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2446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20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涉及复合材料成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编织体结构相较于传统制件形状规则的结构,其自身结构为扁形兜状的结构在更加适用于复杂的应用场景,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还设置有内衬连接件,其内衬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编织体的内部,不仅增加了结构整体的强度和内部支撑性,同时其两端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实现在不同安装场景下与其它不同外部零部件进行配合连接,进一步拓展了安装使用的场景,适用性更强。更强。更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复合材料成型
,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

技术介绍

[0002]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一种。与层合复合材料相比,纺织结构复合材料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增加厚度方向上的纤维束或纱线,使得该方向的承载能力等性能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提升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由于增强纤维在三维空间多向分布,阻止或减缓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复合材料层间裂纹的扩展,使得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层间性能大大提升。因此,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较普通层合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冲击损伤容限和断裂韧性。现有技术中编织制品的形状结构受到编织纹路变化的影响性一般多为形状规则的结构形状,且没有相应的连接结构,所应用的场合较为局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用于解决
技术介绍
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包括:
[0005]编织体,所述编织体为扁形兜状结构,所述编织体的内部为安装空间,所述编织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开口端依次连通,
[0006]内衬连接件,所述内衬连接件为板状结构,所述内衬连接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编织体的长度,所述内衬连接件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所述内衬连接件的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所述内衬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编织体的所述安装空间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端从所述第一开口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接端从所述第二开口端伸出,
[0007]所述编织体和所述内衬连接件之间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
[0008]可选的,所述编织体的上下两面为弧面形,且所述编织体的上下两面的弧形方向均远离所述安装空间。
[0009]可选的,所述编织体的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宽度。
[0010]可选的,所述内衬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宽度。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为异形孔。
[0012]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端上设有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三连接孔为圆形孔。
[0013]可选的,所述内衬连接件上还设有多个镂空孔。
[0014]可选的,所述粘接剂为聚氨酯胶。
[0015]如上所述,本技术的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涉及到复合材料成型

技术中的编织体结构相较于传统制件形状规则的结构,其自身结构为扁形兜状的结构在更加适用于复杂的应用场景,此外本技术中还设置有内衬连接件,其内衬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编织体的内部,不仅增加了结构整体的强度和内部支撑性,同时其两端设置的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可实现在不同安装场景下与其它不同外部零部件进行配合连接,进一步拓展了安装使用的场景,适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7]图1显示为本技术的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显示为本技术中编织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显示为本技术中内衬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21]请参阅图1至图3。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2]以下各个实施例仅是为了举例说明。各个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其不仅仅限于以下单个实施例展现的内容。
[0023]请参阅图1

图3,本技术提供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包括编织体1和内衬连接件2,所述编织体1为扁形兜状结构,所述编织体1的内部为安装空间,所述编织体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端3和第二开口端4,所述第一开口端3、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开口端4依次连通,所述内衬连接件2为板状结构,所述内衬连接件2的长度大于所述编织体1的长度,所述内衬连接件2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5,所述内衬连接件2的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6,所述内衬连接件2安装在所述编织体1的所述安装空间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端5从所述第一开口端3伸出,所述第二连接端6从所述第二开口端4伸出,所述编织体1和所述内衬连接件2之间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涉及到复合材料成型
本技术中的编织体1结构相较于传统制件形状规则的结构,其自身结构为扁形兜状的结构在更加适用于复杂的应用场景,此外本技术中还设置有内衬连接件2,其内衬连接件2安装在所述编织体1的内部,不仅增加了结构整体的强度和内部支撑性,同时其两端设置的第一连接端5和第二连接端6可实现在不同安装场景下与其它不同外部零部件进行配合连接,进一步拓展了安装使用的场景,适用性更强。
[0024]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和图2,所述编织体1的上下两面为弧面形,且所述编织体1的上下两面的弧形方向均远离所述安装空间。所述编织体1的上下两面设计为弧面形,相较于常规的规则形状的传统结构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其安装的环境,其匹配性更好,同时所
述编织体1的上下两面的弧形方向均远离所述安装空间,可以为更好地增大其内部的所述安装空间,更好地实现编织体1和内衬连接件2的配合连接。
[0025]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编织体1的所述第一开口端3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端4的宽度。所述内衬连接件2的所述第一连接端5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端6的宽度。因为所述编织体1的所述第一开口端3和所述内衬连接件2的所述第一连接端5相安装对应,所述编织体1的所述第二开口端4和所述内衬连接件2的所述第二连接端6相安装对应,这样设计的用处在于不仅能使得结构整体与外部零部件的安装适应性更好,同时使得所述编织体1和所述内衬连接件2更加匹配。
[0026]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连接端5上设有第一连接孔7,所述第一连接孔7为异形孔。所述第二连接端6上设有第二连接孔8和第三连接孔9,所述第二连接孔8和所述第三连接孔9为圆形孔。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孔7的形状可为梯形或矩形或其它形状;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孔8和所述第三连接孔9可为螺纹孔或铆钉孔或其它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织体,所述编织体为扁形兜状结构,所述编织体的内部为安装空间,所述编织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一开口端、所述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开口端依次连通;内衬连接件,所述内衬连接件为板状结构,所述内衬连接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编织体的长度,所述内衬连接件的一端为第一连接端,所述内衬连接件的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所述内衬连接件安装在所述编织体的所述安装空间内部,所述第一连接端从所述第一开口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接端从所述第二开口端伸出;所述编织体和所述内衬连接件之间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编织的异型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的上下两面为弧面形,且所述编织体的上下两面的弧形方向均远离所述安装空间。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娟靳贵涛李光彦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高路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