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582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包含前位灯壳体、前位灯黑、白配镜、前组合灯壳体及前组合灯黑灯、白配镜;其中,前位灯壳体紧邻前组合灯壳体,前位灯白配镜紧邻前组合灯白配镜,前位灯黑配镜紧邻前组合灯黑配镜;且前位灯黑配镜一端搭接在前位灯白配镜上,另一端卡扣在前位灯壳体上,前组合灯黑配镜一端拼接在前组合灯白配镜上,另一端卡扣在前组合灯壳体上;且前位灯黑配镜与白配镜的搭接部位距离其白配镜的顶面以及前组合灯黑配镜与白配镜的拼接部位距离其白配镜的顶面均留有一定透光间距。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是:可以明显缩小前位灯和前组合灯的发光暗区,保证前位灯和前组合灯发光时视觉上的连贯性。光时视觉上的连贯性。光时视觉上的连贯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灯具装配
,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行业不断向前发展,客户对于前脸的灯光要求越来越高,从前大灯变为大灯+格栅灯,大灯+前贯穿灯,甚至大灯和前位灯一体式。可见,当前的灯光趋势不仅仅是着重于大灯造型,也很看重前位置灯之间的发光暗区间隔。在与不同的客户交流中,我们能很明显的总结出一个共性要求:那就是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的发光暗区越小越好,这样能防止过大的发光暗区打断前位灯与前组合灯之间的一体连贯性,尤其在前位灯与前组合灯具有动态效果的时候尤为明显。
[0003]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为了加强前组合灯的白配镜202

(即白色配光镜)和黑配镜203

(即黑色配光镜)的附着力,其黑白配镜通常采取如图1所示的覆盖叠加的方式进行装配,即白配镜202

(即白色配光镜)会覆盖叠加在黑配镜203

(即黑色配光镜)上,虽然这种覆盖封顶式的配光镜装配方案,可以保证黑白配镜间的附着力,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发光时,前位灯与前组合灯之间会存在较明显的发光暗区(即图1中的发光间距D

),在视觉上能明显感觉到前位灯与前组合灯的断层和不连贯性,如果前位灯与前组合灯带有动态效果,那么前位灯与前组合灯之间的暗区间隔会极大影响前位置灯(含前位灯与前组合灯)动态效果的一体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用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包含前位灯壳体、前位灯白配镜、前位灯黑配镜、前组合灯壳体、前组合灯白配镜及前组合灯黑配镜,所述前位灯壳体紧邻所述前组合灯壳体,所述前位灯白配镜紧邻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所述前位灯黑配镜紧邻所述前组合灯黑配镜,且所述前位灯黑配镜一端搭接在所述前位灯白配镜面向前位灯光源一侧的端部上,另一端卡扣在所述前位灯壳体上,所述前组合灯黑配镜一端拼接在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面向前组合灯光源一侧的端部上,另一端卡扣在所述前组合灯壳体上;
[0007]其中,所述前位灯黑配镜与前位灯白配镜的搭接部位距离所述前位灯白配镜远离前位灯光源一侧的发光面留有一定透光间距d1;
[0008]所述前组合灯黑配镜与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的拼接部位距离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远离前组合灯光源一侧的发光面留有一定透光间距d2。
[0009]进一步,在所述前位灯白配镜紧邻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一端的端部设有前位灯白
配镜透光翻边,且所述前位灯白配镜透光翻边高度等于所述透光间距d1。
[0010]进一步,在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紧邻所述前位灯白配镜一端的端部设有前组合灯白配镜透光翻边,且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透光翻边高度等于所述透光间距d2。
[0011]进一步,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透光翻边与所述前位灯白配镜透光翻边呈平行倾斜对齐设置。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通过将前组合灯中黑白配光镜双色覆盖的装配方式改为黑白拼接的装配式,可以大大减少前组合灯的黑配镜所占有的空间,使得黑配镜不再封顶,能让其光源发出的光透过与前位灯相间部位,与此同时,通过将前位灯中黑白配镜封顶的装配方式改为黑白不封顶搭接的装配方式,同样也可让其光源发出的光透过与前位灯相间部位,这样在前位灯和前组合灯点亮时,可使前位灯与前组合灯之间就不再有明显的发光暗区,大大缩小了视觉上的发光间距,进而避免了前位置灯之间(即前位灯与前组合灯之间)出现的断层和不连贯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现有技术中前位灯与前组合灯的配光镜装配结构;
[0014]图2为本技术前位灯与前组合灯的配光镜装配结构;
[0015]图3为本技术中前位灯白配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中前组合灯白配镜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现有技术下前位灯与前组合灯点亮时的发光路线传输示意图;
[0018]图6为本技术下前位灯与前组合灯点亮时的发光路线传输示意图;
[0019]图1和图5中附图标记:102

