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53892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包括东西地面干道、南北高架干道和四个路口,每个路口有五种行车道和一座左右变道立交桥;西南向弯道、东南向弯道和南东向弯道均是地面道路,北南向直道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的东侧行车道相连,南北向直道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北南向直道后与南北高架干道的西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南北高架干道与南西向弯道相连,北路口行车道与南路口行车道反对称;东路口的行车道与南路口相似,但直道与东西地面干道相连,西路口行车道与东路口行车道反对称。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右转时右侧通行,左转时左侧通行”,使左转的车辆实现了与右转一样的自然、顺畅和快捷,而且占地面积小、建筑高度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公路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特别是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技术介绍
完全互通式立交桥是指使汇交于路口的所有道路都能相互沟通的立交桥。所有需 要交叉的道路都通过不同的高程实现立体化交叉。不同高程道路之间的沟通通过特设匝道 实现,使得任何进入交叉路口的车辆都可以实现左转、右转和直行,各向车流畅通无阻,互 不干扰,完全消除了平面冲突点。因此,完全互通式立交桥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一种立交桥 形式。图l和图2所示为完全互通式立交桥两种典型形式。其中第一种即为单层交叉。这 些形式的立交桥均较好地解决了交叉路口不同方向车辆间的冲突问题。但是,图l所示的 立交桥的主要缺点是(l)占地面积大,在土地资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加大了建设成本, 同时也限制了在城市内大多数路口的采用;(2)左转绕行270。,行车距离长,增加了能耗, 降低了效率。图2所示的立交桥的主要缺点是交叉层数过多,导致建筑高度增加与引桥过 长,这不仅加大了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还使结构性能,尤其是抗震性能大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要设计一种同时具备占地面积小、建筑 高度低、左转车辆不再绕行的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包括东 西地面干道和南北高架干道,具有东、西、南、北四个路口 ,每个路口有五种行车道和一座左 右变道立交桥;南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南向弯道、东南向弯道、北南 向直道、南北向直道和南东向弯道,所述的西南向弯道、东南向弯道和南东向弯道均是地面 道路,所述的北南向直道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南北向直道 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北南向直道后与南北高架干道的西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南北高 架干道与南西向弯道相连,北路口行车道与南路口行车道反对称;东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 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南东向弯道、北东向弯道、西东向直道、东西向直道和东北向弯道,所 述的北东向弯道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西东向直道通过地面 弯道与东西地面干道的北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东西向直道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西东 向直道与东西地面干道的南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东西地面干道与东南向弯道连接,西路 口行车道与东路口行车道反对称。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北南向直道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南北向直道后与南北高架干 道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西东向直道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东西向直道与东西地面 干道的北侧行车道相连。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东西南北方向在保证高架干道与地面干道一定的交叉角度情况下, 可任意旋转。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行车道可以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设置成单排道或多排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本专利技术使来自任一方向的车辆在进入交叉路口前,首先分流右转车辆到右 转车道,然后,直行和左行车辆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临时变为左侧通行;实现左侧通行后, 左转车辆可直接左转驶入左转车道,直行车辆再次通过对面路口的左右变道立交桥恢复右 侧通行。从而实现了"右转时右侧通行,左转时左侧通行",使左转的车辆在右侧通行规则下 实现与右转一样自然、顺畅、快捷。 2、由于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车辆直接左转,不需要大半径绕行弯道,大大减小了占地面 积,特别适合于城市狭小路口。与图l所示的立交桥占地面积相比,假设左转转弯半径为 40m,那么,总计可减少占地约2万平方米。 3、由于本专利技术所有立体交叉点都是单层交叉,建筑高度低,引桥短,造价低,抗震 性能好;与图2所示的立交桥的总高度相比,建筑高度可减小到三分之一。 4、由于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左转车辆不需跨越、不再绕行,縮短了行车距离,与图l所 示立交桥的距离相比,假设左转转弯半径40m,那么,四个方向的左转距离总计至少可减少 1000m,每辆左转车辆约少走250m的距离。附图说明 本专利技术共有附图5张,其中 图1是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多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通行方法示意图。 