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装治具以及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64815 阅读:2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组装治具以及组装方法,该组装方法用以枢接一第一连杆以及一第二连杆,其中第一连杆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该第二连杆大致呈矩形且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部。首先,提供一组装治具,前述组装治具包括一基座以及一第一夹持机构,其中第一夹持机构活动地设置在基座上。接着,利用第一夹持机构压迫第二连杆朝外侧变形,然后将第一连杆穿过第二连杆。最后,释放第一夹持机构,使得该第一、第二枢接部相互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组装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剪刀式连杆机构(Scissors Mechanism)的纟且装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电脑键盘的按键中通常设有相互枢接的剪刀式连杆机构,用于达到 按键升降的功能。 一般而言,前述剪刀式连杆机构都需要通过人工组装,但 是由于其体积甚小且组装困难,如此将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 一 实施例中揭示一种组装治具,用以结合一第 一连杆以及一 中空 的第二连杆,其中第一连杆大致呈矩形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第二连杆 大致呈矩形且具有至少 一第二枢接部。上述组装治具主要包括一基座以及一 第一夹持机构,其中基座具有一定位部,用以容置第一连杆。前述第一夹持 机构活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包括一第一夹持件以及一第二夹持件,其中第一 夹持件具有一第一凹槽,第二夹持件具有一第二凹槽,对应于第一凹槽,用 以容置第二连杆。当第一、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时,第二连杆受到第一、第 二夹持件压迫而朝外侧变形,使得第一连杆可穿过第二连杆,并使第一枢接 部可与第二枢接部相互结合。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基座更具有一滑轨,其中第一、第二夹持件活动地 连接滑轨,并可沿滑轨移动。在一实施例中,当前述第一、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时,第一、第二凹槽 形成一容纳空间,其中容纳空间邻接基座并可用以容置第二连杆。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容纳空间具有至少一弧状侧壁。在一实施例中,当前述第一、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时,第一、第二凹槽 更形成一开口区,其中开口区邻接容纳空间,且开口区面积小于容纳空间。4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定位部为一凹孔,上述凹孔正对于开口区,且第一 连杆经由开口区而插入凹孔内。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凹孔与夹持机构的运动方向之间具有一角度,上述 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組装方法,用以结合前述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杆,该组装方法包括提供一组装治具,上述组装治具包括一基座以及一第 一夹持机构,且第一夹持机构活动地设置在基座上;利用第一夹持机构压迫 第二连杆朝外侧变形;将第一连杆穿过第二连杆;以及,释放第一夹持机构, 使得第一、第二枢接部相互结合。在一实施例中更提供一种组装方法,用以结合前述第一连杆以及第二连 杆,该组装方法包括提供一组装治具,上述组装治具包括一第一夹持机构 以及一第二夹持机构;使第一夹持机构固定第二连杆于一预设位置;使第二 夹持机构夹持并压迫第一连杆朝内侧变形;将第一连杆穿过第二连杆;以及, 释放第 一 夹持机构以使得第 一 、第二枢接部相互结合。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 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l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组装治具示意图; 图2表示第一、第二夹持件与滑轨结合时的示意图; 图3A、 3B分别表示第一、第二夹持件与滑轨结合时的俯视图以及仰视 图;以及图4表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剪刀式连杆才几构10第一连杆11第一枢接部111第二连杆12开孔120第二枢接部121组装治具20基座21 定位部210 滑轨211第一夹持机构22 第一夹持件221 第一凹槽2210 第二夹持件222 第二凹槽2220 开口区Hl 容纳空间H2 组装治具R第一夹持^U勾Rl 第二夹持机构R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组装治具20用以结合一剪刀式连杆机构 10,其中连杆机构10包含一第一连杆11以及一中空的第二连杆12。