、前位灯白配镜;103

、前位灯黑配镜;202

、前组合灯白配镜;203

、前组合灯黑配镜;
[0020]图2至图4、图6中附图标记:101、前位灯壳体;102、前位灯白配镜;103、前位灯黑配镜;201、前组合灯壳体;202、前组合灯白配镜;203、前组合灯黑配镜。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是如何实施的。
[0022]参阅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包含前位灯壳体101、前位灯白配镜102、前位灯黑配镜103、前组合灯壳体201、前组合灯白配镜202及前组合灯黑配镜203;其中,前位灯壳体101紧邻前组合灯壳体201,前位灯白配镜102紧邻前组合灯白配镜202,前位灯黑配镜103紧邻前组合灯黑配镜203;具体地说,其中的前位灯黑配镜103一端搭接在前位灯白配镜102面向前位灯光源一侧的端部上,另一端卡扣在前位灯壳体101上,前组合灯黑配镜203一端拼接在前组合灯白配镜202面向前组合灯光源一侧的端部上,另一端卡扣在前组合灯壳体201上。更具体地说,其中的前位灯黑配镜103与前位灯白配镜102的搭接部位距离前位灯白配镜102远离前位灯光源(图中未示出)一侧的发光面留有一定透光间距d1;前组合灯黑配镜203与前组合灯白配镜202的拼接部位距离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202远离前组合灯光源一侧的发光面留有一定透光间距d2。
[0023]具体地说,在本技术中,参阅图3所示,在前位灯白配镜102紧邻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202一端的端部设有前位灯白配镜透光翻边102a,方便前位灯光源发出的光线透射出来,以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相邻部为的发光暗区,更具体地说,此前位灯白配镜透光翻边102a高度等于透光间距d1。
[0024]具体地说,在本技术中,在前组合灯白配镜202紧邻前位灯白配镜102一端的端部设有前组合灯白配镜透光翻边202a,方便前组合灯光源发出的光线透射出来,以减少前组合灯与前位灯相邻部位的发光暗区,更具体地说,此前组合灯白配镜透光翻边202a高度等于透光间距d2。
[0025]具体地说,在本技术中,前组合灯白配镜透光翻边202a与前位灯白配镜透光翻边102a呈平行倾斜对齐设置。
[0026]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减少前位灯与前组合灯间发光间距的配光镜装配结构,包含前位灯壳体(101)、前位灯白配镜(102)、前位灯黑配镜(103)、前组合灯壳体(201)、前组合灯白配镜(202)及前组合灯黑配镜(203),所述前位灯壳体(101)紧邻所述前组合灯壳体(201),所述前位灯白配镜(102)紧邻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20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位灯黑配镜(103)紧邻所述前组合灯黑配镜(203),且所述前位灯黑配镜(103)一端搭接在所述前位灯白配镜(102)面向前位灯光源一侧的端部上,另一端卡扣在所述前位灯壳体(101)上,所述前组合灯黑配镜(203)一端拼接在所述前组合灯白配镜(202)面向前组合灯光源一侧的端部上,另一端卡扣在所述前组合灯壳体(201)上;其中,所述前位灯黑配镜(103)与前位灯白配镜(102)的搭接部位距离所述前位灯白配镜(102)远离前位灯光源一侧的发光面留有一定透光间距d1;所述前组合灯黑配镜(203)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胜陈翔娄书飞廖聪聪杨雨琪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