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结构与具有热交换结构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38178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热交换结构与具有热交换结构的散热装置,是以一盒体为主体,所述的盒体是由一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对应组成,所述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是分别与独立的水冷系统连通,其中所述的第一腔体内部是具有一第一腔室,且所述的第一腔体上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并与第一腔室相连通,又,所述的第二腔体内部是具有一第二腔室,且所述的第二腔体上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并与第二腔室形成连通,另在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接合位置设有一导热板,以作为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的导热途径;从而达到大幅提升用以循环吸热的工作流体效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散热装置,尤指 一种具有双重水冷系统的散热器。技术背景在技术精密的现今,产品追求轻颖化的趋势成为目前市场上共同的目标,特 别是在电子组件上,同时随着电子组件轻型化的影响下,其运作时所产生的热量 大幅提升也在所难免,为了避免所产生的热量产生温升效应而影响电子组件的运 作,适当的散热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因此直接将散热装置设置在电子组件上,成 为现今相当普遍的一种技术手段。一般而言,为了解决计算机内部的散热需求,并考虑其内部空间的限制下, 水冷散热系统成为目前最常被使用的一种散热技术之一,通过直接在作为发热源 的电子组件设置水冷头,通过冷却液进行热交换作用,以协助降低电子组件的温 度,再利用导管连接一散热排与一泵形成一散热系统,通过泵的运作产生压缩作 用,使冷却液在流动在各组件中并进行热交换作用,以达成其散热作用。虽然流动在水冷系统内部的冷却液经由热交换作用将电子组件上的热源带 离,再通过所连接的散热排进行冷却液的散热作用,经由散热排与空气的热交换 作用,希冀将冷却液中所吸收的热量散逸到外界,不过,由于散热排是利用传导 作用与空气进行冷却液的散热作用,其散热效率跟不上冷却液的流动速度,使得 冷却液在未完成散热的情况下,重新再循环进到水冷头内,使水冷系统的散热效 能大幅受到影响。因此,现有技术为了解决前述的缺陷,特别在散热排上加设风扇,希望通过 风扇所产生的强制气流以加速散热排对于冷却液的散热作用,但风扇与散热排的 气冷作用仍是因冷却液的流动速度而无法实时有效将冷却液中的热源快速散逸到 外界,4吏含有热量的冷却液再重新循环到水冷头内部,造成冷却液的吸热作用依 旧不足,整体的散热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为此,势必要选择新的方式来解决此一 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双重水冷系统的 热交换结构与具有热交换结构的散热装置,通过于同 一散热装置上设置不同且独 立运作的水冷系统,经由水冷系统的水冷散热作用,经由热交换结构的传导功能, 以协助另一个水冷散热系统的工作流体进行散热,而大幅提升用以循环吸热的工 作流体效能。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首先提供一种热交换结构,其包括一第一腔体,其内具有一第一腔室,所述的第一腔体上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 出水管道,所述的进水管道与所述的出水管道与所述的第一腔室形成连通,用以 提供工作流体进出所述的第一腔室;以及一第二腔体,是与第一腔体相互贴合, 用以相互传导热源,所述的第二腔体内部具有一第二腔室,所述的第二腔体上设 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所述的进水管道与所述的出水管道与所述的第二腔 室形成连通,用以提供工作流体进出所述的第二腔室。进一步提供一种具有热交换结构的散热装置,其包括复数水箱,是用以装 设工作流体,且各水箱互不连通,所述的水箱上分别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 道;复数导管,是分别与所述的进水管道与所述的出水管道连通;复数泵,是分 别与所述的复数水箱形成连通; 一热交换结构,是具有一第一腔体与一第二腔体, 所述的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相互贴合,且所述的第一腔体是与所述的一水箱与所 述的一泵,所述的第二腔体与所述的另一水箱与所述的另一泵经由所述的导管分 别形成连通。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吸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图2本技术的组合完成图;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的操作示意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装置立体结构图;图6为本技术的装置结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另一装置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盒体;11-第一腔体;111-第一腔室;112、 122 -进水 管道;113、 123-出水管道;114、 125 -接合面;12-第二腔体;121 -第二腔 室;124 —挡片;13 —导热板;115、 126、 131、 131a —散热片;116、 127、 132、 132a-流道;2-散热装置;21、 21a-水箱;211-容置槽;212-柱体;213-盖体;214-散热片;215-出水管道;216-进水管道;22-导管;23 -泵;24、 25-散热排;241、 251-金属管;26-散热片;27-框体;28-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本技术的热 交换结构是以一盒体1为主体,所述的盒体1是由两形状相同的第一腔体11与第 二腔体12所对应组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为矩形(但 所述的盒体1不限于矩形),在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内分别具有一第一腔 室111与第二腔室121,是用以容置工作流体,又,在第一腔体11的左右側边上 分别设有至少一进水管道112与至少一出水管道113,并与内部的第一腔室111 形成连通,另在第二腔体1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进水管道122与至少一出 水管道123,并与内部的第二腔室121形成连通,同时在所述的第二腔室121周 缘位置设有复数的挡片124,用以扰动工作流体的流向;而在第一腔体ll与第二 腔体12的接合面位置设有一导热板13,所述的导热板13是由导热材质所构成, 其中所述的导热板13在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对应組合时,将第一腔室111 与第二腔室121完全密封,且所述的第一腔室111与第二腔室121互不连通,在 对应第一腔室111的导热板13—板面上设有复数散热片131,且所述的散热片131 是间隔排列,两相邻的散热片131形成一流道132,又在对应第二腔室121的导 热板13另一板面上也设有散热片131a,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散热片131a可呈三 角状,以增加与流体的接触面积,且两相邻散热片131a间形成一流道132a;其 组合完成图如图2所示。请参阅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立体结构分解图。如图所示,所述 的盒体1除了前述的结构由一第一腔体11、第二腔体12与一导热板13所组成外, 也可如本图式所示,所述的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都由导热材质所构成,且 所述的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是都为封闭状,所述的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内部分别具有一第一腔室111与一第二腔室121,另所述的第一腔体11的左右 侧设有至少一进水管道112与至少一出水管道113,并与内部的第一腔室111形 成连通,在第二腔体12的上下两侧分別设有至少一进水管道122与至少一出水管 道123,并与内部的第二腔室121形成连通;又,所述的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 12分别具有一接合面114与125,在对应接合后,所述的接合面114与125以作 为热传导的接口;此外,所述的第一腔室lll与第二腔室121内部也可设置复数 散热片115与126,任两相邻的散热片115与126形成一流道116与127,以增加 所述的第一腔室111与第二腔室121内部的散热面积;另在所述的第二腔室121 周缘设有复数挡片124,用以扰动工作流体的流向。请参阅图4,为本技术的操作示意剖视图。如图所示,第一腔体ll与第 二腔体12是分别连通在各自独立的水冷系统,其中 一水冷系统是用以贴附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腔体,其内具有一第一腔室,所述的第一腔体上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所述的进水管道与所述的出水管道与所述的第一腔室形成连通,用以提供工作流体进出所述的第一腔室;以及    一第二腔体,是与第一腔体相互贴合,用以相互传导热源,所述的第二腔体内部具有一第二腔室,所述的第二腔体上设有一进水管道与一出水管道,所述的进水管道与所述的出水管道与所述的第二腔室形成连通,用以提供工作流体进出所述的第二腔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逸达廖智鹏
申请(专利权)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