图中1、东西地面干道,2、南北高架干道,3、西南向弯道,4、东南向弯道,5、北南向 直道,6、南北向直道,7、南东向弯道,8、南西向弯道,9、北东向弯道,10、西东向直道,11、东 西向直道,12、东北向弯道。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地描述。如图3-5所示,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 立交桥包括东西地面干道1和南北高架干道2,具有东、西、南、北四个路口,每个路口有五 种行车道和一座左右变道立交桥;南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南向弯道 3、东南向弯道4、北南向直道5、南北向直道6和南东向弯道7,所述的西南向弯道3、东南向 弯道4和南东向弯道7均是地面道路,所述的北南向直道5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2的 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南北向直道6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北南向直道5后与南北高 架干道2的西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南北高架干道2与南西向弯道8相连,北路口行车道与 南路口行车道反对称;东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南东向弯道7、北东向 弯道9、西东向直道10、东西向直道11和东北向弯道12,所述的北东向弯道9通过引桥与南 北高架干道2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西东向直道IO通过地面弯道与东西地面干道1的 北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东西向直道11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西东向直道10与东西地 面干道1的南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东西地面干道1与东南向弯道4连接,西路口行车道与东路口行车道反对称。 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北南向直道5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南北向直道6后与南北高架 干道2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西东向直道10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东西向直道11 与东西地面干道1的北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东西南北方向在保证高架干道与地面干道一 定的交叉角度情况下,可任意旋转。所述的行车道可以根据车流量的大小设置成单排道或 多排道。 本专利技术的通行规则如下来自任一方向的车辆在进入交叉路口前,首先分流右转 车辆到右转车道,然后,直行和左行车辆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临时变为左侧通行;实现左侧 通行后,左转车辆可直接左转驶入左转车道,直行车辆再次通过对面路口的左右变道立交 桥恢复右侧通行。权利要求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包括东西地面干道(1)和南北高架干道(2),具有东、西、南、北四个路口,其特征在于每个路口有五种行车道和一座左右变道立交桥;南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南向弯道(3)、东南向弯道(4)、北南向直道(5)、南北向直道(6)和南东向弯道(7),所述的西南向弯道(3)、东南向弯道(4)和南东向弯道(7)均是地面道路,所述的北南向直道(5)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2)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南北向直道(6)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北南向直道(5)后与南北高架干道(2)的西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南北高架干道(2)与南西向弯道(8)相连,北路口行车道与南路口行车道反对称;东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南东向弯道(7)、北东向弯道(9)、西东向直道(10)、东西向直道(11)和东北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包括东西地面干道(1)和南北高架干道(2),具有东、西、南、北四个路口,其特征在于:每个路口有五种行车道和一座左右变道立交桥;南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南向弯道(3)、东南向弯道(4)、北南向直道(5)、南北向直道(6)和南东向弯道(7),所述的西南向弯道(3)、东南向弯道(4)和南东向弯道(7)均是地面道路,所述的北南向直道(5)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2)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南北向直道(6)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北南向直道(5)后与南北高架干道(2)的西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南北高架干道(2)与南西向弯道(8)相连,北路口行车道与南路口行车道反对称;东路口的行车道按面向路口从左至右依次为南东向弯道(7)、北东向弯道(9)、西东向直道(10)、东西向直道(11)和东北向弯道(12),所述的北东向弯道(9)通过引桥与南北高架干道(2)的东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西东向直道(10)通过地面弯道与东西地面干道(1)的北侧行车道相连,所述的东西向直道(11)通过左右变道立交桥跨越西东向直道(10)与东西地面干道(1)的南侧行车道相连、并通过东西地面干道(1)与东南向弯道(4)连接,西路口行车道与东路口行车道反对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宗光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海事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1[中国|大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