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溜车装置及带有防溜车装置的运输机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9488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7 07:32
本申请涉及电机车制动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溜车装置及带有防溜车装置的运输机车;包括基板与第一制动单元;所述第一制动单元包括第一制动杆以及挂钩;所述第一制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基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挂钩设于所述第一制动杆的另一端,且所述挂钩能够与轨道挂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基板在轨道上制动时,转动第一制动杆,第一制动杆运动,第一制动杆带动挂钩运动,挂钩与轨道挂接,实现基板在轨道上固定的目的。实现基板在轨道上固定的目的。实现基板在轨道上固定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溜车装置及带有防溜车装置的运输机车


[0001]本申请涉及电机车制动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溜车装置及带有防溜车装置的运输机车。

技术介绍

[0002]由于盾构机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施工速度快以及一次成型成洞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隧道的挖掘施工;盾构机的大致工作原理是:驱动圆柱状盾构通转动,圆柱状盾构筒转动,圆柱状盾构筒沿隧道轴线边向前推进,圆柱状盾构筒的前端对隧道进行挖掘,同时,将隧道挖掘中产生的隧道土会经运输机车传送至地面,此外盾构机施工中需要在掘进的同时铺设隧道的支撑管片。
[0003]相关技术中,在盾构机挖掘行进的过程中,对隧道铺设支撑管片时,需要使用到运输机车,运输机车在隧道内的轨道运动,运输机车的作用主要是运输管片、砂浆等施工用材料以及将隧道挖掘过程中产生的隧道土运送至隧道口处。
[000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存在如下的缺陷:隧道盾构机作业时,隧道内的轨道有时会存在较大的坡度,当运输机车在坡度较大的轨道上刹车停止进行相关作业时,运输机车易发生溜车的现象,溜车后的运输机车容易对施工人员和盾构机造成伤害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减少运输机车在具有较大坡度轨道刹车停止时易发生溜车的现象,提高对施工人员和盾构机的保护,本申请提供一种防溜车装置及带有防溜车装置的运输机车。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防溜车装置及带有防溜车装置的运输机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第一方面,一种防溜车装置,包括基板与第一制动单元;所述第一制动单元包括第一制动杆以及挂钩;所述第一制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基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挂钩设于所述第一制动杆的另一端,且所述挂钩能够与轨道挂接。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基板在轨道上制动时,转动第一制动杆,第一制动杆运动,第一制动杆带动挂钩运动,挂钩与轨道挂接,实现基板在轨道上固定的目的。
[0008]可选的,还包括第二制动单元;所述第二制动单元包括第二制动杆;所述第二制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制动杆能够与轨道抵紧,实现对所述基板的再限位固定。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挂钩与轨道挂接固定后,转动第二制动杆,第二制动杆运动,第二制动杆与轨道抵紧,使用第一制动杆与挂钩之间配合实现对基板的初步限制固定,再转动第二制动杆,第二制动杆与轨道抵紧,实现对基板的再次固定,提高了基板在轨道上的固定效果。
[0010]可选的,还包括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限制杆与所述第二制动杆转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一调节组件与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第一牵引绳、放绳转辊、调节电机以及带动件;所述放绳转辊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牵引绳的一端与所述放绳转辊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制杆连接;所述调节电机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调节电机通过所述带动件与放绳转辊连接;所述调节电机在所述带动件的作用下用于驱使所述放绳转辊转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与所述调节电机连接,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制动杆运动。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第一制动杆靠近轨道时,开启调节电机,调节电机转动,调节电机驱使带动件运动,带动件驱使放线转辊转动,放线转辊转动驱使第一牵引绳运动,第一牵引绳带动第一制动杆运动,第一制动杆靠近轨道运动,第一制动杆带动挂钩运动,挂钩与轨道挂接,实现对基板的初步固定,同时,调节电机运动带动第二调节组件运动,第二调节组件驱使第二制动杆运动,第二制动杆与轨道抵紧,实现对基板的再次固定;通过调节电机运动,调节电机带动放线转辊运动,放线转辊带动第一牵引绳运动,实现对驱使第一限制杆与轨道挂接的目的,进而实现对基板的初步固定,同时,调节电机带动第二调节组件运动,第二调节组件驱使第二制动杆运动,实现对基板的再次固定,使得能够同时驱使第一限制杆与第二制动杆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基板在轨道上固定限制的效率。
