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2320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该自行车包括避震器、前轮、后轮、固定车架及传动组件,后轮包括轮轴,固定车架位于前轮和后轮之间,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固定车架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轮轴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固定车架铰接,第三连杆的第三端与避震器的一端铰接,避震器的另一端与固定车架铰接。该设计能够达到自行车减震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了用户在骑行过程的舒适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行车


[0001]本申请涉及自行车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绿色出行概念的提出,自行车成为了很多用户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何有效减少因路面颠簸而造成用户骑行过程所带来的不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自行车,能够达到自行车减震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了用户在骑行过程的舒适度。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该自行车包括避震器、前轮、后轮、固定车架及传动组件,后轮包括轮轴,固定车架位于前轮和后轮之间,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固定车架铰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轮轴铰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固定车架铰接,第三连杆的第三端与避震器的一端铰接,避震器的另一端与固定车架铰接。
[0005]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自行车,当后轮碰到障碍物与固定车架产生相对震动时,后轮震动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二连杆运动,第二连杆运动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三连杆同时运动,第三连杆运动带动与之连接的避震器运动,达到自行车减震的效果,从而对车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且有效提升了用户在骑行过程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0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7]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自行车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当后轮未碰到障碍物时的自行车的正视示意图;
[0009]图3为图2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当后轮碰到障碍物时的自行车的正视示意图;
[0011]图5为图4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的后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3]附图标记:1、自行车;10、避震器;20、前轮;30、后轮;31、轮轴;32、紧固件;40、固定车架;41、立梁;42、斜梁;421、第二表面;43、横梁;50、传动组件;51、第一连杆;511、第一子杆;5111、第一杆段;5112、第二杆段;5113、插槽;512、第一加强筋;52、第二连杆;521、第二子杆;5211、第一表面;522、第二加强筋;523、轴孔;5231、第一孔段;5232、第二孔段;5233、
缺口;53、第三连杆;531、第三子杆;5311、第三杆段;5312、第四杆段;5313、减重孔;60、第一连接结构;70、第二连接结构;80、第三连接结构;90、座椅;M、第一连线;N、第二连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15]随着绿色出行概念的提出,自行车成为了很多用户的主要交通工具,如何有效减少因路面颠簸而造成用户骑行过程所带来的不适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001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所示,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自行车1,能够达到自行车1减震的效果,从而有效提升了用户在骑行过程的舒适度。
[0017]该自行车1包括避震器10、前轮20、后轮30、固定车架40及传动组件50,后轮30包括轮轴31,固定车架40位于前轮20和后轮30之间,传动组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和第三连杆53,第一连杆51的第一端与固定车架40铰接,第一连杆51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52铰接,第二连杆52的第一端与轮轴31铰接,第二连杆52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53的第一端铰接,第三连杆53的第二端与固定车架40铰接,第三连杆53的第三端与避震器10的一端铰接,避震器10的另一端与固定车架40铰接。
[0018]以下结合图1

图6对自行车1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自行车1包括避震器10、前轮20、后轮30、固定车架40及传动组件50。
[0019]如图1所示,避震器10作为能量转换器,当后轮30碰到障碍物时,后轮30与固定车架40之间出现相对震动,避震器10的活塞在避震器10的缸体内做往复运动,使避震器10的缸体内的油液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隙的孔壁与油液之间的摩擦、油液分子之间的内摩擦会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固定车架40与后轮30之间因震动所产生的动能转化为油液的热能,并通过避震器10的贮气筒的外壁散发到大气中。这里对避震器10的具体型号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选择,且不同型号的自行车1,其所适配的避震器10的型号也不尽相同。
[0020]后轮30作为主动轮,用户的踩踏力可以通过例如链条等结构传递给后轮30,使后轮30转动。这里对后轮30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后轮30可以包括后轮30胎和后轮30毂,针对不同型号的自行车1,设计人员在后轮30胎的选材设计、后轮30毂的结构设计上也不尽相同。
[0021]后轮30包括轮轴31,轮轴31为后轮30的转动中心。
[0022]前轮20作为从动轮,前轮20因后轮30的转动而转动,具体地,用户的踩踏力传递给后轮30以带动后轮30转动,后轮30转动使得前轮20与地面之间产生摩擦力,前轮20在该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这里对前轮20的具体结构也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前轮20可以包括前轮20胎和前轮20毂,针对不同型号的自行车1,设计人员在前轮20胎的选材设计、前轮20毂的结构设计上也不尽相同。
[0023]固定车架40作为将前轮20、后轮30等器件整合连接于一体的结构,这里对固定车架40的具体材质不做限定,固定车架40可以采用刚性强度大、质量轻的材料制成,例如,固定车架40的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铝合金、钛合金等。关于固定车架40的具体结构将在
下文进行展开介绍。
[0024]固定车架40位于前轮20和后轮30之间。
[0025]传动组件50作为将后轮30与固定车架40之间出现的震动力传递给避震器10的结构。传动组件50为一种连杆机构,可以理解的是,连杆机构可根据构件数目的多少分为四杆机构、五杆机构、六杆机构等,一般将五个或五个以上的构件组成的连杆机构称为多杆机构。组成连杆机构的构件的形态可以但不仅于包括曲柄、飞轮和各种形状的摇杆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且不同数量的构件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连杆机构,相同数量和不同形态的构件可以组成同一种类的连杆机构。
[0026]具体地,传动组件50包括第一连杆51、第二连杆52及第三连杆53。
[0027]第一连杆51的第一端与固定车架40铰接,第一连杆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避震器;前轮;后轮,包括轮轴;固定车架,位于所述前轮和所述后轮之间;传动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车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轮轴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所述固定车架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三端与所述避震器的一端铰接,所述避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车架铰接;其中,当所述后轮未碰到障碍物时,所述避震器处于松弛状态,虚拟转点位于所述自行车的链条的上方,当所述后轮碰到障碍物时,所述避震器处于压缩状态,所述虚拟转点相对于所述后轮未碰到障碍物之前朝后下方偏移,且所述虚拟转点仍位于所述自行车的链条的上方;其中,所述虚拟转点为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的交点,所述第一连线为过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二端的铰接点的直线,所述第二连线为过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一端的铰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的铰接点的直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包括两个第一子杆,两个所述第一子杆分别位于所述后轮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杆包括两个第二子杆,两个所述第二子杆分别位于所述后轮的两侧,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子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车架铰接,每个所述第一子杆的第二端与同侧的所述第二子杆铰接,每个所述第二子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轮轴铰接,每个所述第二子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子杆的第一端设有轴孔,所述轴孔包括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位于所述第二孔段靠近所述后轮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孔段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所述轮轴与所述第一孔段配合且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孔段内,所述自行车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孔段内且与所述轮轴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杆的第一端设有与所述轮轴配合的轴孔,所述轴孔的部分孔壁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子杆的第一端的外表面连通的缺口。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子杆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杆段和第二杆段,所述第一杆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杆段的延伸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杆段远离所述第二杆段的一端作为所述第一子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车架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江王海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海翼智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