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649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包括车架套管,其固定于车辆车架上,包括有内腔体;隔套,其配置于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处并相对所述内腔体周向定位,所述隔套上包括有贯穿圆孔;以及连接单元,其穿设于车辆后叉上,横向限位所述车辆后叉并相对所述车辆后叉周向定位,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与所述贯穿圆孔转动配合的圆轴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隔套与车架套管相互周向定位、连接单元又与车辆后叉相互周向定位,从而在后叉偏转时,只存在连接单元与隔套之间的转动磨损,而隔套在磨损后可更换,且更换方便、更换成本低,从而消除现有连接轴磨损后不可逆的弊端,结构简单,安装、拆卸、维护方便。护方便。护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后叉连接轴
,尤其是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车辆后叉连接轴如图8所示,通常包括通套91、两个衬套92、两个接头93、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对锁螺丝94、固定螺丝95及两个防尘套96,其中,通套91作为车辆车架的一部分,其不可拆卸,两个接头93分别布置于通套91两侧,左右两部分的对锁螺丝94分别穿过对应的接头93后相互连接,两个衬套92则分别套装于对应的对锁螺丝94上,车辆后叉则安装于衬套92上。
[0003]现有的连接轴结构会因后叉的偏转而致使对锁螺丝被带动转动,对锁螺丝的转动会磨损通套内壁,长此以往通套内壁与对锁螺丝之间会产生间隙,造成车辆后叉的松动,且在产生该种情况后无法维修解决,为此申请人予以改进,提出一种新的后叉连接轴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6]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包括
[0007]车架套管,其固定于车辆车架上,包括有内腔体;
[0008]隔套,其配置于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处并相对所述内腔体周向定位,所述隔套上包括有贯穿圆孔;以及
[0009]连接单元,其穿设于车辆后叉上,横向限位所述车辆后叉并相对所述车辆后叉周向定位,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与所述贯穿圆孔转动配合的圆轴单元。
[0010]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车架套管焊接贯穿于所述车辆车架上。
[0011]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内腔体为贯穿孔。
[0012]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壁的截面为非圆体,所述隔套包括有与所述内腔体壁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延伸单元。
[0013]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壁的截面为圆弧形壁与平整壁的组合,所述延伸单元的外壁的截面为与所述内腔体壁相适配的圆弧形壁与平整壁的组合。
[0014]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圆轴单元与所述贯穿圆孔的形状大小相适配,其外表面涂覆有抗磨层。
[0015]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连接单元上包括有凸台,所述车辆后叉包括有供所述圆轴单元穿过的孔以及与所述凸台相适配的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孔相连通;
[0016]所述孔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圆轴单元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0017]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车辆后叉包括一体设计的左后叉和右后叉,所述左后叉与所述右后叉上分别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孔,至少一个所述孔的壁上开设有与其连通的凹槽,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与所述凹槽相适配的凸台,所述圆轴单元与所述孔相适配。
[0018]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圆轴单元为空心内螺纹管,所述圆轴单元穿过所述车架套管后与一螺栓螺纹连接以横向限位所述车辆后叉。
[0019]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所述连接单元为螺杆,所述连接单元穿过所述车架套管后与一螺帽螺纹连接以横向限位所述车辆后叉。
[002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技术隔套与车架套管相互周向定位、连接单元又与车辆后叉相互周向定位,从而在后叉偏转时,只存在连接单元与隔套之间的转动磨损,而隔套在磨损后可更换,且更换方便、更换成本低,从而消除现有连接轴磨损后不可逆的弊端,结构简单,安装、拆卸、维护方便;
[0022]在圆轴单元上涂覆抗磨层后又能够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安装于车辆车架上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分解状态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后叉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连接单元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隔套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车架套管示意图。
[0030]图8为现有的后叉连接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2]参见图1

图7,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包括车架套管1、隔套2及连接单元3,其中车架套管1贯穿固定于车辆车架4上,如焊接固定。
[0033]车架套管1包括有内腔体11,该内腔体11用于隔套2的安装以及用于供连接单元3的进入,当内腔体11为非贯穿孔时,在其内部设定如螺纹头等部件,以通过螺纹头与连接单元3螺纹连接的方式以定位连接单元3,连接单元3被定位后对应的车辆后叉5被横向限位。
[0034]本实施例中,主要对内腔体11为贯穿孔作为主要实施例作相应的说明,车架套管1的两端对应贯穿孔的两个开口。
[0035]本实施例中,车架套管1与隔套2两者相互周向限位,具体的,车架套管1的内腔体壁的截面为非圆体,隔套2包括有与内腔体壁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延伸单元21,因车架套管1相对车辆车架4无法转动,因此,在隔套2安装于车架套管1上后,隔套2亦无法转动。
[0036]对于非圆体,具体的,如图6、图7所示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车架套管1的内腔体壁的截面为圆弧形壁一12与平整壁一13的组合,延伸单元21的外壁的截面为与内腔体壁相适配的圆弧形壁二22与平整壁二23的组合;当然作为其他实施方式,内腔体壁的截面亦可为多边形结构,延伸单元与之对应即可。
[0037]本实施例中,隔套2包括有贯穿圆孔24,与之对应的,连接单元3包括有圆轴单元31,圆轴单元31与贯穿圆孔24相适配,两者为转动配合,进一步的,圆轴单元31与贯穿圆孔
24的形状大小均适配。
[0038]作为本申请中的转动配合部件,为提升耐磨效果,可在圆轴单元31外表面涂覆抗磨层。
[0039]本实施例中,连接单元3穿设于车辆后叉5上,两者相对周向定位,具体的,通过凸台与凹槽的配合方式实现两者的周向定位。
[0040]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连接单元3上包括有凸台32,车辆后叉5包括有供圆轴单元31穿过的孔51以及与凸台32相适配的凹槽52,凹槽52与孔51相连通,孔51的形状大小与圆轴单元31的形状大小相适配。
[0041]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车辆后叉5包括一体设计的左后叉和右后叉,左后叉与右后叉上分别开设有位置相对应的孔51,至少一个孔51的壁上开设有与其连通的凹槽52,连接单元3包括有与凹槽52相适配的凸台32,圆轴单元31与孔51相适配。
[0042]上述实施方式中,凸台32可直接设置于圆轴单元31外端位置处。
[0043]对于贯穿孔式的内腔体11,本实施例中,圆轴单元31需要配合其他部件以使其能够横向定位车辆后叉5。
[0044]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圆轴单元31为空心内螺纹管,圆轴单元31穿过车架套管1后与一螺栓6螺纹连接以横向限位车辆后叉5,如图2所示,当然连接单元3还具有外径大于车辆后叉5的孔51的螺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套管,其固定于车辆车架上,包括有内腔体;隔套,其配置于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处并相对所述内腔体周向定位,所述隔套上包括有贯穿圆孔;以及连接单元,其穿设于车辆后叉上,横向限位所述车辆后叉并相对所述车辆后叉周向定位,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有与所述贯穿圆孔转动配合的圆轴单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套管焊接贯穿于所述车辆车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体为贯穿孔。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壁的截面为非圆体,所述隔套包括有与所述内腔体壁形状大小相适配的延伸单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套管的内腔体壁的截面为圆弧形壁与平整壁的组合,所述延伸单元的外壁的截面为与所述内腔体壁相适配的圆弧形壁与平整壁的组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后叉连接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轴单元与所述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儿李飞纪威威吕华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阿波罗运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