所述第一出风口(121)和所述第二出风口(122)在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121)和所述进风口(11)之间连通有第一通风风道(111),所述第二出风口(122)和所述进风口(11)之间连通有第二通风风道(112),所述第一通风风道(111)和所述第二通风风道(112)的横截面积均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风道(111)和所述第二通风风道(112)均包括第一风道段(113)、第二风道段(114)和第三风道段(115),所述第一风道段(113)和所述第三风道段(115)均水平延伸设置,所述第三风道段(115)位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13)的后上方,所述第二风道段(114)连通在所述第一风道段(113)和所述第三风道段(115)之间,所述第一风道段(113)远离所述第二风道段(114)的一端设置有所述进风口(11),所述第三风道段(115)远离所述第二风道段(114)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出风口(121)或所述第二出风口(12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121)远离所述第二出风口(12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风挡板(13),所述第二出风口(122)远离所述第一出风口(1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风挡板(14),所述第一导风挡板(13)和所述第二导风挡板(14)之间的距离在出风方向上逐渐增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舱通风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庆斌王铁闯牛慧侯继壮张攀王新星程迁文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