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是揭示一种散热组件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发热源及一散热组件。散热组件是用以冷却发热源,其中散热组件包括一第一热管及一第二热管。第一热管设置于发热源上,用以传导发热源的热源。第二热管设置于第一热管上,且热源是由第一热管传导至第二热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散热组件及其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有效提升 散热功效的散热组件及其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子装置运作中,由于电子元件并非超导体,本身具有的电阻即会造成电 能的损耗,其中运作之间所损失的电能即会转化成热的形式。随着电子元件数目 增加以及工作频率的提高,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也越多,由于高温往往会造成 电子元件工作失效而导致死机,因此高效率的散热器成为目前必然的需求。目前散热组件中是使用热管及导热块搭配传递热源,其中热管为一长型管 路,其中一端接近发热处,以使管内的液体受热,受热的液体达沸点汽化而蒸发。 蒸发后的气体朝热管的另一端移动,到达管的另一端后,气体透过管壁将热能释 放,释放热能的气体重新回复成液体,液体附着在管壁,此外热管内壁具有毛细 结构,液体运用毛细原理开始往下回流,重新流回热管的接近发热处的一端,如 此周而复始以达成散热的功效。然而,导热块的材质为金属,但由于金属材质上温度往往都不够均匀,所以 易造成热管的受热不均匀。如此一来,热管便无法完全发挥其传导热源的功效, 进而造成散热组件的散热量下降。由于散热组件的散热量不佳,会连带影响电子 装置的稳定性,甚至影响此电子装置的运转功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及其电子装置,通过具有不同管径的热管 搭配所产生的高热导性效果,以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散热组件,装设于一电子装置中,此电子装置具有一发热源。此散热组件至少包括一第一热管及第二热管。第一热管是设置于发热源 上,用以传导发热源的热源。第二热管设置于第一热管上,且热源是由第一热管 传导至第二热管。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子装置,此电子装置包括 一发热源及一散热组件。 散热组件是用以冷却发热源,其中散热组件包括一第一热管及一第二热管。第一 热管是设置于发热源上,用以传导发热源的热源。第二热管设置于第一热管上, 且热源是由第一热管传导至第二热管。附图说明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面将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依照图1A沿着1B-1B剖面线的侧视剖面图;以及 图2是图1A的散热组件的电脑模拟性能比较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照图1A及1B。图1A是依照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B是依照图1A沿着IB-1B剖面线的侧视剖面图。电子装置100,包括一发热 源110、 一散热组件。散热组件是用以冷却发热源110,其中散热组件包括一第一 热管120及一第二热管130。第一热管120设置于发热源110上,用以传导发热 源110的热源。第二热管130设置于第一热管120上,且热源是由第一热管120 传导至第二热管130。发热源110例如为一中央处理器、 一硬盘、 一芯片组、 一灯泡或其他发热元 件。由于热管是通过液体相变化原理来传递热源,当热管接触一发热密度较高的 发热源110,可通过热管的性质将发热源的热量带走。于本实施例中,发热源iio 为一中央处理器,且此中央处理器具有一发热部110a。因此,第一热管120是与 此发热部110a接触以传导热源到第二热管130。此外,由于大管径的热管其散热能力较佳于小管径的热管,但小管径的热管 的塑性较优于大管径的热管,而较易配合电子装置100内部配置。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热管120的管径是设计为大于第二热管130的管径,以增加发热源110的散 热量。并且通过较小管径的第二热管130的塑性来配合电子装置100的内部部置。 另外,由于第一热管120的管径较大使得第一热管120的内部液体循环良好,用 以避免热管失效的情形产生。散热组件还包括一固定件150、 一散热元件140。固定件150设置于第二热 管130上,使得第二热管130固定于第一热管120上。散热元件140包括多个散 热鳍片142 (Heat Sink)及一风扇144。此散热元件140设置于第二热管130的邻 侧,当第二热管130传导热源至散热元件140时,散热元件140借此以冷却第二 热管130。于此实施例中,是以多个散热鳍片142及风扇144相互搭配以达成第 二热管130冷却的目的。因此,多个散热鳍片142设置于第二热管130上,其中 散热鳍片142的材料为导热材质,例如是铜或铝,其基本原理为增加散热面积以 加速散热效率。此外,风扇144设置于此些散热鳍片142旁。由于散热鳍片142 和第二热管130皆属于被动式散热装置,是通过本身的物理性质进行散热。而风 扇144则因需另接一电源146,属于主动式散热装置。此风扇144是驱使气流对 流于这些散热鳍片142间,使散热鳍片142所传导出来的热能加速排出,并加快 机体内的热对流速度以使散热鳍片142散热。请参照图2,图2是图1A的散热组件的电脑模拟性能比较示意图。于此实施 例中,第一热管120是与发热源110接触,用以传导热源至第二热管130,以冷 却此发热源110。如前所述,现有的散热组件是采取导热块与发热源接触,以传 导热源至热管。于是,将此实施例的散热组件与现有的散热组件以电脑模拟结果 相互比较其热阻效率。由弯曲点A及B得知,比较两者散热效率失效点所能承载 的热负荷,现有的散热组件及实施例的热负荷分别为30瓦(W)及大于40瓦(沐)。 因此,与现有的散热组件相互比较得知,本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的确能有效提升散 热能力。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所揭示的一种散热组件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是利用一热 管与发热源接触以提高热管的受热均匀度,以增加散热组件的散热能力。此外, 是以不同管径的热管相互搭配,不但可提升散热组件的散热能力,也可增加散热 组件的配置弹性。综上所述,虽然本专利技术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可作各种等同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本申请权利 要求范围所界定的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组件,装设于一电子装置中,该电子装置具有一发热源,该散热组件至少包括一第一热管,设置于该发热源上,以传导该发热源的热源;以及一第二热管,设置于该第一热管上,该热源是由该第一热管传导至该第二热管。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散热元件,设置于该第二热管的邻侧,该第二热管传导该热源至该散 热元件,该散热元件藉此以冷却该第二热管。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元件包括多个散热鳍片;以及一风扇,设置于这些散热鳍片旁,该风扇驱使气流对流于这些散热鳍片 间,以使这些散热鳍片散热。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热管的管径是大于该第二热管的管径。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固定件,设置于该第二热管上,使得该第二热管固定于该第一热管上。6. —种电子装置,包括-一发热源;以及一散热组件,用以冷却该发热源,其中该散热组件包括-一第一热管,设置于该发热源上,以传导该发热源的热源;及 一第二热管,设置于该第一热管上,该热源是由该第一热管传导至该第二热管。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组件还包括一散热元件,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组件,装设于一电子装置中,该电子装置具有一发热源,该散热组件至少包括:一第一热管,设置于该发热源上,以传导该发热源的热源;以及一第二热管,设置于该第一热管上,该热源是由该第一热管传导至该第二热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智凯,王锋谷,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