如图所 示,前述第一、第二连杆ll、 12大致呈矩形,其中在第一连杆11外侧表面 设有第一枢接部lll,在第二连杆12内侧表面则设有对应的第二枢接部121。 本专利技术的组装治具20主要用以协助装配人员或自动化机具将第一连杆11穿 过第二连杆12中央的开孔120,并使第一枢接部111与第二枢接部121相互 结合,进而组成前述剪刀式连杆机构10。在图1中的组装治具20主要包括一基座21、 一第一夹持件221以及一 第二夹持件222,前述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活动地设置在基座21上 并组成一第一夹持机构22,其中第一夹持件221设有一第一凹槽2210,第 二夹持件222则设有一第二凹槽2220,对应于该第一凹槽2210。如图1所 示,前述基座21中夹具有一定位部210,其中定位部210例如为一凹孔,用 以容置第一连杆11,该凹孔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夹持机构22的运动方向(Y轴 方向)之间具有一角度,该角度大于0。且小于180°。此外,在基座21两侧则 设有相互平行的滑轨211,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可与基座21两侧的 滑轨211相互结合并沿着Y轴方向滑动。接着请一并参阅图2、图3A以及图3B,其中图2表示第一、第二夹持 件221、 222与滑轨211结合时的示意图,图3A、 3B则分别表示第一、第 二夹持件221、 222与滑轨211结合时的俯视图以及仰视图。如图3A、 3B 所示,当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相互靠近时,第一、第二凹槽、2220、 2210之间会形成一开口区H1以及一容纳空间H2,前述开口区Hl邻接第一、 第二夹持件221、 222上方表面,而容纳空间H2则位于开口区Hl下方且邻 接前述基座21。需特别说明的是,前述开口区Hl的面积小于容纳空间H2(请 参阅图3B),此外在容纳空间H2周围则形成有数个弧状侧壁。当欲组装前述第一、第二连杆ll、 12时,可先将第二连杆12静置于基 座21上的一预设位置,接着利用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往基座21中 央位置相向滑动,用于将第二连杆12限制在容纳空间H2内。其中,由于第 二连杆12受到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相互挤压(如图3B中的箭头D1、 D2所示),因此第二连杆12会朝左、右两侧凸出变形(如图3B中的箭头D3、 D4所示)。需特别说明的是,此时第二连杆12由于受到容纳空间H2的四周 的弧状侧壁局限,同时上方开口区Hl面积又小于较容纳空间H2,故第二连 杆12不会因为受到挤压而弹出治具外。如前所述,当第二连杆12受到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挤压而朝外 侧撑开时,便可顺利地将第一连杆11经由开口区Hl穿过第二连杆12中央 的开孔120并且插入定位部210内,其中定位部210的位置正对于开口区 Hl,并且在第一连杆11穿过开孔120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干涉。当完成上述 动作后,可释放第一、第二夹持件221、 222,此时第二连杆12会收缩回复 至原来的形状,使得第一连杆11外侧的第一枢接部111与第二连杆12内侧 的第二枢接部121自然地相互结合,用于组成前述剪刀式连杆机构10。至少根据本实施例所述的内容,本专利技术更提供一种组装方法,用以结合 前述第一连杆11以及中空的第二连杆12,其中第一连杆11外侧表面设有第 一枢接部111,第二连杆12内侧表面则设有对应的第二枢接部121。首先, 提供一组装治具20,其中该组装治具20包括一基座21以及一第一夹持机构 22,其中第一夹持机构22活动地设置在基座上21;接着,利用前述第一夹 持机构22压迫第二连杆12朝外侧变形,再将第一连杆11穿过第二连杆12; 最后,释放第一夹持机构22,使得第一、第二枢接部lll、 121相互结合, 以完成整个组装流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装治具,用以结合第一连杆以及中空的第二连杆,其中该第一连杆大致呈矩形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枢接部,该第二连杆大致呈矩形且具有至少一第二枢接部,该组装治具包括: 基座,具有一定位部,用以容置该第一连杆;以及 第一夹持机构,活动地设 置在该基座上,包括第一夹持件以及第二夹持件,其中该第一夹持件具有第一凹槽,且该第二夹持件具有第二凹槽,对应于该第一凹槽,用以容置该第二连杆; 其中,当该第一、第二夹持件相互靠近时,该第二连杆受到该第一、第二夹持件压迫而朝外侧变形,使得 该第一连杆可穿过该第二连杆,并使该第一枢接部可与该第二枢接部相互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基煌
申请(专利权)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