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44818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装置,用于辅助电子元件散热,其包括一散热器、设于该散热器一侧的风扇及位于该散热器和风扇之间的风扇固定装置,该风扇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该风扇的面板及遮罩该散热器一端的罩体,该风扇的一部分突伸出该罩体及散热器,从而该风扇的部分气流通过该散热器,部分气流通过散热器以外的空间,冷却多个电子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电子元件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为防止该发热电子元件因热量的累积导致其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其运行不稳定,该电子元件通常需加装一散热装置以辅助其散热。通常,一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底板及设于该底板上的若干散热鳍片。使用时,该底板的一底面紧贴发热电子元件而吸收热量,而将该热量传递至鳍片从而散发至周围空间。但随着电脑产业的发展,电子元件的功能日益强大,从而产生越来越多的热量。上述单纯靠热传导散热的散热装置不能将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及时的散发出去,从而越来越多的热量积聚于电子元件上,影响电子元件的运行性能。为提高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通常将一风扇加装于该鳍片上,从而向该鳍片提供强对流空气而加速散热。然而,电脑产业的发展,电子元件的集成度和功能不断提升,导致更多的热量产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电子元件需要散热,另外,电脑体积趋向小型化,皆需该散热装置进一步优化,以满足散热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性能良好、且为多个电子元件散热的散热装置。一种散热装置,用于辅助电子元件散热,其包括一散热器、设于该散热器一侧的风扇及位于该散热器和风扇之间的风扇固定装置,该风扇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该风扇的面板及遮罩该散热器一端的罩体,该风扇的一部分突伸出该罩体及散热器,从而该风扇的部分气流通过该散热器,部分气流通过散热器以外的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散热装置中风扇的一部分突伸出罩体及散热器,从而该风扇产生的部分气流通过该散热器,冷却该电子元件,部分气流通过散热器以外的空间,冷却其它电子元件。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图1中风扇固定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部分组装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散热装置的立体组装图。图5是图4的倒置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一散热装置用于对设于电路板(图未示)上的电子元件如中央处理器(图未示)散热,该散热装置包括一底座10、第一鳍片组30、第二鳍片组50、一风扇固定装置70、一风扇80及一盖体90。请参阅图1和图5,该底座10包括一第一板体11及一嵌置于该第一板体11下表面的第二板体12。该第一板体11的下表面、第二板体12的上表面对应设有二平行凹槽(未标示),从而形成二柱状通道(未标示)。该第一板体11的一端缘对应上述通道设有二切口111。第一板体11的一侧缘设有用于结合风扇固定装置70的二螺孔113。二“L”形热管20各具有一结合至上述通道内的第一传热段21及从上述第一板体11的切口111向上突伸出第一板体11的第二传热段22。第一鳍片组30包括若干第一鳍片31和第二鳍片32。每一第一、二鳍片31、32包括一本体311、321及从该本体311、321上、下端缘垂直弯折延伸的折边313、323。第二鳍片32的本体321长于第一鳍片31的本体311。该第一鳍片组30中,第一鳍片31位于第二鳍片32的两侧,第二鳍片32的前端突伸出第一鳍片31的前端,而该第一、二鳍片31、32的後端平齐。该第一鳍片组30于其近前端处设有横切第一、二鳍片31、32的卡槽33。第一、二鳍片31、32间形成有若干气流通道。第二鳍片组50包括相互堆叠的若干鳍片51,每一鳍片51包括一本体511和设于该本体511四角处的四卡扣机构513,相邻二鳍片51的卡扣机构513相互卡接。该第二鳍片组50最下方的鳍片51斜向下、向外延伸出二折片515。该第二鳍片组50设有上下贯穿每一鳍片51本体511的通孔517。该鳍片51间形成有若干气流通道。请参阅图3,第一鳍片组30通过其下折边313、323结合至底座10的第一板体11的上表面。第二鳍片组50通过通孔517结合至热管20的第二传热段22上。请参阅图1和图2,风扇固定装置70置于第一、二鳍片组30、50的一侧。该固定装置70包括一以遮罩第一鳍片组30前端的罩体710及一形成于该罩体710上以固定风扇80的面板730。该罩体710包括相对的二侧板711及连接该二侧板711的顶板713。该顶板713的端缘向下弯折延伸出一定位板714。该二侧板711的一相对应部分相互靠近延伸而连接面板730,从而该罩体710形成由面板730向第一、二鳍片组30、50延伸的扩大的通道(未标示)(参后所述)。该面板730大致呈方形,其中部设有一开口731,且该面板730和该开口731进一步向上延伸超出顶板713。该面板730的四角设有固定风扇80的固定孔733。该二侧板711于面板730两侧突伸出二固定片715,每一固定片715对应底座10的螺孔113设有一固定孔717。请参阅图1,风扇80包括一框体81和一设于该框体81内的叶轮83。该框体81的四角对应固定装置70的面板730的固定孔733设有螺孔。盖体90包括一顶壁91及从该顶壁91相对两侧向下延伸的第一、二侧壁93、95。该顶壁91大致呈“L”形,其前端于邻接第二侧壁95处开设一拗口913,后端于邻近第一侧壁93处挖设一缺口911。第一侧壁93于其后端处斜向外延伸出一导流片931。请参阅图3和图4,风扇固定装置70的罩体710遮罩第一、二鳍片组30、50的前端,其定位板714嵌卡在第一鳍片组30的卡槽33内,其固定片715通过螺钉固定至底座10上。风扇80通过螺钉固定在固定装置70的面板730上,从而该风扇80的上部突伸出第一、二鳍片组30、50。该风扇80和面板730之间还夹置一弹性垫片85。盖体90遮盖在第一、二鳍片组30、50的其余部分上,第一鳍片组30的顶部通过拗口913暴露于外界环境。盖体90的第一、二侧壁93、95分别置于第二、一鳍片组50、30的外侧,第一侧壁93的导流片931远离该第二鳍片组50斜向外突伸,从而该盖体90在第一、二鳍片组30、50的后端形成一个较大的进风口,至少一系统风扇(图未示)对应该进风口设置。使用时,散热装置底座10第二板体12的底面紧贴中央处理器吸热,再通过热管20和第一板体11将热量传递至第一、二鳍片组30、50,同时,系统风扇向该散热装置提供低温强对流气流,风扇80工作将第一、二鳍片组30、50内高温空气抽出至周围环境。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散热装置的风扇80的一部分进一步突伸出第一、二鳍片组30、50,则其产生的强对流气流部分通过该第一、二鳍片组30、50,冷却中央处理器,部分通过该第一、二鳍片组30、50的上方空间,从而冷却其它电子元件,如硬盘等。该散热装置的风扇80、风扇固定装置70及盖体90相配合,导引低温强对气流流向第一、二鳍片组30、50进行热交换,而将高温气流导出第一、二鳍片组30、50,使该散热装置的散热性能提升。该散热装置设有第一、二鳍片组30、50两组鳍片组,使该散热装置的散热面积增大,散热效果提升。该散热装置中风扇80和固定装置70的面板730之间夹置弹性垫片85,减小风扇80工作时产生的震动。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设于该散热器一侧的风扇及位于该散热器和风扇之间的风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该风扇的面板及遮罩该散热器一端的罩体,该风扇的一部分突伸出该罩体及散热器,从而该风扇的部分气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器、设于该散热器一侧的风扇及位于该散热器和风扇之间的风扇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固定装置包括一固定该风扇的面板及遮罩该散热器一端的罩体,该风扇的一部分突伸出该罩体及散热器,从而该风扇的部分气流通过该散热器,部分气流通过散热器以外的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伟强夏万林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准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