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包含一形成有一容置空间的鳍状壳座、一位于该容置空间中的被动泵,及一设置在该鳍状壳座上的主动风扇。该鳍状壳座具有一容置有冷却液的储液壳体,及多块自该储液壳体向外延伸的散热鳍板,其中至少有一散热鳍板的内部形成有一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并构成一循环回路的液流通道。该主动风扇可磁性驱动该被动泵旋转,以扬动该冷却液于该容置空间与液流通道间循环流通,借此延长冷却液于该散热鳍板内流动的路径,增加与所述散热鳍板接触传导的面积,进而能加快散热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冷式散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循环回 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的液冷式散热装置11结合在一如中央处理器(CPU)的电子元件12上,以驱散带走该电子元件12在运行时 所产生的热量。该液冷式散热装置11包含一个贴附于该电子元件 12上的散热器13,及一个设置在该散热器13上的主动风扇14。 该散热器13具有一可界定出一容置有水的密闭空间IO的容液主体 15、多片自该容液主体15向外延伸的薄形鳍片16,及一个位于该 密闭空间10内并枢接于该容液主体15顶部的被动泵17。该主动风扇14具有一固定在该散热器13上的壳座141、 一可 相对该壳座141旋转的扇轮142、多片自该扇轮142向外延伸并对 应所述薄形鳍片16的叶片143、 一连接该扇轮143并向下延伸突 出该壳座141的心轴144,及一设置在该心轴144端部的第一磁铁 环145。该被动泵17具有一端部设置于该容液主体15顶部的心轴171、 一穿设于该心轴171上的轮体172、多片自该轮体172向外延伸的 螺桨片173,及一设置在该轮体172上并对应地邻近该第一磁铁环 145并可形成磁性牵动的第二磁铁环174。当该主动风扇14的心轴144带动该第一磁铁环145旋转时,会带动该被动泵17的第二磁铁环174转动,因而连动所有的螺桨 片173旋转以带动水液于该密闭空间10内循环流动。由于该容液 主体15的底部贴触该电子元件12,其水温会较高,通过该被动泵 17的转动,可将底部温度较高的水液向上带动循环,使热量经该 容液主体15而传导至所有的薄形鳍片16。再借由该主动风扇14 的所有叶片143的转动,使冷空气向下吹拂,以带走由该电子元件 12传导至所述薄形鳍片16的热量,达到快速散热的效果。然而,由于水液只在该密闭空间10内循环,其流动的路径较 短,能提供热传导接触的部分也只有该容液主体15的内壁面而已, 所能达到的散热效率将会大大地被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 置,可延长流动路径,以增加传热面积,进而加快散热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包 含一鳍状壳座、 一被动泵,以及一主动风扇。该鳍状壳座具有一可 界定出一容置有冷却液的容置空间的储液壳体,及多块自该储液壳 体向外延伸的散热鳍板,其中至少有一散热鳍板的内部形成有一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并构成一循环回路的液流通道,该被动泵位于该 鳍状壳座的容置空间内。该主动风扇设置在该鳍状壳座的储液壳体 外并可磁性牵动该被动泵旋转,借此扬动该容置空间内的冷却液于 该容置空间与液流通道间循环流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的功效是利用形成在所述散热鳍板内的液流通 道,可使得该储液壳体内的冷却液于该液流通道内流动,延长其流 动路径,以增加其与所述散热鳍板接触传导的面积,进而能加快散 热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剖面侧视图,说明现有液冷式散热装置结合在电子元 件上的状态。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 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3是一剖面侧视图 上的状态。图4是一立体剖面图图5是一剖面侧视图 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图6是一剖面侧视图 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图7是一俯视图,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 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被详 细描述之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类似的组件是以相同 的编号表示。