[0012]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用于减少所述放绳转辊转动的限制件;所述限制件包括限制棘轮以及限制棘爪;所述限制棘轮与所述放绳转辊同轴连接;所述限制棘爪与所述基板活动连接,且所述限制棘轮与所述限制棘爪啮合。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线转辊转动,方向转辊带动限制棘轮运动,限制棘轮转动,第一限制杆、第二制动杆运动到合适位置后,限制棘爪伸入到限制棘轮内,减少限制棘轮的再运动,进而减少放线转辊的再运动,提高了基板与轨道之间固定的稳定性。
[0014]可选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牵引绳、调节齿轮与调节齿条;所述第二牵引绳一端与所述放线转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动杆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第二牵引绳的运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制动杆为可伸缩结构;所述调节齿轮设于所述调节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调节齿条滑动设于所述基板上,所述调节齿条与所述第二制动杆连接,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制动杆伸缩运动;其中,所述调节齿轮与所述调节齿条啮合。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电机转动,调节电机带动放线转辊转动,方向转辊带动第一牵引绳向一方向运动,同时带动第二牵引绳向另一方向运动,第一限制杆与第二制动杆同时被放下,第一限制杆与轨道挂接,实现对基板的初步固定,同时,调节电机带动调节齿轮运动,调节齿轮运动带动调节齿条运动,调节齿条运动驱使第二制动杆运动,第二制动杆与轨道抵紧,实现对基板的再固定。
[0016]可选的,所述第二制动杆包括稳固杆段以及运动杆段;所述稳固杆段通过所述第二牵引绳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上,所述稳固杆段为中空设置;所述运动杆段的一端与所述调节齿条连接,所述运动杆段的另一端伸入所述稳固杆段的空腔内,所述稳固杆段与所述运动杆段滑动连接,且所述运动杆段能够与轨道抵紧。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齿条运动,调节齿条带动运动杆段运动,运动杆段在稳固杆段内滑移,运动杆段与轨道接触抵紧,实现通过调节电机能够同时驱使第一限制杆、第二制动杆靠近轨道的目的,一方面减少能源消耗,另一方面提高对基板在轨道上的固定效率,同时当需要将基板取下时,调节齿条运动,调节齿条带动运动杆段靠近轨道运动,运动杆段运动的力经基板反作用于第一限制杆,第一限制杆与轨道间产生空隙,便于将第一限制杆升起,同时便于将基板与轨道间分离。
[0018]可选的,所述带动件包括带动皮带,带动主动皮带轮以及带动从动皮带轮;所述带动主动皮带轮设于所述调节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带动从动皮带轮设于所述放绳转辊上,所述带动主动皮带轮与所述带动从动皮带轮同侧设置;所述带动皮带绕设于所述带动主动皮带轮与所述带动从动皮带轮。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电机运动,调节电机驱使带动主动皮带轮转动,带动主动皮带轮转动在带动皮带的作用下驱使带动从动皮带轮运动,带动从动皮带轮的转动驱使放绳转辊运动,进而实现对第一牵引绳与第二牵引绳收放的目的。
[0020]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运输电机车,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运输电机车,包括防溜车装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运输电机车上安装防溜车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与第一制动单元(2);所述第一制动单元(2)包括第一制动杆(21)以及挂钩(22);所述第一制动杆(21)的一端与所述基板(1)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挂钩(22)设于所述第一制动杆(21)的另一端,且所述挂钩(22)能够与轨道挂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制动单元(3);所述第二制动单元(3)包括第二制动杆(31);所述第二制动杆(31)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1)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制动杆(31)能够与轨道抵紧,实现对所述基板(1)的再限位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限制杆与所述第二制动杆(31)转动的驱动单元(4);所述驱动单元(4)包括第一调节组件(41)与第二调节组件(42);所述第一调节组件(41)包括第一牵引绳(411)、放绳转辊(412)、调节电机(413)以及带动件(414);所述放绳转辊(412)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1)上;所述第一牵引绳(411)的一端与所述放绳转辊(41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限制杆连接;所述调节电机(413)设于所述基板(1)上,所述调节电机(413)通过所述带动件(414)与放绳转辊(412)连接;所述调节电机(413)在所述带动件(414)的作用下用于驱使所述放绳转辊(412)转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2)与所述调节电机(413)连接,所述第二调节组件(42)用于驱使所述第二制动杆(31)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41)还包括用于减少所述放绳转辊(412)转动的限制件(415);所述限制件(415)包括限制棘轮(4151)以及限制棘爪(4152);所述限制棘轮(4151)与所述放绳转辊(412)同轴连接;所述限制棘爪(4152)与所述基板(1)活动连接,且所述限制棘轮(4151)与所述限制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林辉陈永康卢克刚孙伟民安东张颖超贾中辉樊帅帅张勇权强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