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62293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8 1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悬架系统以及车辆,可以满足电动轮的功能需求。该悬架系统包括回转支撑件、悬臂组件和具有回转接口的支座,回转支撑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架,所述回转支撑件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所述支座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回转支撑件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所述支座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悬臂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另一端用于转动连接车轮,能够实现车架和车轮间进行3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汽车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悬架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为满足乘坐人对乘坐或驾驶操作舒适性的需求,结构特性已成为汽车重要特性之一。目前,悬架系统主要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减震器等部件构成。
[0003]在传统动力车辆领域,发动机动力通过一系列变速装置和传动轴等传动装置传递到车轮上,悬架系统设计时需要避开传动装置,占据较大的空间,通用性较差。新能源汽车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电动轮是新能源汽车的一种技术路线,电动轮可以省略大量传动部件,给电池和其它附属机构提供更大的安装空间,电动轮可以单独控制每个轮,能够实现复杂驱动形式。但是现有的悬架系统不能够充分发挥电动轮的优势,开发适用并发挥电动轮优点的悬架系统是亟待解决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悬架系统和车辆,能够实现车架和车轮间进行360
°
的相对转向的功能,能够满足电动轮的安装以及工作需求。
[0005]实现本技术技术目的的方案为,一种悬架系统,包括:
[0006]支座,具有回转接口;
[0007]悬臂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另一端用于转动连接车轮;<br/>[0008]回转支撑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架,所述回转支撑件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所述支座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回转支撑件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所述悬臂组件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转支撑件具有可相对转动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中,一个用于和车架连接,另一个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且所述回转接口和/或连接于所述回转接口的内圈用于和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圈包括回转轴和连接于回转轴周边的连接边;所述外圈具有阶梯孔,所述回转轴伸入所述阶梯孔中、所述连接边由所述阶梯孔的孔肩定位;
[0011]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多个圆柱滚子,沿所述回转支撑件径向,所述圆柱滚子设于所述回转轴和所述阶梯孔的孔壁之间。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边和所述孔肩上均对应设有沉槽;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承载滚子和呈环状的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安装位;所述承载滚子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分别与位于所述保持架两侧的两个所述沉槽转动配合;所述承
载滚子的轴向沿所述保持架的径向设置。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圈具有中心通孔,且所述中心通孔在所述外圈的轴向两端均形成所述阶梯孔;
[0014]所述内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圈分别安装于所述外圈的两端;两个所述内圈的所述回转轴的外周面上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安装位,各所述圆柱滚子均同时设于所述两个内圈的第二安装位中。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座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位于所述第二部的上方;所述回转接口设于所述第一部,所述悬臂组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部,且所述回转接口和所述悬臂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部的同侧。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座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本体的盖板,盖板与所述本体合围成管路布置腔,所述管路布置腔与所述回转接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二部的两个相对侧;所述回转接口具有供管路穿设的布置通孔;所述支座上设有与所述管路布置腔相连通的至少两个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通向所述回转接口所在的一侧。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架系统还包括油气弹簧,所述第二部上设有对应安装所述悬臂组件和所述油气弹簧的悬臂安装接口和油气弹簧安装接口;沿所述支座的高度方向,所述悬臂安装接口、所述油气弹簧安装接口和所述回转接口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油气弹簧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油气弹簧安装接口,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悬臂组件或用于转动连接车轮,且所述油气弹簧和所述悬臂组件位于所述第二部的同侧。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悬臂组件包括上臂总成和下臂总成,所述上臂总成和下臂总成的两端分别通过销轴与所述支座和所述车轮转动连接;所述油气弹簧转动连接于所述上臂总成;
[0019]所述上臂总成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并连接的两个上臂;所述下臂总成包括沿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并连接的两个下臂。
[0020]基于同样的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
[0021]车架;
[0022]上述的悬架系统,所述回转支撑件连接于所述车架,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与所述回转支撑件连接;
[0023]传动系统,包括传动轴;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回转支撑件与所述支座连接,以使所述支座与所述传动轴同轴转动且可相对所述车架做回转运动;
[0024]车轮,与所述悬臂组件转动连接。
[0025]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提供的悬架系统包括回转支撑件、支座和悬臂组件;通过回转支撑件、支座和悬臂组件三者的连接,形成可与车轮、车架以及转向系统连接的结构件。回转支撑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架,所述回转支撑件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所述支座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回转支撑件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所述悬臂组件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一方面通过回转支撑件将地面对车轮和支座的作用力传递给车架,车架及其上装结构载荷和车辆行驶时地面作用在轮胎上的力均通过支座和回转支撑件进行传导,是悬架系统的重要承力件,各载荷作用力和力矩均通过支座或回转支撑件进行传递,转向系统仅输出转向扭矩,通过高强度高硬度的车架保证使用强度。另一方面,在支座和回转支撑件的作用下,悬臂组件所连接的支座可随传动轴相对车架
进行转动,进而悬臂组件带动车轮相对车架进行转动。本申请通过对悬架系统、车架和转向系统进行联合设计,并对连接方式做了优化,回转支撑件使车辆能够实现车架和车轮间最大360
°
转向的功能,能够发挥电动轮每个轮均可单独控制的特点,实现整车斜向行驶、横向行驶、原地转向等多种行驶模式。
[0026]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与线控转向机构进行配合设计,能够适用并发挥电动轮的优势,相比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悬架直接与车架连接固定,并通过悬臂组件、传动件以及万向节的作用驱动车轮相对悬架和车架做转动以实现转向等功能的方案,本申请可以实现传统车辆不能实现的特殊行驶功能。本申请提供的悬架系统结构紧凑占据空间小,整车仅需配备一种悬架系统,每个车轮均可通过一个本方案提供的悬架系统实现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连接,实现模块化设计、生产、安装和替换,具有较强的拓展性、通用性和适应性。尤其适用于装配电动轮的中、重型车辆。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座,具有回转接口;悬臂组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支座,另一端用于转动连接车轮;回转支撑件,用于连接车辆的车架,所述回转支撑件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所述支座通过所述回转接口和/或所述回转支撑件与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以使所述悬臂组件随传动轴相对车架进行回转运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转支撑件具有可相对转动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中,一个用于和车架连接,另一个连接于所述支座的回转接口上,且所述回转接口和/或连接于所述回转接口的内圈用于和转向系统的传动轴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包括回转轴和连接于回转轴周边的连接边;所述外圈具有阶梯孔,所述回转轴伸入所述阶梯孔中、所述连接边由所述阶梯孔的孔肩定位;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多个圆柱滚子,沿所述回转支撑件径向,所述圆柱滚子设于所述回转轴和所述阶梯孔的孔壁之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边和所述孔肩上均对应设有沉槽;所述回转支撑件还包括承载滚子和呈环状的保持架,所述保持架沿周向间隔设有多个第一安装位;所述承载滚子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位、分别与位于所述保持架两侧的两个所述沉槽转动配合;所述承载滚子的轴向沿所述保持架的径向设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具有中心通孔,且所述中心通孔在所述外圈的轴向两端均形成所述阶梯孔;所述内圈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内圈分别安装于所述外圈的两端;两个所述内圈的所述回转轴的外周面上均间隔设有多个第二安装位,各所述圆柱滚子均同时设于所述两个内圈的第二安装位中。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呈角度设置的第一部和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立军王新郧张熙隆魏珣毛楚男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