如图2~4所示,其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 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用以驱散带走一电子元件6在运行时所产生 的热量,该液冷式散热装置包含一鳍状壳座3、 一被动泵4,以及 一主动风扇5。该鳍状壳座3具有一可界定出一容置有冷却液的容置空间30 的储液壳体31,及多块自该储液壳体31向外延伸的散热鳍板32。,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结合在电子元件,说明本专利技术的鳍状壳座的状态。,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该储液壳体31具有一供该被动泵4设置的第一基壁311、一与该第 一基壁311上下间隔的第二基壁312,及一介于该第一、二基壁311、 312之间的分隔壁313。该分隔壁313上形成有一流通孔314。在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在两块相对的散热鳍板32内部分别 形成有一与该容置空间30相连通的液流通道321,借此以构成位 于两侧的循环回路。每一液流通道321大体呈U型,具有分别邻近 该第一、二基壁311、 312的一上通道段322与一下通道段323,及 一连接该上、下通道段322、 323的连接段324。制造时,可由外 向内分别钻出所述的上、下通道段322、 323与连接段324,之后 再将与外界连接的开口予以封闭。该被动泵4位于该鳍状壳座3的容置空间30内,并具有一端 部设置于该储液壳体31的第一基壁311上的固定轴41、 一可转动 地穿设于该固定轴41上的轮体42、多片自该轮体42向外延伸的 螺桨片43、 一介于该轮体42与固定轴41之间的轴承44、及一设 置在该轮体42上并邻近该第一基壁311的被动导磁环45。在该第 一较佳实施例中,每一螺桨片43呈平板状,但也可以呈螺旋状。该主动风扇5结合在该鳍状壳座3上,并具有一设置在该鳍状 壳座3的储液壳体31上的外壳51、 一可相对该外壳51转动的扇 轮52、多片自该扇轮52向外延伸并对应所述散热鳍板32的叶片 53、 一连接该扇轮52并朝该第一基壁311延伸的心轴54、及一套 设于该心轴54端部并能与该被动泵4的被动导磁环45形成磁性牵 动的主动导磁环55。在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主动导磁环55利 用磁吸力牵动该被动导磁环45转动,当然也可以利用磁斥力进行 驱动的力量。当该主动风扇5的扇轮52转动时,会连动所述的叶片53以及 通过该心轴54带动主动导磁环55旋转,利用磁性牵动该被动导磁环45 —同转动,使得该被动泵4的所有螺桨片43转动以扬动该容 置空间30内的冷却液,由于该分隔板313形成部分阻隔以及该被 动泵4的位置关系,冷却液会由每一液流通道321的上通道段322 进入,经过该连接段324,再由该下通道段323汇入该容置空间30 与流通孔314中,而构成循环流动的回路,借此将该电子元件6所 传导至该第二基壁312的热量带往所述散热鳍板32。再通过该主 动风扇5的每一叶片53将冷空气导引至所述的散热鳍板32的表 面,借此以带走其热量。本专利技术借由形成于所述散热鳍板32内的液流通道321,以延 长冷却液的流动路径,增加冷却液与所述散热鳍板32接触传导的 面积,进而能有效地加速热量驱散效率。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的第二较 佳实施例,大致上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言, 其中不相同之处在于该储液壳体31的第一基壁311不再呈平板 状,而是具有一朝向第二基壁312凹陷延伸的容置部315。该被动 泵4的固定轴41设置于该容置部315并朝向该容置空间30延伸, 该被动导磁环45邻近该容置部315,而该主动风扇5的心轴54则 深入于该容置部315中,使得套设于该心轴54端部上的主动导磁 环55能与该被动导磁环45形成磁性牵动。由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具有循环回路的液冷式散热装置包含鳍状壳座、被动泵、以及主动风扇,该鳍状壳座具有可界定出容置有冷却液的容置空间的储液壳体,及多块自该储液壳体向外延伸的散热鳍板,其中至少有一块散热鳍板的内部形成有与该容置空间相连通并构成一循环回路的液流通道,该被动泵位于该鳍状壳座的容置空间内,该主动风扇设置在该鳍状壳座的储液壳体上并可磁性牵动该被动泵旋转,借此扬动该容置空间内的冷却液于该容置空间与液流通道间循环流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荣,刘智光,林信宏,
申请(专利权)人:元山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